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以一起來探討下這個話題吧。


即使在你已經原諒了你的父母,接受了他們的不完美很多年之後,你仍然沒有辦法正常的向他們表達你有多愛他們


影響會特別大。

我是被父母否定打擊長大的。這麼多年一直活在自我懷疑中,是不是自己真的像他們說的那麼差勁,也一直活在證明中想給他們看看我也很棒。這是一個很矛盾的心理。我一直想擺脫這種敏感自卑。可能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點偏差,可能在他們看來打擊式的教育才能讓你進步,而我們明知道錯了說出來他們也不一定能理解。但是我還是想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棒走出這種原生家庭帶給我的否定,而且以後有了自己的經歷我不會再讓我的孩子走我的這樣的路了。


他 23 歲的時候從一所著名大學畢業,在當時的英國,這就意味著他已經拿到了一張通向成功的入場券。但是他非常沮喪,甚至打算自殺。


他向精神治療師坦白說,他的童年充滿了痛苦的回憶。他是家中的老大,在三歲的時候就有了兩個弟弟。他的父母經常吵架,而且最後總會打起來。他的父親因為工作太忙,照顧家庭的時間比較少,而母親被他們三兄弟的爭吵搞得不勝其煩,經常會把自己反鎖在卧室里,一待就是幾個小時,有一次竟然把自己反鎖了幾天。


因此,在很小的時候他就經常一個人長時間哭泣,父母從來不管他,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哭泣只是在撒嬌而已。他覺得自己最基本的情感和物質需要都被忽視了。


他童年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一天晚上他得了闌尾炎,一直痛苦地呻吟到天亮,父母卻不管不問。他還記得弟弟妹妹哭到聲嘶力竭父母也無動於衷,他也記得自己當時有多麼恨他們。


上學的第一天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他認為母親徹底拋棄了他,把他寄存在學校里。他因此絕望地哭了一整天。


隨著他慢慢長大,他開始掩飾自己對父母關愛的渴望,拒絕開口向父母提出任何要求。在接受精神治療時,他甚至擔心如果自己宣洩出真實情感,精神治療師會把他看作一個想引人注意的神經病,他甚至還幻想,醫師會像自己的媽媽一樣躲到另一個房間里,直到他離開為止。


這個臨床案例是由英國心理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提供的,他因為對孩子與父母之間情感紐帶的研究而成為自弗洛伊德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兒童發展學家。鮑爾比主要研究人類生活中的重大主題,比如遺棄與痛失親人等,以及它們所引發的情感影響。


儘管鮑爾比接受的教育是傳統的醫師與病人面對面的精神分析方法,但是在 20 世紀 40—60 年代他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革命性突破。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是他的導師,她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觀察過從倫敦撤回鄉下的英國兒童。鮑爾比按照她的思路,對母親和嬰兒進行了直接觀察,而不僅僅是根據無法證實的病人回憶來進行精神分析。而且他還跟蹤研究了一些兒童,觀察他們早期與母親的交流對日後人際交往習慣的影響。


鮑爾比發現,對父母的適度依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如果父母能夠與孩子產生同理心,及時對孩子的需要做出回應,他們就為孩子的從容自信奠定了基礎。這種同理心與敏感正是前面那個想自殺的患者所沒有體驗過的。而且由於他仍然用童年時期的心態來看待現在的人際關係,他直到現在還是如此痛苦。


鮑爾比認為,每個孩子在童年時期都需要絕對的「我和你」的關係,這樣他們才會受益終生。能夠適應孩子的父母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港灣」,在孩子緊張不安,需要關注、疼愛或者安慰的時候,他們可以依賴這個安全基地中的親人。

鮑爾比的美國弟子、享有同樣聲譽的發展理論學家瑪麗·安斯沃思進一步闡述了依賴和安全基地的概念。許多科學家已經按照她的思路搜集了大量相關數據,來研究嬰兒早期交流對今後自信心的影響。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情商.2,影響你一生的社交商(第 3 版)

丹尼爾·戈爾曼

中信出版社

¥45.0 會員免費


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話

很多人對原生家庭又愛又恨可以這樣概括吧:

