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哪些章節體現了老子的守弱觀?


謝邀。

這問題很有點意思,可以檢驗一個人對《道德經》或者說道家哲學,究竟理解了多少,到底有沒有入門。目前為止的24個回答中,只有一個人的回答略有見解,但可惜他並沒有提出自己明確的論點、論據,並進行論證。

建議題主邀請一些知乎上愛談道家的大V來回答,看看他們有沒有一些獨到的觀點。


就是重視客觀世界


謝邀。

人活著時候都是軟的,死了就硬梆梆了。

道德經講了一個規矩: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生死成敗不過是天生天殺。物極必反,守弱沒毛病。

重新編輯了,掰開了說一下吧。

老子教人守弱,是因為「德」。那麼「德」是什麼東西呢?生命的能量——先天之炁或者說是「卐」。萬物要靠「德」才能活著。而人從一歲到十六歲,盜天地三百六十銖之正炁,原父母二十四銖之祖炁,共得三百八十四銖,以全周天之造化。所以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嬰兒可以隨時抱著腳丫子啃,活著的人也因為有德,身體是柔軟的,而死掉的人因為德沒了都是生硬的。以至於死後連衣服都穿不上。「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剛強」。

老子道德經講道貴生,貴左,但是他沒講道也貴殺,貴右。「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物壯則老,到了極點就進入了道殺的一面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道有個規矩:損有餘而補不足。說白了就是能量守恆定律或者是佛陀說的不增不減。「名可名,非常名。」

守弱能量會從剛強的一方傳給你,而不會進入道殺的一面。所以那些王侯都以孤寡自居,怕被道清算啊。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每個人對道的理解都不一樣的,也希望你多讀道德經,到時候提出自己的見解。

對了,多聞障道。知識多了,書讀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多聞術窮,不如守中。」


水平不夠,這話題感覺有點大。

首先,要明白的是,強勝弱,這是真理,雞蛋碰石頭,肯定雞蛋會爛,兒童肯定打不過成年人。

道德經里的柔弱。

1.柔弱勝剛強,這裡的弱加了柔的成份,弱可以變的柔順,有了一定的韌性,不再是朽弱了,才有機會勝強。純粹守弱,就毫無用處了。

2.弱者,道之用。我弱敵強,就得用」道「的方法,使對方的強,變得比我還弱;在兵法上就是用我方的優勢兵力,打敵人的一小塊,並殲滅之,做到局部的以強勝弱,不斷重複,完成整體上的以弱勝強。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想解決,也基本上是這個套路,把大困難分割成小困難,再逐一克服。

3.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章是說給弱加入生命力,有成長性,弱可變強,僵化的強是不好的。

總結:無原則的守弱就是瞎扯蛋。弱是」道「的N個屬性里的一個,有其應用領域、適用範圍和使用方法。講述」道「的書籍,名字叫《道德經》。


把我準備發的對「小國寡民」的解讀中的一段相關的文字貼上來,權且算是部分回答吧。以後寫《柔弱篇》的時候再詳細說:

與此類似,「柔弱勝剛強」也同樣是一句被誤解極深的話,被很多人發揮成了「只要柔弱不要剛強」。其實道家講陰陽互濟,那自然也是「剛柔並濟」,「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剛」被馳騁(驅使),那自然是要被拿來做些事情的,也就自然是「有用」的,不可能完全不要。「柔弱勝剛強」,最多也就是個 60% 40% 的關係。你看看同樣是道家功夫的太極拳,也沒說不要練抗擊打能力和身體本力素質啊,不僅要練,還要天天練。

至於道家為什麼更偏向於「柔弱」,主要是從人的視角出發來看問題。人本身只是處在宇宙天地這個大道兩極的一個位面,本身是一種不平衡的產物,所謂「吸天地之靈氣、取日月之精華」,才造就了人的「萬物之靈長」,本身是一種「至陽至剛、趨陽趨剛」的產物,人的本能也是不斷的多吃多佔,越發的向至陽至剛的極端去發展,那麼必然遲早會違背天道而被天道「懲罰」——也就是走向崩塌毀滅。對人來說是毀滅,對天道來說卻只是復歸於平衡,所謂「反者道之動」,所謂「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你看我上面舉的吳國、越國是不是這一個道理?其實又何止吳、越?歷朝歷代、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強極則辱,情深不壽」。具體的內容,在後面《柔弱篇》中我再來說。

而本章「小國寡民」的內容,其實也就有道家「守弱守柔」的意思——與其讓老天來強制毀滅,不如自己學會先退一步,這樣才可保長久。但是千萬別又走到另一個極端去,一味忍讓一味退縮一味軟弱,道家是最反對極端的,太剛易折,太柔則靡。

好剛要用在刀刃上,而好刀好劍也只是劍刃剛硬,劍芯卻是柔韌的。

總體來說,守柔、守弱,都是從人、從生命的視角出發的,意識到生命在天地宇宙中的渺小和脆弱,是於「貴生」的思想緊密相連的。

敝人覺得,讀《道德經》最忌諱的就是「斷章取義」,取其中一段文字拿來分析一大段,而忽略了《道德經》整體的邏輯框架。只有放到全經文的背景下,才比較容易接近正見。

謝謝。


守弱,就是隨。


我想,因為守弱,才能無敵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淵水至陰,莫能攻物,淵水至柔,物莫能攻,是以其非爭。 其容萬物,其養萬生,是以其上善。人往高處走,水反往低處流,是以其處眾人之所惡。人們以為成就大道都需要往高處走,只有水反往低處流,以萬物為上位,其獨處下位,這是不敢為天下先的表現,所以水啊,又怎麼不能接近大道?

