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因為養育孩子的事,與另外半發生爭吵、甚至傷害到另一半嗎?


你見過從未受傷的孩子嗎?

如果有,他一定生活在真空之中。


小萌兩歲半的時候,我和我先生曾經爆發過一次大吵。這次爭吵的導火索,非常地微不足道。

小萌想去小區池塘邊餵魚,先生怕他掉進池塘,於是不許他餵魚;我呢,則認為只要孩子注意安全就可以了。

那他掉下去了怎麼辦?我先生氣鼓鼓地問。

有欄杆啊,小心點就好。

欄杆鬆動了怎麼辦?先生繼續生氣地說。

可以撈起來啊,池子的水又不深。我說。

撈起來渾身都濕透了,髒得很,不麻煩嗎?先生更加生氣了。

我來洗就好了,我不怕麻煩。

我不管你們了!先生生氣地拂袖而去。

在我看來,我是在解答先生的一個個問題;沒想到的是,他並不期望我去解答他的問題。

他的關切在於他反對我去做這件事,但我卻一再反對他的反對。

他覺得我和他不在同一立場上,所以越來越生氣。

所以我們竟然為了一件根本沒有發生、且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故,大吵一架。


無獨有偶,我也曾在爭吵中扮演過好笑的角色。

先生帶隊參加徒步比賽,把小萌也帶出門了,結果小萌體力耗盡,飯前又沒有洗手,回家路上就迅速發燒到39.6℃,滿臉通紅,無精打采。

他倆一回家,我就看見小萌高燒的蔫吧勁兒了,頓時一陣無名火起,量完體溫、喂完退燒藥後,我就沖先生吼到:

你這帶的什麼孩子?出門還好好的,回家怎麼就這樣了?

可能太累了,或者飯前忘記給他洗手了。先生解釋道。

你怎麼會讓他太累呢?又怎麼會忘記給他洗手呢?我繼續發問,但我並不想知道答案,我只想讓他承認自己錯了。

忘了就忘了唄!燒了就吃退燒藥唄!還能怎麼著啊?你吼我一頓,孩子就能好起來嗎?先生突然發怒了。

吼什麼吼,吵什麼吵。你把孩子給帶出病來了,還有理了?我也和他針鋒相對。

他一摔門走了,留下我自己照顧發燒的小萌。

我挑起了爭吵,看起來還吵贏了,實際卻需要自己一力承擔照顧娃的工作。


先生吼我,看起來是雙方對規則和邊界的理解不同。

他認為既然有風險,就該完全規避;我則認為知道了風險,注意避開就好,依然能自由活動。

我吼先生,看起來是他有帶娃的過失。

我認為你帶娃就該照顧好娃,怎麼能讓孩子發燒;他則認為孩子已經發燒了,就不要糾結原因,關註解決方案和後續的注意事項就好了。

實際上,我們爭吵的共同點在於:當事情失控時,我們都試圖歸咎於對方,逃避自己的責任。

當我們都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復盤事件經過時,才發現:

先生是因為懶得動,不想帶孩子出去餵魚,所以提出了很多潛在危險,最終得以甩鍋讓我來為孩子的事負責;

我是因為孩子發燒的焦慮,立刻歸因給先生,以此逃避我自己一人在家什麼都做不了的無力感和失職。

你看,在孩子的養育方面,其實夫妻雙方都有責任,不能簡單地苛責某一方所做的事。

當你責備對方做錯的時候,你又在做什麼呢?

我和先生曾經探討過一個悖論:越多地參與育兒,就越容易出現失誤,也就越容易被指責;而那些不怎麼育兒的父母(比如喪偶式育兒中的爸爸),甚至只需要送孩子去一次學校,簡直就要被誇上天了!