家是港灣卻又無法靠岸


你對世界的第一印象就是通過家庭獲得的,也就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絕大部分是家庭給你樹立起來的,好的原生家庭塑造的是一個有素質有涵養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人。不好的家庭帶給的認識會讓你內心衝突痛苦,你想糾正就只能脫離他們,重新樹立三觀,這很艱難,你需要擺脫各種前期的認知,一番掙脫後你可能糾正了三觀,但還有個同樣嚴峻的問題,脫離父母后對親密關係的處理這應該比樹立三觀很艱難,因為你沒有很多戀愛機會體驗去糾正。絕大部分原生家庭的孩子都會有孤僻,不安,焦慮,壓抑,自卑或者其他各種心理問題。


很大。但是,人生還是靠自己在走。

重要的不是去看上天給你的牌有多爛,而是去看如何利用好這手爛牌。記得有個案例,美國貧民窟的兩兄弟,一個成了殺人犯,一個成了律師。記者採訪「是什麼讓你走到了今天?」,兩個人的回答均是:「因為我的家庭。」

原生家庭就像人生的底色,但是黑色畫布上也可以畫出絢麗的星空。一切靠自己!


馬東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終究會原諒那些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

蔡康永回答:「那不是原諒,那是算了。」


為什麼有些人的人生生來就如此艱難呢?沒有本事的父輩只知道生孩子來將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可是你們又給孩子提供了什麼樣的成長環境呢?自己都過不好為什麼還要去生孩子,孩子何其無辜。 ???


我有很多來訪者,跟原生家庭的關係處不好。


「原生家庭」甚至已經變成了某種「病態」的代名詞。我的一個來訪者向我抱怨他和父母曠日持久的戰爭,從小時候一直打到現在。父母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他的反面教材,他們的一切主張都是過時的、保守的、有害身心的。


「他們非常摳門,什麼東西都用最便宜的。」我的來訪者說,「現在他們還是一跟我逛街就嘮叨。我跟他們不一樣,買東西我就只買最好的。」

他自認為是代表先進文化的一代。


我問他:「你是什麼時候覺醒的?意識到自己要過跟他們不一樣的生活。」


「從記事開始,我就跟他們不一樣。」我的來訪者驕傲地宣稱。


看起來,他小小年紀,就變成了家庭里的「革命先鋒」。我好奇的是,他是怎麼發生變化的,是靈魂深處的自然覺醒,還是外部環境培養使然?


「沒錢也就算了。他們明明有錢,還要那麼委屈自己,這不是有病嗎?」


「你怎麼知道他們有錢?」我問。


「我就是知道。」我的來訪者說,「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的這種方式嚴重傷害了我的自尊。坐公交車,他們會為了我要不要買票的事跟售票員吵架,就為了省幾毛錢!他們還會要求我故意彎著腰,裝得個子矮一點兒……」


他滔滔不絕地抱怨。但是,被他輕輕帶過去的部分才是重點。


「你怎麼知道他們有錢?」我又問了一遍。


來訪者愣了一下:「他們自己說的吧。怎麼了?」

「他們為什麼這樣說?」我追問。


「順嘴說的吧。」我的來訪者不理解我問他這些幹嗎,「有時候我媽媽會怪我爸爸,說他又拿了多少多少獎金,都不捨得給我買件新衣服。這時候我就會知道他們其實是有一些錢的。嗯,其實我媽媽自己也不捨得買啊……」


他說到了真正重要的部分。他變成今天這樣,來自父母潛移默化的灌輸。


媽媽的抱怨,悄無聲息地從孩子的耳邊滑過,作為生活的默認設定。甚至於孩子都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但他從此知道,現在不應該是生活最理想的狀態。於是他才開始反抗——反抗的願望,是從上一代那裡繼承來的。


「看來,你父母知道自己摳,而且也不願意自己過成這樣。」我說。


「他們不願意這樣?」我的來訪者無法接受,「不不,我看他們挺願意的!」


我看著他,他的眼神里閃過一絲猶豫。


「也可能啦……」來訪者嘟噥了幾句,不得不承認了這個事實,「你這麼說也有道理,至少我媽是會抱怨我爸啦。嗯,可能她是不願意。但是,既然不願意這樣,為什麼不改一改呢?而且,最過分的是,現在明明是我花自己的錢,我買一個貴點兒的禮物,或者帶他們出國旅行,他們都不領情!」


我說:「他們不領情,是因為他們不允許自己過得這麼奢侈。但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是沒有被滿足的。他們也有一部分揮金如土的慾望。」


