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父母為什麼要孩子好好讀書 終極目標是什麼?


終極目標是希望他有更大的選擇權,有權利選擇去做某件事,也有權利選擇拒絕某件事。

人生海海,你我不過滄海一粟,沉淪也好輝煌也好,不過爾爾,可是依然希望我的孩子在漫漫求索的路上能多一點選擇,對自己的人生多一點掌握的權利。

作為父母,我和優爸除了儘力為優醬準備好經濟基礎,更希望能給予他游弋於人生之海的能力與信心,用愛與接納去滋養出好的性格和成長型的思維模式,有了這些,會有助於他在求學的路上披荊斬棘,希望他在擁有好好學習的能力之後,有更強的人生掌控之力。

當然,讀書好不一定就會有很多選擇權,讀書不好的孩子也不一定就蹉跎,就算我的孩子確實不想好好讀書,也沒有關係,相信父母給予的那份愛,足夠讓他的靈魂芬芳了,足矣。


不啃老。


你的父母是負責的大人哦。

不過,父母不是要你好好讀書,而是,為了你自己,你必須、唯有好好讀書。

我有時候會跟我的小孩講:你以後想幹嘛?如果你什麼都不想干,生活質量無所謂、有沒有錢無所謂、甚至願意像個叫花子那樣每天路邊撿些吃的也可以活,那麼不需要讀書了,小學都不用上哦——可以無底線地無知無尊嚴嘛,跟草木和野生動物一樣的生存於世而已。

反過來,即使你讀書了也不一定就很成功、很發達、很牛逼,但你多讀書,可以靠知識和能力養活自己、可以很有尊嚴的為一世人、也說不定靠讀過的書升官發財或者說過你想過的理想生活。

記住了:你絕對不是、堅決不要為老師、為父母讀書!父母自己為自己讀過了、老師更為自己也為同學讀過了,你只能為你自己!

不盡如此,但大抵如此......


看來是一位新人母親提出來的問題呀。也許是當成為父母后,才認識到自己也是隨波逐流的一份子,才會為我們父母對我們所要求的事情感到疑惑,才會為孩子未來的人生充滿了擔憂。希望您成為一位受孩子發自內心尊重並喜愛的母親。

也許可以從「生物註定要發展」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不過這樣子對抱有「情感」的我們來說是毫無意義的。但若只是用一句「為孩子好」來了事,顯然又太過敷衍,太過的不負責任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為自己無知的判斷負起責任,也太過殘酷了

不是所有父母都想為孩子好的,也不是所有父母都會想著要讓孩子好好讀書的。在我爸媽那個年代,送孩子去讀書簡直就是浪費錢財的事情,尤其是女孩子,他們常常念叨,有那個功夫還不如去田裡面放牛養鴨。時至今日,我母親常常在我耳邊嘆息,要是有上過學就認識字了,就能夠自己去管賬賣貨、用好手機了。雖然我母親精明能幹,能夠自己慢慢摸索出微信的奇奇怪怪的用法,卻也得花費比識字的人更多倍的時間,而且還時常不得不請求我的幫助。

父母那一輩尚且如此,而如今的孩子,讀書已經成為理所應當的事情了,如果不讀書,恐怕很快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新一代的人,如果不識字,是無法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時代生存下去的,即使不知道讀書最終是為了什麼,作為父母也必須跟隨文化浪潮送孩子進入學校,這也是多數父母的做法。

如果作為父母,只是憑「想讓孩子考一個好的成績,然後賺大錢」這種絲毫不考慮孩子人生幸福的想法,而去逼迫孩子讀書的話,就如開頭所說「這是非常殘酷的」。很現實的是,每年你總能聽到很多學生跳樓自殺,還不包括那些被學校強行壓下來的。這些孩子還是幸運的,是真正的死了,為自己而死,而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人,活著,卻死了。

大部分的孩子被父母隨意的送入學校,經歷一輪又一輪的壓力,然後隨波逐流的上完大學,又被生存壓力推著去找一份工作,在無聊而壓抑的環境下工作完一天,然後回到家裡傻傻的追那些腦殘電視劇,天天刷毫無價值毫無新意的抖音快手,像社畜一樣過完毫無價值的一生。

他們不應該活得像行屍走肉,這個世界很美好,有著非常多的事情值得他們去做。同樣是生活,同樣是工作,他們應該過得有快樂並且有價值。工作與快樂並不矛盾,享受人生並創造價值

