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正確看待「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個問題?

生活中,我們很多行為都會受到這句話的限制,但又很難反駁。請問該如何正確看待這個問題呢?


這句話沒有問題,我父母給予我生命,我感恩,尊重這個生命。父母應該很高興我愛我自己。我不會做出不尊重這個生命的事情,它不僅僅代表我一個人。我不覺得這個束縛我,反而是約束自己不做出不好的事情。


我覺得以下的這個回答可以解決你的問題。

作者:yolfilm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204340/answer/1447268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是要你一輩子好好作人,別被官府處罰。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解釋。跟大部份的人說法都不同。

但請各位先莫著急,讓我從頭道來。

一、

跟這句話相關的(載於「孔子家語」中),史上最著名的場景是:

子夏死時,問道學生:「你們都過來看看。仔細看看,我把我的身體髮膚受損了沒有?」

二、

其實,這句名傳千古的話,我認為,很有可能根本不是孔子說的。

理由是,這話出自於「孝經」,而「孝經」,早被認為是「偽托之作」,清朝官方的四庫全書編輯,大名鼎鼎的紀曉嵐同學,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明白這書成於秦漢之際,根本不是春秋時期的作品。

三、

再者,我一直不喜歡子夏,因為孔子死時,他曾刻意地想接孔子的班,甚至,學起孔子的穿著打扮,但,孔子軍團一起反對,讓他非常不爽,甚至賭氣走了,離開山東(魯國),跑去山西(魏國)。

我覺得他是個做作的人,據說論語是他主編,而他在論語中,不停地拔高自己在孔子軍團中的地位,其實,他並不是太重要,只因,他跟隨孔子時,孔子已是晚年。

倘若古人推論為真,論語真是他帶著弟子所編,那時孔子逝世已久,他的弟子,肯定是沒聽過師祖說話,一切的一切,基本上都是從子夏的口中復述出來。(至少,後人很多文章,都是如此推論)。

而死前說這句名言的子夏,為什麼編論語時,反而把這句話給漏了?誰能合理解釋?

四、

說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我前面說了,它本應該不存在,因為它出於孝經一書,而孝經被公認是假的,但,該死的是,又因為子夏臨死場景,載於「孔子家語」中,它彷彿又變成真的了,因為「孔子家語「的可信度高。

所以,很為難地,我們只好認真來思考,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五、

說實話,我對這句話的懷疑,除了歷史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它不合邏輯。

試想,是人,一輩子,咋能不受點這樣那樣的小傷?更不要我來提醒,孔子軍團的正常教育中,明訂有「射、御」兩科了,換言之,孔子課程中,是有「軍事技能」訓練的,有這種訓練,就不可能不破皮,不受傷。

再退一千萬步說,讀書人當官,保家衛國,拋頭顱灑熱血,又怎麼「身體髮膚,不敢毀傷」呢?

就是平時穿著新鞋,它也要磨腳吧?就是你打赤腳,也要踩到石頭吧?就是你腳沒問題,難道古代的人都沒有青春期?連青春痘都不長,長了就不孝,長了,還不準去擠它?

難道,古代的人,都不會被蛟子咬苞?

尤其是這個「膚」字,要「膚不受損」,基本上是神話。但若,你把「鯨面」這個古代常見的處罰算進來,以此來理解這句話,就全部迎刃而解了。

六、

我讀論語,一直認為這句話,其實是孔子在提醒你「不要犯法」,古代犯法,大多不是砍這砍那(身體受損),就是把你奪冠,讓你披頭散髮(頭髮受損),更重要的,是鯨面(皮膚受損)。

古代官府,動不動就愛在犯人臉上刺字。

正確地理解這個「膚」字,一切就能迎刃而解。用「不要犯法」來解釋這句話,就能說通了。

五、

來看孝經全文:「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要是我來翻,全句就是:

身體哪,頭髮哪,皮膚哪,都是父母給你的,別去犯法,叫官府給砍了、剪了、刺字了。

這是最起碼的為人子女之義務,孝字,得從這裡要求起。

但,等你長大了,有了地位了,能作大事了,甚至為了行大義,為了求公道,連命都不要了,人死留名,傳於後世,讓你父母因你而得彰顯,那麼,才是孝的真正頂級表現。

(別怪我翻的俗,請用山東話唸道,保證順當)

以上。

報告完畢。


第一,身體髮膚確實是受之父母。

第二,出生後的身體是自己的,要愛護。

第三,別把它當成理由,而停止進步。

第四,別忘記感恩於賜予你身體的父母。


你認為重要便是重要

如果你認為約束了你

那麼你父母同樣不希望

那麼它便沒有了寄託的意義。


這句話不過是告訴你要愛惜自己的健康,不做無謂的傷害行為而已,談何限制?難道你喜歡自殘?


就個人而言還是比較遵從。感覺也沒什麼不對。

未曾紋身,燙染之前皆請示。

年大一,校有組織獻血,可增學分,皆欣然而往,排長隊,示家母,曰不可,遂罷


推薦閱讀:

關於道義論的兩種道德約束視角
這種情況該不該再給那個人轉200元?
《淺談我們該向誰學習》
當我們談論道德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如何理智看待道德與利益的關係?

TAG: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