「挫其鋒,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段,我個人認為,還是再說水。《淵海子平》:強金遇水,必挫其鋒。這個世界上最鋒利的寶劍遇到了水,它的鋒利便無用武之地。這個世界上最雜亂的絲線,遇到了水,便也能隨水而順。水的純潔,能將光都融合。水的善良,能將塵埃都一起包容。

這不是無敵是什麼。。


守弱觀?

道德經里有這個概念嗎?

我倒是百度出相類似的

【守弱學】

作者,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人,

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三國滅吳統一戰爭的關健統帥之一。

為唐朝詩聖「杜甫」的先祖;

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之人。

我又去百度:作者,杜預。

杜預所撰寫的《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三十卷,是《左傳》註解流傳至今最早的一種,收入《十三經註疏》中。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杜預的書保留到唐世,還有《春秋左氏傳音》三卷,《春秋左氏傳評》二卷,《春秋釋例》十五卷,《律本》二十卷,《雜律》七卷,《喪服要集》二卷,《女記》十卷以及他的文集十八卷。另有《春秋長曆》等。

其中《集解》對後世《左傳》研究頗有影響,至今仍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杜預曾撰《善文》50卷,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一個散文選本。

杜預還曾經和賈充一起定律令,曾作《二元乾度歷》、《晉書·食貨志》載其《陳農要疏》等多篇,表現了他多方面的才能。

並沒有提到【守弱學】是他的。

找到了。

著名古籍整理專家馬樹全先生,便根據西晉名臣杜預有關強弱之「勢」的散見論述,整理編著了這一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守弱學》。

斷章取義啊!

人家是把強弱,都說了。

一個近代的跳樑小丑,把人家關於弱的部分整理編著出一個《守弱學》。

然後,去百度馬樹全。

連百度百科都沒有的著名人士啊。

噹噹網上,他的書好多啊!

笑死了!

我看這位,像做假古董的。

用現代的手法閹割和拼湊古書,

然後,就變成自己作品的人。

搞得像真古董一樣,還引來很多人去追捧為國學啊。

——————————【分割線】—————————

守弱觀,守弱學

中國歷史上,就沒有這麼一門學科。

只是一個近代學術盜墓手藝人,把古人對強弱看法中的弱,斷章取義出來的東西。

如果,想學,就去看佛經吧。

別給國學,道家,道德經抹黑。

老子我看到這種情況,腦海中浮現出

成千上萬隻草泥馬在狂奔。

———————————【分割線】—————————

跟著我念

知乎精神——先問是不是(有沒有),再問為什麼。


柔者,順勢從。

弱者,不強行。

柔弱者,時時順從於道而不自是強行。


是柔

柔弱是兩個字。

意思也是兩個,柔是很了不起的

如果天下沒有柔的話

現在世界是不存在的

柔可以變,這一變世界就不一樣了。

有言上善若水,何故?因水柔已。

世人多見此界之柔是水

故聖人言上善若水,

水利萬物不爭,何故?

柔德能容天下,勿需爭已,故不爭已。

汝知乎,明乎否?


@丹丹 謝邀請

給你舉個例子。國家。

柔弱」和「虛靜」不是說一時之為,而是長期積累。這就是老子的三寶:慈愛節儉、以及不敢為天下先。因為慈愛,所以不會輕易發動戰爭、總想著制服別人而忽視自己,而是注重自身建設。因為節儉,所以不會瞎搞大動作,逞一時之強,耗光自己的根基和積蓄,而是注重積累。因為不敢為天下先,所以不會總想著搞騷操作,然後作死自己,而是做事情先看清楚形勢。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這三寶在美蘇兩國身上可以看出來,在歷史上的大國身上也都能看出來,但未必有完美做到的國家(我暫時想不出來那個完美施行過)。

美國在二戰中稱霸之前可是做了兩百多年功課的,在跟德日開乾的時候,美國的工業、人力和資源都遠勝於這兩個國家了。如果美國在他的兩百多年的擴張和發展裡面跟德日一樣不掂量自己、想著一口吞掉墨西哥、加拿大和西部領土,那麼早就沒了。當然我說了,美國也不是完美奉行大道,畢竟在美加戰爭裡面,美國連自己總統的房子(白宮)都被端了。

蘇聯雖然不像美國一樣做了兩百多年的功課,但是蘇聯畢竟有從沙俄上繼承的一大片領土、資源和人力,所以可以爆炸性地發展自己的工業,再在戰爭中利用自己的民族感情,利用空間換取時間消耗來犯者(加上前面也有沙皇拖死拿破崙的前列)。但是由於功課不足,所以後來在冷戰中也被軍備競賽給耗光了,也不是很完美。