我的來訪者歪著頭:「是嗎……我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想過。」

如果父母一代完全認同了「摳門」的生活方式,內心絲毫沒有抱怨的聲音,孩子就會安於這樣的生活,他相信生活就「應該」是這樣的。現在他之所以不滿,是因為他從小就認定生活「不應該」如此。這種認識,往往是對父母的繼承,而不是反叛。某種意義上,孩子在替父母實現他們那些未曾實現,不允許實現,甚至不允許自己承認,但又真實存在於心底的對生活的野心。


在心理學裡,這叫「代際傳遞」。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重構你的家庭親密關係

李松蔚

磨鐵出版社

¥24.9 會員免費


影響終身,我出生重男輕女農村家庭,從出生那天,父親發現我是個女兒,拋棄我和母親,母親是個懦弱無能的人,我基本放養長大,母親的爸媽是個非常自私的人,看不起貧窮的母親(果然人窮了,父母都看不起),欺負母親,母親從來只會忍讓,我看不過替母親說句話,她只會責罵我,讓我不要說了,然後只會對著我哭(所以我的童年回憶全部都是家庭冷暴力),慢慢長大後我懂事了,懂得體貼母親了,母女關係好了很多。但是我的性格基調就在這樣的環境中形成了。

母親私生活混亂,像扎在我心裡的的刀,刀刀致命,帶著恨意,夾雜在我對她的愛中。

大一時,母親遇到了叔叔,我實在是受不了家裡天天打電話來的哭訴,鼓勵母親離開那個家,我亦打算遠走,後來母親去了叔叔家生活,但是,基本沒有經歷過婚姻生活的她,根本不懂怎麼經營婚姻,傳統的農村婦女,有些無知愚昧,遇事只知道哭哭啼啼,這時我22歲了,性格基本定性了。

此時的我是什麼樣的呢?有些可笑,性格極端,敏感,脆弱,抗壓能力極弱,抑鬱症如影隨形,脾氣暴躁,深深的自我厭惡,但是,出身農村的樸實善良也存在我身上。但是對物質深深的嚮往也有,所以啊,我是個矛盾的產物。


我就是生活在不如意原生家庭中二十多年的人,和大家聊聊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給了我們最初的認知,教會我們如何與人相處,我們的生命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與父母重疊。所以,和父母的關係或許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關係之一。

但是經歷也見過很多的原生家庭,我們的父母由於年代背景的關係大多不懂得認可、鼓勵、認可孩子,上一輩爺爺奶奶舊這麼教育他們的,反過來父母也這麼教育我們的,這是一種典型的原生家庭環境。還有一種就是父母之間高衝突高刺激頻發的原生家庭,孩子在恐慌的環境中成長,更有甚者,父母以衝突要挾孩子,『我和你爸的都是因為你才吵架才打起來的』,生活在如此家庭中的孩子創傷也是極大的。

那麼這樣的原生家庭給孩子的影響是什麼呢?

內向、自卑甚至軟弱的性格

『你的好我永遠不會說,但是你的錯我一定指出來讓你改正『,相信我們很多的父母都信奉這樣的教育理念,又或者父母習慣用言語對孩子表達責怪埋怨,那麼他們給予我們的反饋就難免偏頗苛刻。

長此以往,我們的自我認知便會遠遠低於我們應當得到的評價。別人眼中的你也許很優秀,可你自己卻難以自我認可。孩子會把父母挑剔責怪的觀點,形成自己的判斷方法,因此感到持續的焦慮和痛苦。如果你數學考試考了70分,眼中會氣那些考80分90分的孩子,不會想上次考試從50分進步到現在。上學如此長大了工作也如此,一點小問題就責怪自己,別人是光芒萬丈,自己總是自卑和自我否定,恨不得把自己和別人隔離開,不和任何人交往。

高衝突家庭出來的孩子還容易有軟弱的特點,因為習慣於在家庭面對恐嚇和威脅時讓步退縮尋求安全,讓他們養成了偏軟弱的性格。

不會表達自己

很多原生家庭的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環境和空間允許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們習慣了話說一半被打斷被告知是錯的,甚至是被打罵。正常情況下孩子的想法無論對錯都應該有釋放的空間和權利,不幸的是,很多家庭都不是這樣的。長大後了的孩子離開家去上大學來到社會,當他要表達自己的時候,心裡不會想到小時候被家長打斷終止的系列場景,但他的潛意識裡早就形成了這樣的觀念『算了吧,我說的可能是錯的,還是不要說了』。