為了躲避指責,不參與育兒、只袖手旁觀、指責別人,顯然更輕鬆。


孩子關門夾手,是因為孩子自己沒注意,而不該怪妻子允許孩子去關門。

這背後的責任在於,無論題主還是妻子,都沒有教給孩子如何正確地關門、如何避免被門夾到手。

題主所做的,就是直接向妻子發火了。

我完全理解題主的憤怒,萬一手被夾斷了呢?萬一下次沒看住,出現更嚴重的問題了呢?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徹底遠離危險呢?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

當你擔心孩子各種風險時,說明你意識到了問題,這讓你成為最好的問題解決者。

你可以告訴孩子生活中有哪些風險,應該如何規避——並且監管好他。

同時,也提醒妻子注意類似情況。


你見過從未受傷的孩子嗎?

如果有,他一定生活在真空之中。

因為,真實生活中就是充滿了風險和挑戰,充滿了傷害和受傷。

孩子正是從被門夾以後學會小心地關門,並在父母的教導下學會注意其他危險事物;在發燒後記得要飯前便後要洗手,並更加聽從父母關於健康的建議;在觸犯和試探規則,發現不可取以後,學會帶著枷鎖跳舞、在規則中享受自由。

這是孩子必須自己經歷和面對的成長。


你這個表現和我公公非常像。

我家娃只要一哭,不分青紅皂白,他就罵人,嫌我們沒把孩子帶好。

有好幾次就顧著大聲罵我們,孩子都嚇著了,一直在旁邊哭也不管。

我婆婆、我老公、我,甚至包括我的孩子,都很不喜歡他。

我記得有一次我家娃還小的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莫名其妙哭了,怎麼哄都哄不好,我給她喂母乳,她都不吃,我就一直抱著她哄。

然後我公公過來了,罵我畜生不如。他以為我不給孩子餵奶,孩子才哭的。

前段時間,我和孩子開玩笑,說 我要吃你的肉肉好不好。本來我倆玩得挺開心的,結果被他聽到了,說我是鬼人說鬼話。

我當場翻臉,和他吵了起來,然後摔門進卧室了。

進了房間,我聽見我女兒對我公公說:你天天罵人,還罵我媽媽,你太討厭了。

好在這個事情,我婆婆、我老公都站在我這邊。

好在他也就是爺爺,對我們雖然有些影響,但不算大,基本上都能消化掉了。

但你做為丈夫、父親,這個樣子,對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應該是夫妻關係,其次才是父子或母子關係。

如果一個家庭中的父子或母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這個家庭就不會和諧。

你總是因為養育孩子的事情,責怪你的妻子,讓整個家庭都不和諧了。

這樣不和諧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又會好到哪裡?

父親對母親的態度,對孩子未來的婚姻觀影響非常大。

你也換位思考一下,你的女兒總要長大嫁人,你是否希望你的女兒嫁給像你這樣的丈夫?

你這麼好的爸爸,對自己的媽媽也不過如此,等她長大成人,你覺得她對未來的婚姻會充滿期待嗎?

另外,現在孩子在你們的庇護下,吃點小教訓,我覺得是好事。

比如她這次關門夾手了,你要告訴她,關門要輕輕地,小心一點,以後就不會夾到手了。

我家娃有段時間,老是很猛的關門,說了多少次都不聽,然後有次夾到手了,指甲蓋都黑了一大塊。

然後就吸取到教訓了,不會那樣關門了,後來也沒有再被夾到手。

現在的哭,是為了長大之後不要哭,可以有能力面對一切遇到的困難。

你現在讓她不哭了,長大以後,估計就要多哭了。

你這樣的過度保護,並不是真正為了她好。


前兩天聊起一個朋友的事,我問我先生:我有沒有因為小寶的事對你發脾氣?

他想了想,沒有過吧。

倒是他有幾次因為小寶對我發脾氣,當然他自己是不認的。

小寶兩歲去澳洲的時候,我定的airbnb的床有一張是沙發床,我帶著小寶睡的不太好。

趕上小寶有點感冒,睡在沙發縫的位置,我就想把他抱上去。

然後先生看到了立馬說,你幹嘛,你別搞他啊!搞醒了很麻煩的!

