標籤:

都說人生是一場修行,如何具化修行二字?


一切時一切處不憎不愛。「沒意見」「都可以」「隨便」。


人生不是修行吧。我看大多數人就像風中蘆葦。八風吹動。。


一、首先,你得明白什麼是修行?

修行,我對「修行」的理解就一句話:修正自己的言、行、意。

簡單而言,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他怎麼說(情感)、怎麼做(行為)、怎麼想(思維)的組合。

不要把「修行」理解得太複雜,複雜的事不是好事,複雜的人不是好人。把簡單的東西搞得太複雜會容易迷失方向。

二、其次,你得明白為什麼修行?

人窮盡一生的折騰,追求的是什麼?每個人說出來的答案都不一樣。

但具體總結起來,還是有規律的。它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

從「馬斯洛需求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人的追求可以分成三類。

初級階段的屬於物質層面的追求;

中級階段的屬於精神層面的追求;

高級階段的屬於超越層面的追求。

現在,我們來具體解讀一下每一個層次的需求。

生理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排泄。

我們可以說,生理需求講的是身體層面的追求——健康的生存環境。

安全需求:人身、財產、職業、家庭、健康、道德的保障。

我們可以說,安全需求講的是利益層面的追求——要保障自身權益。

歸屬需求:友情、親情、愛情

我們可以說,歸屬需求講的是名望層面的追求——渴望他人的認可。

尊重需求:自尊、信任、成就、尊重

我們可以說,尊重需求講的是心理層面的追求——對自我的認同感。

自我實現:道德觀、創造性、自覺性、解決問題、沒有偏見,接受現實

我們可以說,自我實現講的是自我層面的追求——超越自我的限制。

「馬斯洛需求理論」總結起來,可以用我們中國的文化(核心:道家、佛家、儒家)語言來說,就是追求:

  • 修身養性(對身心的追求),獲得自信
  • 為人處事(對名利的追求),獲得富有
  • 內聖外王(合如一的境界),獲得快樂

三、最後,你得知道怎麼去修行?

前面我們明白了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言、行、意,是為了獲得:自信(修身養性)、富有(為人處事)、快樂(內聖外王)。

那麼,我們具體展開來要怎麼做呢?

1. 修身,就是鍛煉身體

鍛煉身體,提升能量。這個不需要多說,現代都市人最缺乏的就是身體鍛煉,所以醫院每天都在上演「春運」的場面。

怎麼鍛煉身體呢?

一種是「帶練」。就是花錢請個教練教你、帶你、督促你。鍛煉也是個技術活呀。

一種是「自練」。請教練不一定適合每個人,那麼你可以下載一個健身app,裡面有各種健身課程,你需要的是能夠自律,堅持每天鍛煉。

2. 養性,就是提升智慧

看一個人是否「有智慧」,最直接體現的就是思想境界的提升。而能提升你思想境界的方法,從來都不複雜:

?多讀書。多讀經典有營養的書,少讀垃圾文學。

?交朋友,去多結識有思想的人,少和狐朋狗友來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去旅行。讀書萬卷,不如行萬里路。走出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你能開闊眼界,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3. 為人,就是建立名氣

在世俗中為人,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名氣。這聽起來很不中聽,但確確實實需要如此。

「名氣」一詞,不要狹隘的理解成是頭銜名號之類的,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是自媒體、自明星。你的名氣其實指的就是個人品牌。

打造你的個人品牌,最突出的就是口碑影響力。

有了口碑影響力,你的尊重需求、社會需求才會最大化被認同,不是嗎?

打造個人品牌的核心是:有標籤,標籤就是你的定位,是你區別於眾人的不同之點。

4. 處事,就是提升財富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腳踏實地的做事,是你提升財富的唯一途徑,也是你的標準。

提升做事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這裡就不詳盡說了。

但、提供一個快速提升財富的方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來,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的。

你要能提供別人需要價值利益,你才能賺到大錢。核心是:分,捨得分錢。

說個題外話:

在中國,娛樂圈是一個名利場,名利雙收的明星不多見。

有早年發跡卻晚節不保。有大器晚成,也名利雙收。

能做到名利雙收的明星,都一條潛規律:為人有標籤,做事有標準。

比如,最近因為《流浪地球》再次火爆的吳京。

早年的吳京是個動作演員,拍了很多片子都沒有大紅大紫。自己做導演,出品了以軍事題材的《戰狼》系列,才火爆全國。軍事題材成為了吳京的一個標籤。

《流浪地球》作為中國首部硬核科幻電影,雖然也有很多硬傷,但它仍然是一部值得觀看的電影,瑕不掩瑜。

因為它肯認真、用心的拍。這符合吳京做事的標準。無論是以前的《戰狼》還是現在的《流浪地球》。

5. 內聖外王

內聖外王,按我的理解,簡單的說,就是盡量做到言、行、意的一致性。

一個人人想到、說到、做到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往往是想一出是一出,說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