取悅性人格

取悅別人是人際交往中常見的一種方式,在中國特定的文化環境中,做一個懂事的乖孩子,努力學習,為父母贏得他人的讚賞,成為孩子們最常選擇的父母關係維護策略。滿足父母的要求和期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家庭的衝突,因此在一個高批判否定高衝突家庭中,這種取悅父母的行為模式會被不斷強化,從而讓孩子形成取悅型人格。取悅別人的同時變得缺乏主見,忽略自己的感受,不懂得拒絕別人,同時卻在內心充滿抱怨和憤怒,從而對人際關係逐漸失去興趣,在交友戀愛的過程中深受其害。

看到這裡,希望你能找一個時間好好的分析下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然後能慢慢釋放掉不好的情緒。經歷過很多的不成功和挫折其實不是你的錯和責任,原生家庭的影響讓你浸在失敗泥潭揪著自己埋怨,而沒有抬起頭看到挫折不礙事,相信下次能做的更好。所以我們沒有必要為上一代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承擔痛苦,心裡釋然了,新的生活又充滿了希望。如果你深受原生家庭的苦不能自拔,那我推薦你看下史秀雄的《假性親密關係》,從這本書里我收益很多。

如果你有了孩子,如何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不讓他們重蹈覆轍呢?

正確的解讀『懂事』

很多家長都喜歡用「懂事」這個詞,孩子似乎也認定懂事是最美的表揚。實際上,懂事的定義和標準是什麼,家長卻少有向孩子表達。造成的結果是希望懂事的孩子們會不斷琢磨大人的期待,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試圖讓大人滿意,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快樂。不要用懂事扼殺了孩子的想法。

挑剔不是愛

中國家庭習慣採用批判的方式來激勵子女,這樣的教育策略會有一定的成效,比如培養了年輕人的謙和與上進之心。但對於一些問題父母來說,批評行為究競是出於對子女的客觀評估,還是源於自身的攻擊性和憤怒情緒的投射,是一個常常被忽視的問題。在極度挑剔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性格可能會岀現兩種極端。

1,會有很強的取悅傾向,因為他們感受不到自我價值,無法認可自己,很難對自己感到滿意,因此需要通過持續取悅他人而獲得認可。2,孩子的內心可能會有很強的憤怒感和攻擊性,由於這些消極情緒和他們的取悅行為是相悖的,因此他們必須努力地壓抑和迴避。但是被壓抑的情緒會在潛意識中發酵,最終以其他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對自己的仇恨、對伴侶的攻擊性,以及人際關係中的冷漠和迴避或者長期的焦慮和抑鬱。

父母尚且會不斷犯錯,何況我們的孩子呢,挑剔不是愛,停止你頻繁指責挑剔的目光,給孩子多一些原諒和鼓勵,他們心理的每一寸土地,會變得更加寧靜平和。

我是父母教育工作者,如果你想成為更好的父母,歡迎一起來聊聊O(∩_∩)O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男人對女人生孩子的看法(不是矯情,也並不想把女人生孩子講的多恐怖)

前任,農村人(這裡沒有貶低的意思,只是為了接下來的敘述),80後,接近90了,基本上上大學前沒出過他們那兒,父母都是農民,思想上比較傳統封閉,反正有多傳統封閉你們盡情想像。前任曾問我:為什麼現在的女人生孩子從備孕開始,就要不停地往醫院跑,生孩子也在醫院生,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他媽生他就在家生的,一次醫院也沒去,他也挺好

現任,我們一個地方的,文化程度比前任低,他媽一直教育他,女人生孩子很辛苦,一隻腳跨進鬼門關的,你們這些男人不要把想得多簡單。所以現任對我多細心,我去醫院體檢,只是普通常規體檢,他買著愛心早餐在醫院門口等我,走在路上有水的地方,都要扶我走(嗯,有的人說有點矯情,哈哈),因為他媽的教誨,所以他特別尊重女性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思想觀念、對新生事物的認知、人際交往的準則……