以最頂尖的例子來說,珂學家們站在知識的頂端,每日的科研就是他們的工作,他們也樂於沉浸在工作當中,若是哪一天科研有了新的突破,他們也定會欣喜若狂,為自己的貢獻感到驕傲,這便是快樂而有價值的一生。

即使作為我們普通大眾,也是可以為了快樂而工作的。也許是作為完成了令人新奇的軟體的製作者當中的一員,或者是畫出了自己所喜愛的角色cg,亦或是帶領著團隊奮戰遠方。如果要用簡短的話語概括他們將要面對的人生的話,我們希望孩子們是在「為愛而行動」。

愛,是需要資格的。想要從事一個職業,是需要有相應的實力的,有實力才有選擇權,而書就是為此而讀。無論是打算成為一名工程師,還是一個科學家,其知識的積累都得依靠大量的書籍來獲取,即使是專業的運動員,也是要學習大量關於人體機理的理論知識。在接下來的社會,有價值的工作,不是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所能夠從事的。

說到底,讀書只是人生目標的眾多基石中的一塊,過分的看重讀書、看重成績,不好。為了從事喜愛的工作,需要的不僅僅是書中的知識,還要有很多基礎的能力和相應的人生閱歷。邏輯推理、動手能力、發散思維、智商情商、專業技能等等的,不可缺少。


因為好好讀書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任何一個家長,都要為孩子的人生考慮,這是負責任的表現。

懷胎十月的時候,我還說以後順其自然,讀不好書也沒關係,不能把孩子逼得太緊。

但是等孩子落地,巨大的經濟壓力,和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已經在盤算將來出國留學在哪裡比較好……沒辦法,就是想的這麼長遠。

你說孩子要自由自在,開心快樂輕鬆的長大。前二十年的開心快樂,和後面幾十年輕鬆人生,你說選哪個?

我不想我孩子將來長大了怪我,沒有好好逼她學習,以至於十分後悔不如別人,生活艱難。

我現在養得起她,但我自己都怕自己跑不過通貨膨脹。最好的情況,就是我花時間精力,從小就教會她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混的好一點,過得爽一點,最重要就是腰包鼓一點。


引用龍應台的一句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因為他們希望你幸福。


為了讓孩子將來的生活至少不要比自己差!


能體面的生活


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孩子,讀書是獲得普世價值觀中的成功的最簡單的手段。父母拼盡全力把能力長在孩子身上,拼盡全力把孩子送到更高的平台。孩子,這個世界很精彩,我只能送你到這了,未來請你用一身的本領,盡情飛翔。

龍應台說,孩子我為什麼逼你讀書,我不是要求你必須有多優秀,而是要你未來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哪怕你選擇不了做什麼,起碼你要可以選擇不做什麼,這關乎一個人一生的幸福與尊嚴。


為了讓你以後有更多的選擇,更大的優勢,更好的生活。

不論你將來從事什麼行業,或者說你的夢想是什麼,好好讀書,用功學習,天天向上都是一定必須肯定要做的。

哪怕以後選擇當個要飯的,那要當個有文化有技能的。在街頭寫字畫畫或者做其他事情來換錢,那就可以說是個賣藝的,什麼都不會的話,只能要飯。要來的跟換來的,這是兩個概念,是個尊嚴問題。(扯遠了...)

其次,好好讀書,好好學習,這件事情不止是單純的能夠讓你獲得知識!說白點不是為了考高分!學習是個過程,是個辛苦的過程。而好好學習是個充實又辛苦的過程。除了知識外,時間管理能力,知識總結能力,耐力,心境。。。都會得到提升。

我小侄女今年高三m,過年的時候跟我說:「以後我又不會用函數買菜。」 是不會用函數買菜,但是學函數時候過程中的心態,是沉穩的,安定的,解不開的時候不會焦躁,焦躁時能夠馬上平靜下來。你以為這是誰都能做到的么?不,這是一項技能。

步入社會之後我才明白,各種各樣的事情比函數複雜多了。各種各樣的條件橫七豎八的擺在你面前的時候,真的是需要很大的耐心,足夠沉穩的心境才能理順。但是我一點都不怕,因為我已經習慣了。這是從小好好讀書,高考,留學的這一整個過程磨練出來的。

我不知道我說明白沒有,總之就是,好好讀書真的不只是考個好成績這麼簡單,未來的日子你會發現自己受益匪淺。

好好學習是會給你的人生帶來額外加成的。


小時候,很多父母都會跟孩子強調「好好讀書」,而不是「好好賺錢」。因為前者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讓人積極向上。而後者貌似結果,實際也只是比讀書離結果更近一點而已,但顯然,其比後者更容易讓人迷失或沉淪。而讀書則向來有這樣的美譽,即「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其既可滿足功名利祿,更可達到個人自由,甚至還可利他共贏!