語氣不是太好。

我就沒再動小寶。

接著出去買東西,他看我臉色不好,跟我說:妞妞你不要生氣,我不是要凶你,我就是著急了。

我說你為什麼會著急呢?就是因為你覺得我做的不對,所以你才著急啊。但這種小事,大家各有各的想法,難說對錯。就即使退一步說是我做錯了,你也沒必要著急語氣就上來了啊,慢慢說就是了。

他撓撓頭,不吭聲了。

但那以後,他又著急了兩次。

直到有一次,小寶問他:爸爸,你怎麼又著急了?你怎麼總是著急呢?

打那以後,他就好多了,基本沒有再這樣發脾氣過。

因為他發現,他認為的對孩子好的著急忙慌的處理方式和語氣,並沒有真的讓孩子好,反而給我和孩子都造成了困擾。

什麼時候你也明白這個道理,你就不會再因為孩子再跟妻子發脾氣了。


碼字不易,歡迎關注和點贊

10個家庭,有9個家庭都會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而吵架。有個媽媽曾經找我諮詢,大吐苦水,因為丈夫完全不理解也不支持她的育兒觀念,因為孩子教育的問題已經無數次吵架。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這位媽媽已經多次和丈夫鬧離婚。當初因為愛而有了愛情的結晶,我們都是初次為人母為人父,沒有出廠說明書,沒有教科書,大家都是在摸索中前進。

我也是做母親的,曾經也和丈夫因為孩子的育兒問題鬧矛盾。作為母親,我十月懷胎,在孕期中每天和腹中的胎兒進行鏈接,和她說話,感受她的心跳,每天給她講一個故事。每當講故事的時候,我能感受到孩子在認真聆聽。是的,作為母親,我早已在孕期與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親密的鏈接,這是做父親無法感受到的。

作為父親,當孩子呱呱墜地那一刻,他開始意識到他身份的轉變,從為人夫變為為人父,他既興奮,也清楚的看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擔。你發現,他比以前更努力工作了;你發現,他比以前更柔軟了,但是同時,你也發現,他內心的情緒隱藏得更深了。是的,父愛如山。


我們先要看到,對育兒方式的矛盾,情緒來源於哪些信念?有沒有可能是:

我們所有對育兒方式的情緒宣洩,無非是想證明,我比你更愛孩子。我在默默付出,我希望你能看到我的付出,我希望孩子也能看到我的付出;我們所有對育兒方式的情緒宣洩,無非是在焦慮,我的孩子要按照我的標準來教,否則孩子走錯路了怎麼辦?我們所有對育兒方式的情緒宣洩,無非是恐懼,這樣的教育這樣的原生家庭我曾經也經歷過,我希望你能尊重我的、理解我,讓孩子變得更好,不要走我的老路。或者其他的可能?

這些信念又是如何支撐父母的行動的?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對孩子的接納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同時,一個人的自我會對接納程度(也可理解為接納線)有影響

首先,不同的人對孩子的接納線是不一樣的,這個很好理解,比如看到孩子哭,a可能覺得怎麼又哭了,那對於這樣的父母說呢,孩子哭,就是不可接納行為。b看到孩子哭,可能覺得很心痛,跟孩子說,遇到什麼事情了啊,我看看怎麼幫到你。那對於這樣的父母來說,哭是可接納行為。善於接納孩子的父母呢,他們的接納度往往會很大,很多時候都會對孩子產生很溫暖很接納度情感。那也有不太善於接納孩子的父母,要求會比較高,孩子很多行為可能他都不能接納。那有沒有父母是能夠接納孩子的所有行為呢?答案是沒有的。親子之間/父母之間,孩子的需求一定會有矛盾的時候,對孩子百依百順全部接納,其中肯定有大量的虛假接納,這個對孩子的傷害肯定是非常大的。接納線本身受父母是怎樣一個人影響之外呢,也會受到父母當下狀態的影響。心情好的時候呢,孩子什麼行為都能接納,心情不好的時候呢,可能很多事情就能接納不了。在父母自我這一塊,還有一個因素影響接納線,就是父母的身體狀況,身體好感覺舒服的時候,對孩子接納度就會變得很大,身體不舒服呢或者是特別累的時候,很多原來可以接納的行為,現在也不可以接納了。這個可能我們都有感覺,孩子讓我們講故事,很困的時候和很精神的時候,接納度就是不一樣的。