影響性格,影響習慣,影響說話做事的方式,影響內心的的價值觀、世界觀、婚姻觀、生活方式。很多很多。一些人即使意識到了自己受到了家庭里不好的影響,但是她也很難更改。一是他在成長時期很難脫離家庭,二是受家庭影響的內心世界、觀念的根深蒂固,這些讓他難以做出改變。一不留神,平常爸媽說的話又漏出了自己的嘴邊,好聽的不好聽的話。


很大...拿我和我先生說吧。

我自卑,不自信,習慣性悲觀,不擅長交際,以至於和我不熟前別人會認為我性格高冷(熟悉了之後我就還好啦)性格極端,生氣發脾氣有時候甚至歇斯底里(時候很後悔,但當時控制不住),比較宅,不太能融入人很多的圈子。

因為我和母親總吵架,我很討厭這樣時候的母親,我倆從小到大老吵架,家裡雞飛狗跳的,她覺得我不聽話想死,我覺得她很神經病想死(其他時候很正常很溫馨我很愛她)...傷害對方很痛苦,又覺得無法改變很無奈。我一度一直不想結婚不想要孩子,只想獨身,我怕,十分害怕,總是悲觀,嘆氣,感覺人生很絕望。

直到上大學,我離開了家庭去外地求學,我突然意識到,我正在逐漸變成我討厭的母親的樣子,很驚恐,覺得這樣下去不行,要試圖改變,雖然過程很艱難,經歷很慘痛,但所幸到現在我已經好了很多。

大學畢業後(我也長大了,更多的理解母親)經常和母親溝通交流,母親也是知識分子,她有意識自己的缺點,只是幾十年了難以改變。她鼓勵我改變,很高興很希望我倆這樣的性格慢慢在我這裡結束,她自己也在有意識的扭轉,年紀大了,更加溫和和幽默,特可愛。

反觀我先生,他家庭物質條件雖然不如我家,但是一家四口(有個弟弟)很相親相愛,家庭氣氛很融洽,他和弟弟的感情也很棒。所以先生為人很溫暖大氣,樂於享受生活也不怕吃苦,最主要是他自信而充滿勇氣,樂觀面對生活,遇到棘手困難覺得麻煩會有但不會悲觀,著手解決問題一把好手,他的性格比我要完善些。他笑起來莫名的特別感染人也不知道咋回事,不光我這麼說的。

和先生在一起時候我已經溫和樂觀蠻多的,但是還是自卑和悲觀,先生了解我和我的家庭,並不覺得什麼,他正在慢慢感染我。

我倆就是正反面例子,當然我也有好多優點,他也有好多缺點,在這裡只是說下我覺得原生家庭帶給我倆一些很明顯的性格上的對比。

原生家庭影響很大,如果你覺得原生家庭不是很好帶給自己不好影響,如果不想成為那些人,正好你也意識到了,努力去改變自己吧,再不行就離開那個環境。你無法選擇家庭,可人是活的,過程不很好走,甚至也是一條痛苦的路,我不敢肯定會完全脫離影響蛻變成新的自我,反正我到現在也還有小不自信啦(比如就算我很拿手的事情我也擔驚受怕超級緊張)。但是我覺得一定會帶給你比以前不同的自我和生活,嗯,我是這麼覺得的。如果有了寶寶,拋開物質不說,一定要給寶寶很有愛的家庭,那種父母恩愛,兄弟子妹相對和睦家庭出來的孩子感覺人格會更健全完善。


就像你立於危牆之上,竭力保持平衡但卻有股力量想把你拉入深淵。而你就算積極陽光健康努力,也沒什麼用。因為你本來就應該在深淵之中,這是命,你得認

就像穿了一件裡面全是刺的鎧甲,表面在光鮮,內里都已經腐壞


錄取結果出來了,學費一年兩萬多。不敢去讀。

說實話。人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還挺大的,我深有體會。我是19屆廣東文科考生,高考成績離一本線三十多分。我很想復讀,但家人考慮到家境都不同意,但是我的成績趕省內末流2a都很懸。也許會認為我無病呻吟,但是我覺得你要是不相信就當聽聽好了。