一個人能做到如一境界,會感到發自內心的快樂與滿足,「與別人分享」是她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

以上,是我個人對修行具體化的理解,有很多不足之處,還望大家多多包涵。最後推薦給大家一個關於「分享」到視頻。


落實到一言一行,一呼一吸。


其一 你修什麼

其二 為什麼修

設身處地把自己的情況分析清楚後 再選擇一天適合自己的道路 修行是為修鍊行為準則 修行之前要選擇修的方向 也可視為修的道路 像清靜無為呀 兼愛非攻呀 這些都是不同道路 選定了道路之後 學著古人的方法行為 與時俱進的加以修改 大致就是具象化的修行手段


從產品看修行,從修行看產品。現代修行者在何方?【96期】

原創: 蕭欣 這個東西 1周前

坊間流傳著許多產品經理的神話,比如蘋果的喬布斯和小米的雷布斯。也流傳著許多關於產品經理的段子,以及產品經理的自黑。當然互聯網從業者都喜歡自黑,私下議論和自己崗位不同的人,一如有的修行人的自我貶低一般,也一如有的修行人喜歡議論他人是否如法。今天談談產品經理和修行的參照,當然我不是一個好產品經理,經理也不是經理人,只是經理物而已。我也不算一個修行人,只是就所知而妄言罷了。

在古代,據說世上有三件極為精妙的事,一個是將軍的奇計,一個是詩人的妙句,一個是禪師的手眼,而很多禪師本身是大詩人,很多禪師出身於將相之才。看樣子,如今這和平世上,恐怕是商人之奇思,科學家之妙想能堪稱精妙了,主流變化了,修行的人是否不該再因循守舊了呢?而禪師和詩人又去了哪裡呢?無怪乎連唐人都說大唐國內無禪師,不是無禪,而是無師。

「產品界」有一句名言: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它表達了產品的一種境界,其實就是在人的範圍內,人生世事也作為一種產品形式存在,如何為人做事就是如何打造產品,所以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如果放大來看,人生的修行歷練也同產品相通。其實每個人都在修行,只是有意無意地修著或好或壞的人生,做著或好或壞的產品。

做產品的人必須什麼都懂一些,樣樣精通當然好,但固然是不現實的,需要對技術、市場、商業都有所把握,面對領導、開發(程序員)、UI(美工)、運營、銷售、文案(小編)、客戶、用戶都要處理得當。而一個修行人也需要樣樣懂一些,所以菩薩要通五明,善巧方便要多,一來是自渡——遇到什麼小病小惱自己要會處理,二來是渡他——面對眾生各色人等甚至其他道的眾生心量所知不同,要會拿出共通的東西。但技巧是表面的,核心都是要把產品做好,如《華嚴經》所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或者如禪宗所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做產品只是一種手段,什麼樣的產品才是好產品,僅僅賺錢的產品就好嗎?恐怕不是!

誠如本期封面所看到的,作為菩薩,哦不,作為產品,要肯忍辱精進。作為一個組織中接觸其他崗位最多的一個角色,面對其他崗位的種種不理解,需要承受的東西會多些,但是成長可能也會多些。

當年馬組建叢林,百丈立清規。外在來看為佛法的中國化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佛法的終極目的是千古不變的,只是其形式在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中國相較西域的風俗有所變化而已。時至今日,工商業發展與科技的發展,是否又會有另一番變化呢?似乎往聖的火種也是奄奄一息了。不管儒釋道哪一家,都面臨這樣的問題。

初祖達摩以《楞伽經》印心,其理論十分艱澀難懂,其實放於今天,也不盡然,因為互聯網上一個產品的誕生,也需要費勁心力去達成的,一個APP小小的用戶註冊就存在幾十個工序或反饋。互聯網產品需要的邏輯性是非常複雜和細微的,正如唯識學一般,沒有唯識學作為理論基礎,要完成修行恐怕十分困難。當然存在者天才般的人物,他們一路很順利,不需要對邏輯有很多把握就可以成就,但那畢竟是少數。僅憑一腔熱血出來的產品能成功的比較少,如修行般,僅憑識得一點空,甚至是頑空,想要今生再不迷失本性,恐怕是太難了。

撇開邏輯的嚴密和循規蹈矩。做產品需要智慧,需要靈感,智慧從哪裡來呢?那又要站在邏輯外,不被邏輯所束縛了。正如修行研究唯識,卻被唯識的名相所困,難免又不超脫,不超脫迴轉來致使理解的本身也存在問題。

至於產品的思維,是否可以用在修行上,似乎有點多此一舉,但是一個現代人的語境或者思維方式中,古時候的東西也不能生搬硬套了,工商業的模式是群體性的,曾經的禪宗叢林制度有的就是借鑒了軍營的管理方式。個人的思維模式,更多是對理論的把控,古人除了有師資,只能通過書本獲取,書本的重要性不可忽視,但現代知識領域已經可以引入各種新的模式工具來傳達理論了,比如思維導圖、流程圖,甚至還可以是多媒體。在5G、人工智慧、物聯網將要更加成熟應用後,世界的運作方式又將產生深遠的改變,未來會如何,希望有人去努力吧!