歷史上,秦朝雖然是靠武力統一了六國,但是由於始皇帝大興土木,使國家負擔遠遠超過了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最後局面一發不可收拾。不過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君主自秦獻公以來,一直都在努力地發展國內經濟,然後在能力可承受的範圍內蠶食周圍國家,這才有了始皇帝統一六國的根基。

漢朝文景之治是奉行大道的典範之一。有了文、景二帝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國家才開始從戰亂時期恢復過來,後來的漢武帝才有資本去擴張。但是在漢武帝統治的晚期,國內經濟開始蕭條,武帝本人還發表了一篇罪己詔,承認自己在消耗國力。之後,漢武帝開始搞農業和民生,停止消耗。

你說上面的國家哪個弱?沒有弱的。但是上面的國家在擴張和發展的道路上都踏實本分,好好地積累,這才有了後面的爆發。然而爆發之後還得要「知止」,也就是「適可而止」,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二戰日本、二戰德國、和秦朝都是很好的例子)。這就是「柔弱」、「虛靜」和「無為」精神的本質所在——因為我不老想著搞事情,所以我才能在搞事情的時候大搞特搞。(當然在搞完事情後還得回去守本份,要不還是偏離根本)

放在個人上面也是一樣的。平時老是想著一鳴驚人,那麼就會心浮。一心浮,那就會方寸大亂,反而啥事情都干不好,很容易就錯失機會。平時踏踏實實做事,那麼心就靜。心靜,那麼就能幹好身邊的很多事,身邊很多事都能幹好了,你還愁沒有機會嗎?機會多的是。因為心靜,抓住機會基本上是自然的反應,跟平時干好其他事情是一樣的,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事件。

可惜被人誇耀的很多東西都強調的是「如何搞事情」(畢竟那個最吸引人的目光。天下人皆知其美,斯不美),但往往都忽略了搞事情的背後,一個人要花多少時間去培養自己的根基。俗話說「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所謂的「技巧」、「如何做什麼」和「Tips」不過只是強調那三分鐘,真正的十年功才是那三分鐘的決定權啊。這就是老子說的:「萬物負陰抱陽」和「抱殘守缺」、「靜為躁君」和「重為輕根」、以及題主想問的「守弱」。


上善若水


先虛己,再納萬物,最後用萬物。

給自己定名分,讓自己滿盈,結果就是口袋小、繩子短——裝不下,夠不著。

而為了確保自己的特殊性,要給自己麾下的萬物定名分,讓他們滿盈。


我認為"守弱觀"是後世學者提出的,只足表明了他們對《道》學習的心得和觀點而已。

我並不認同這個觀念。對此題,也不多說了。


首先同意有答友對「守弱觀」根源的解答,至此, 就要把道德經中提到弱的地方指出

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反者道之動。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

人之生也柔,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

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道德經很多地方說地是心 而不是國家, 征戰不是真的征戰, 而是內心的掙扎。

其他不多說, 說一下強弱的一個方面, 有人說是順應自然就是柔弱, 不順應就是剛強, 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舉個例子, 揠苗助長就是剛強, 天天澆水施肥 防蟲防豬牛來吃, 堅持不懈就是柔弱。這個就是魚不可脫於淵的意思, 就是柔弱勝剛強的意思

說到第36章, 其實個人覺得, 前一段和後2句並沒有直接的意思, 不能放在一章裡面的。

強和弱的另一方面,那就是追求的東西不同,一般是追求聲色犬馬的就是強,平靜淡泊的就是弱。不是說對錯 只是結果會不僅相同。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為什麼說這一句話,因為守柔處弱不是真的讓你當弱雞,而是要你不要以強凌弱,要學會外柔內剛,


應邀

老子不存在「守弱」(字面意思)。

實際是大智若愚。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利萬物而不爭,這種精神是道教推崇的。水無為,卻可以有大作為。謙卑向下,從來不爭名奪利。

這正是道家「無為」的觀點

那麼什麼是無為呢?

並不是叫你什麼也不做,而是要遵循世間萬物的自然生長規律,不去強加於它,正所謂「循天機而起,行天機而改」,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無為。

道家有入世三寶

一曰慈

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弱也者,道之用也」,「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

守弱不是因為能力弱,不爭不是因為爭不起。

是對事物及人生的勘破,不是膽小懦弱的放棄以自保和把自己推到道德至高點的自慰。

是包容一切的慈悲,勘破真諦的豁達,超然物外的純粹與洒脫。


謝邀。

請題主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守弱?什麼又是老子的守弱觀?

道德經,一共出現過十次弱字,十一次守字,守中、守道、守虛極、守靜篤、守雌、守黑、守辱、守朴、守其母、守柔,守慈。唯獨沒有守弱。


推薦閱讀:

西遊原旨56-60回
李明成書法道德經佳句選録
【行道?無為】「絕聖棄知」是反智愚民思想嗎?(上)案例評析
每天聊點《道德經》第一章4
先秦道家「聖人」觀探略———以老子、莊子為線索

TAG:國學 | 道家 | 老子人物 | 老子的智慧書籍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