關於妹妹, 小時候,我們家是超生有五個孩子。我爸媽也想過把我妹送人,這種想法都因為我爺爺和我反對而告終。小時候總覺得自己很深情,還跟妹妹開玩笑說要不是我你早就被送人了。但現在我才發現其實我還是害了她,她去年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放棄了上高中的機會,外出打工賺錢還債。我媽媽兩年多前因為腦顱出血動了手術,前前後後花光了家裡所有積蓄,還欠了二十多萬的外債。媽媽出院後,身體一直無法恢復正常,生活無法自理,爸爸辭掉了在工廠的工作,整個家都依靠我二姐支撐起來。一個月兩千多的工資全部還了債,一個人省吃儉用的。剛開始時,我想過輟學打工,但是家人不讓。總的來說,我的成績一直都是我們幾姐弟中最好的,說實話我也不想放棄,也很感謝他們沒有放棄我。還好我們趕上了廣東精準扶貧,我們上學都有補助,才沒有給家庭造成更重的負擔。但是欠別人的錢總是要還的,我妹妹初三畢業成績出來了以後她就決定不讀了,我們都有勸過她,但是她說欠別人的錢總是要還的,我們欠別人已經夠久的了,我真的無力反駁因為我還沒賺錢。我真的沒有任何權利說什麼。前前後後她進工廠裡面做了兩三份工作,出於內疚我也從來沒問過她拿過錢她給了錢我也不敢收。覺得自己好無能。也許當年把她送人了,她就不會遭遇後來這麼多事,她會有一個美好青春年代吧。

關於弟弟,弟弟是我們家唯一的男孩子,小時候可算是受盡了我們幾位姐姐的寵愛。但是長大後的他還算懂事吧,雖然成績不太好,今年他也初中畢業了,他說他想去學汽修,這樣就可以快點賺錢了。而我想讓他讀高中,當別人暢想未來時,他在想債務。事實上我沒有任何話語權。希望他以後能好好的。

關於我二姐,她是高一下學期輟學的,因為媽媽本來眼睛有問題,外出打工很困難,她因為我們家裡條件不好,成績不怎麼好,還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上學,就忍痛去打工了。我很感謝她,沒有她,我可能早就輟學了吧。爸爸辭工後,她一個人承擔了很多很多,雖然現在還差著別人十萬多,但她已經很努力了。 我之所以想復讀,除了成績不如意,學費貴之外,我想考個好大學,到時雙學位讀,大學畢業工作,不考研了,我大學畢業她也應該結婚了,到時候我就是家裡的老大,要照顧年邁的父母,為她準備嫁妝,可是現在去個普通大學,普通專業,我不知道我以後拿什麼養活父母,報答那個無私的姐姐。雖說復讀有風險,但我現在已經徹底醒悟了,我要好好學習,以最大的努力換取更好的大學,得到更好的實踐機會,我本來就是廣東的7偏遠山區,再到另一個山區,那樣我真的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

也許有人問,你讀了三年都沒有成功,憑什麼說一年你就可以?再說文科本來提分不容易。是啊,你們都沒錯,但我覺得我這三年並沒有完完全全投入學習,家庭突然的變故,妹妹的輟學,弟弟的懂事都深情刺痛我心,同學間的勾心鬥角,外人的善良,讓我在冰火兩重天間行走,忽冷忽熱,不知所措。可能有人想問,那你大姐呢?如果我說,她死了,你會信嗎?我倒是希望她死了,至少我也不會記恨她六年。她早早就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外出打工,然後被別人騙走了,還記得那段時間,我媽媽說身體不好,快得神經病了,她說她馬上回家,後來沒有,打電話不接,她所謂的男朋友也不接,他父母也說不知道,她第一時間聯繫她發小。她跟我媽說她捨不得打掉那個孩子,但是她捨得養了她近十九年的媽媽。她還在QQ上說我爸媽他們就愛錢,呵呵 多麼可笑啊,多麼諷刺。因為這些我討厭了她六年,而且永遠無法原諒她。別人都說原諒她吧都過去那麼久了,她畢竟是你姐,所有所有的人都說我應該原諒她,包括我的家人,我多痛心啊,我真的做不到,情到深處人孤獨。

我覺得我得了一種病,有她的地方我都不想待下去,哪怕只是有人提起她,過年我不想回家,回家了就想逃避,原諒有時也是一種逃避啊。

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大不大,我一個初中生就開始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不想因為自己的原因毀掉一個孩子的幸福。

高考成績出來以後,第一時間就想復讀,一個人在目前為止哭了好多次,不敢接二姐的電話,因為覺得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她們,復讀家人一直不支持,說明年考不到這個名次怎麼辦 六年 ,我收穫了什麼?我不知道,不知道。願屏幕前的你,如果你是學生,請你要好好學習,不要等高考成績出來以後再後悔,如果你是家長,請你負責一點好嗎?孩子是你的,不要影響孩子,請告訴他們,你真的很愛他們,只是不知如何表達。我替他們謝謝你。謝謝 可能很亂,感謝看完的所有人,我沒有拒絕評論,只是經篩選之後再顯示,祝願天下所有家庭幸福安康。


長大成人之後,在碰到一些事情時,時不時就會感嘆:天吶,我現在的言行怎麼這麼像我爸爸/媽媽?