理解過去,把握現在,迎接未來,做個好產品。


做好自己目前應該做的事。如果你還是個學生,那就好好學習;如果你已經工作了,那就認認真真的工作。作為子女,就好好孝敬父母;作為父母,就好好養育子女;作為配偶,就珍愛忠貞於自己的另一半。

如果連份內的事情都做不好,那就別談什麼修行,不可能的。首先做一個成功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修行人。


修正自己的身口意就是修行。


將美好的事物當成一種誘惑,世上誘惑千千萬,你看看就好。將挫折當成一種磨鍊,相信會雨過天晴。不懼誘惑,不懼挫折,你便百毒不侵,笑看人世萬物。


真正的修行就是一點點把自己真的殺死,不是自殺把這個臭皮囊殺死,而是扼殺自己所有的慾望,包括自我存在的自我意識,任何做你自己的優越感卑微感,任何強烈的情緒反應。雲門文偃禪師也曾說過:「終日說事,未曾掛著唇齒,未曾道著一字;終日著衣吃飯,未曾觸著一粒米,掛著一縷絲。」


餓來吃飯,困來睡覺,即是修行,切不可執著


無數因果纏繞著你的生活的每一天。修行,更重要的是搞清楚,你的追求,你的路和你的心。


人來一遭,修行一世;也許修行就是不斷修自己的心,不斷的了解自己,把負面的去掉,多發展正面的,回首時這一世沒有遺憾,也許就是最好的修行


修行就是時時刻刻修正自己的言行舉止!跟出不出家,隱不隱居沒啥關係!


明悟自己內心需要的是什麼,隨心而走;心之所在,就是修行。


修行就是通過學習和實踐使自己不斷成長。確定你的人生目標(一定要務實),把己經實現類似目標的人作為榜樣,反覆讀這些人寫的所有的書。然後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目標前進。三思而後行,百折不回頭,這就是修行了。


我認為就是,修個人習性 行光明大道!


修自己 行世界


人剛生下來是很稚嫩的,需要啟蒙。小時候的我們,就相當於一張白紙,不清楚這個世界,但有一點是不可以否定的,那就是有需求。

人要活著,需要糧食,想要活的好,需要更多的物質。

可是,物質有限,大家分配不好,就會引來矛盾。

修行,就是從內而外的控制自己的需求,慾望,然後化解矛盾。

人們的矛盾,來自於人們的慾望。

再出名的人,也不可以找小三,不然就會被罵。

可是,人們明知道被罵,為什麼還要找小三呢?

人們明知道,違反交通規則是不道德的行為,為什麼就有人不遵守呢?

我們明白很多的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你覺得跟別人講道理,似乎是沒有用的,別人根本不跟你講道理。對吧!

更無奈的是,人們還看到這樣的現象,這些不講道理的人,比講道理的人混的好。

所以,這大大的打擊到了講道理的人,影響到了他們的赤子之心。

其實,講道理的人,遠比不講道理的人過得好,因為沒人喜歡很不講道理的人打交道。

做到不亂丟垃圾容易,做到一輩子不亂丟垃圾難。特別是看到別人亂丟垃圾的時候,自己的內心會不會被動搖呢?

就算你一個人做到不亂扔垃圾,那對社會根本沒有影響,你還能堅持下去嗎?

路漫漫其修遠兮,當你發現天下皆醉,你獨醒的時候,你該如何做選擇?

這就是修行,很難,任重而道遠。


人生不是修行,人生是徹底的苦,如果有樂,那是相對過去來說不那麼苦,所以當前感受到了樂。修行就是戒定慧,持佛戒律,身心堅固不動,修定的過程會發生輕安喜樂,超出世間一切樂。由定發慧,破除業障報障煩惱障,乃至一切迷惑。從此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這是阿羅漢的境界,進一步回小向大,遊戲天上人間地獄餓鬼,修菩薩六度萬行最終成佛。本身沒有步驟階級,也有一開始就發心修菩薩行的。也有由慧力觀照而照破煩惱的。


推薦閱讀:

東方陽熹:什麼是真正的修行?——道德真源
佛陀:二種施中,法施為第一(圖)—道德真源
慧朴修行的自我反思與禪修篇
維摩詰:何謂菩提?(圖)—道德真源
不接地氣的修行皆可算走火入魔 |馮了凡語錄(一)

TAG:人生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