很多人潛意識裡或想像中,對於讀書都有這樣一幅世俗景象: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種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不過,這種嚮往也只是可能,並非必然。特別是在一個預期不可靠,規則不清晰,或物慾橫流、逆流、亂流或不流的社會,這種嚮往更只是一廂情願。實際上,讀書並不必然能夠滿足世俗慾望,甚至可能讓一個人遠離世俗(慾望)。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樣一來,很可能讓一個人得到更多的自由。

這種自由既有選擇的自由,更有不選擇的自由。進一步說就是,讀書不一定給你更多選擇的自由,但可以給你更多不選擇,或拒絕的自由:至少可以讓你不為五斗米折腰,可以讓你不同流合污,可以讓你不成為自己慾望的奴隸。

甚至即使是在碰壁摔跤挫折時,由於更能夠分析判斷預言其間的是非曲直以及因果邏輯,讀書人能夠比不讀書的人,或讀了書卻不會思考的人,多一份清醒、從容與釋然。這樣即使在下一次再次碰壁時,比起不讀書的人,讀書人至少不至於摔得更重,更慘!

讀書人眼中的世界,由於消除了更多不確定性,自然更規則,也更可預期,進而給人更多安全感。而安全感,是馬斯洛五層次需求中的第二層需求,即滿足過生理需求之後的安全需求,這種需求不僅個人需要,社會也非常需要!

因此,不要說家長喜歡會讀書的孩子,即使整個社會,對讀書人也會更多點好感。至少比對富人甚至官人的好感多。換句話說,相對於好好發財、好好陞官等,好好讀書有更多的正外部性,即既對個人有好處,對別人、對社會也有潛在好處。這也是人們為什麼都喜歡「讀書人」的根本原因!


讀書好了以後,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讀書不好不一定就說沒有希望,但是從概率上來說,讀書好給予你以後在社會上更多的選擇機會!父母也是為了自己的下一代可以更輕鬆的活著,特別是那些讀書不好的家長們,非逼著孩子上學的那種,相信我!家長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正因為自己經歷了不好的生活,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和自己一樣!

用我自己的現身說法吧,我讀書挺好的,我的人生經歷婚姻經歷挺慘的,如果放在一個工作不太行的人身上,應該就是混不下去了吧,但是因為我讀書好工作努力,即使遇上了慘,依然可以靠個人能力活下來,而且活的越來越好。


因為他們吃過不好好讀書的苦,所以不想自己的孩子也過這樣的生活,希望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不因為目光短淺被人恥笑,不因為沒有學識被人鄙夷,更希望他們能在未來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

我不是家長,也是一個沒有孩子的年輕人,曾經也不想好好學習過,好在最後我想明白了,未來如果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也會要求他好好學習,會讓他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特長,因為一時的快樂還是一世的快樂,我選擇他們長大後不被人嫌棄,什麼都能拿的出手的一世的快樂


尤其是女孩子,為了以後她可以做到財務自由,人生之路更順利!腹有詩書氣自華,為了她真正的精神富養,內心強大豐富,可以愉快的自我開解,永遠快樂啊


因為沒讀過書的父母自己吃過沒讀書的虧

讀過書的父母體會過讀書的幸福。


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都是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這三代人現在基本上都已經為人父母,所以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終極目標就是希望子女將來能過得好!

但是學習是需要興趣的,如果父母沒有激發出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而是一味的逼迫孩子讀書,那麼只會事與願違


我教育孩子讀書的目的是在社會上能獨力,過正常人的生活不被欺負。沒有讀好書只有創業。


更自由,更寬廣,更包容。


孩子過得好

自己有面兒


瀉藥,終極目標還不是想讓自己的孩子過得好,人生沒有捷徑


推薦閱讀:

「未來親家,現在就把孩子接走吧!」這屆家長已被孩子寫作業逼瘋
父母給孩子說「對不起」在當今社會是否正常?
我生病了,醫生讓我保持心情愉快,不要胡思亂想,但是我媽總是跟我說些讓我生氣煩躁的事?
身為同性戀是不是能帶個孩子回來,父母就不會強迫你需要結婚?
父母不同意的愛情,怎麼辦?

TAG:孩子 | 家庭教育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