很大吧,小時候爸媽經常吵架,長大了也吵,上小學6年級到初中的時候我覺得我是我爸的出氣筒,不高興了就能回家一直罵我,有一次罵我我就走了,當時晚上自己在街上漫無目的的走,一直哭手裡有電話卻不知道該打給誰,後來我爸我表哥出來找我,我也沒回家。

最近有一次我爸媽吵架我爸指著鼻子罵我(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我當時只感覺他像個瘋子,我就跑了,一晚上沒回家,期間我爸給我打過一次電話我沒接,十一月份的東北晚上九點多我穿著一條牛仔褲一個棉服就在外面呆著,最近我對象給我打電話打車過來接我去了他家,我記得那天我哭的特別慘,眼睛很腫,他一直沒敢掛電話一直在電話里告訴我他到哪兒了,還告訴我找個附近暖點的地方呆著,後來他找到我的時候我凍得一直在抖。

我胃疼的時候只要沒吐家裡人就不會帶我去醫院,告訴我吃點葯就好了,我失眠半個月睡不著的時候我媽第一反應不是帶我去醫院而是一邊給我按腦袋一邊問我要不喝兩瓶啤酒試試,我月經腰疼肚子疼我媽每次都說帶我去看但是哪次都沒去。

如果說我現在的性格的話,易怒,什麼事都憋在心裡,看別人臉色稍有不對我就不敢說話,就會心裡害怕出冷汗,別人說話聲音大我也害怕,不敢出聲,等別人臉色緩和了笑了我才敢說話出聲,我覺得我有時候有暴力傾向,有時候不高興我就很想砸東西,但是我每次都在控制自己,我現在覺得我自己像個精神病,和正常人不一樣。

最大的願望就是以後有個不吵架的家。


我一直以來的性格中有著很深的缺陷——深深焦慮和不自信,這種缺陷給我帶來的不安全感一直以來使我非常恐慌,尤其是在我上大學的時候一度擊垮了我。那個時候是我第一次離開家去外省上大學,可以說我幾乎怕一切事一切人,我也曾經很認真地思考過我為什麼這麼害怕陌生的事物,對未知產生了超乎尋常的巨大的恐懼感。而這種不安全感卻是我的原生家庭帶給我的

我不知道其他家庭的教育模式大概是什麼樣子,但是我的父母是以一種誠惶誠恐的方式把我養大的。他們對我保護過度,為我考慮周全,這導致了我一旦離開父母的身邊我就會失去安全感,我無法相信我自己一個人可以獨立做好一件事,一個決定,以至於我已經成年了,但是我還是會下意識尋求父母的幫助。在我青少年時期,我爸爸離開家調任外地工作,我媽在我爸走之前對我說「你要是敢叛逆,我就打死你」她怕她一個人管不住我,於是就用這種方式恐嚇我。當然她成功了,因為她是一個非常強勢的人,我可以說,我的生長期幾乎是非常滯慢的,我幾乎是到了快大學畢業的時候我才開始有了所謂的叛逆期,在此之前都是媽媽的BABY GIRL。所以我大學第一個學期,我的舍友就說我是媽寶,我無法否認,因為這就是事實。

你必須聽我的話,否則我會讓你當場丟臉,也不要嘗試否定我的決定,因為我是為你好,你要是嘗試反抗就是在自取其辱。我不是沒有反抗過,但是我媽抓住了我最致命的弱點,我不得不繼續做一個乖小孩。可是現在我一點也不想


原生家庭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哪裡的樣子就是你以後我的樣子


推薦閱讀: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你的婚姻(上篇)
人可以完全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嗎?
怎麼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
如何忘記原生家庭對自己深深的傷害?

TAG:原生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