自我,環境和他人三個因素,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接納線。這個變化的世界裡,如果想要維持一個不變的規則,實在是太難了。

在家庭當中,每個人的自我都是不一樣的。肯定會對孩子的行為,接納是不一樣的。這個時候,如果處理不好,會出現家庭矛盾。有人說教育孩子家庭雙方要保持一致,不然孩子會鑽空子。這當然很好,但是問題是,你能夠做到真心保持一致嗎?這件事能保持一致,下一件事呢,下下件事呢?沒有兩個人的接納度是保持一致的,除非他們為了接納度,虛假接納,或者虛假不接納

舉個例子,關於孩子吃糖,夫妻發生矛盾。媽媽同意吃糖,爸爸解決反對孩子吃糖,所以當孩子吃糖的時候,你說他會去找誰?肯定找媽媽對不對。但是根據以上說的,家人之間是可以不一致,媽媽和爸爸可以有不同的觀念,也可以真實的表達自己。媽媽是同意你吃糖,不過媽媽很尊重爸爸,爸爸有點擔心,吃糖會影響你的牙齒。孩子馬上找爸爸,爸爸我可以吃糖嗎,爸爸有可能會同意,如果爸爸不同意,孩子有可能哭著來找媽媽。大部分媽媽(假設都同意吃糖)可能會說,吃塊糖能怎麼著,給他吃一塊吧。

在這個事例中,媽媽同意吃糖,是可接納行為。爸爸不同意吃糖,是不可接納行為。有沒有發現,當你是能夠接納孩子這個行為的時候,你的心情是愉悅的,反之,你是不高興。媽媽同意吃糖,爸爸不同意吃糖,孩子想吃糖不被允許,所以爸爸和孩子是有情緒的,需求也是得不到滿足。誰有情緒,誰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誰就擁有問題。

那在孩子和爸爸吃糖這個問題上,爸爸不高興,孩子也不高興,他們都有情緒,那是他們擁有問題,這是他們之間的事情。誰的問題誰負責,誰的情緒誰負責,與媽媽沒有任何關係。所以媽媽壓根都不需要插手,答應不答應都是孩子和爸爸之間的事情。這樣一來,戰火怎麼也不會燒來了。

一句話,父母定了,孩子就穩了。你定了嗎?


育兒路慢慢慢慢,共勉。

我是亦淇

幫助父母解決親子溝通中的情緒問題

手把手教你提升親子關係

我會不定時在朋友圈分享育兒技巧,私信發送【秘籍】

可免費送價值398兒童思維提升手冊


瀉藥。不要再邀請我這類問題了好嗎?我沒結婚沒孩子。

怕孩子受傷你就替孩子做會讓她受傷的事。

替她參加運動會。因為可能會摔倒。

替她考試。因為卷子也可能會劃傷手指。

替她吃飯喝水。因為會嗆到噎到。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永遠都不是讓她遠離危險,因為危險無處不在。你應該教她如何避免危險。

不要因為網上刷了寵女兒女兒奴就覺得自己這樣就是他們光榮的一員。女孩該不該寵。當然應該。

但是寵她不代表要忽略危險教育。寵她不代表要和不經意給她帶來「危險」的人吵架。畢竟把她帶到這個「危險」世界來的人也包括你。

媽媽曾經也是女兒。當著孩子面和妻子吵架。你永遠都不知道會留在孩子心裡多久。


推薦閱讀:

為何父母從不感恩孩子?
對未知的婚姻充滿恐懼怎麼辦?
爸爸說:「你媽是個智障!」孩子的回答引人深思!
用人單位決定請我之前,打電話給我的家人問我的情況,我的父親卻說了詆毀我的話,存心不想我有工作,怎麼辦?
人到中年,我和父親互換了位置

TAG:育兒 | 家庭 | 孩子 | 吵架 | 夫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