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何西方的畫以人為主,這和西方的價值觀有關係嗎?

西方畫幾乎都以人為中心,什麼蒙娜麗莎,維納斯,而返觀中國畫都以人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這跟東西方文化和價值觀有很大關係嗎


當然有關係。

西方現代文明的基礎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的主張就是「人文主義」,也可以大約翻譯成「以人為本」。放在中國古代,大約也可以叫做「人定勝天」?開個玩笑,意思差不了太多。西方人其實在古希臘時期就開始重視「人」的價值了,文藝復興也是復興的古希臘,所以不光繪畫,就算古希臘時代,也是很多人物雕塑啊,承認「人」的價值,歌頌「人」,連人的身體都毫不避諱,甚至在一度被禁止了1000年之後(中世紀),又重新回歸,繼續研究人(比如解剖學等),他們的人物畫里,人物絕對是畫面主體,占畫面最大面積。

其實西方還有一脈,那就是宗教思潮,猶太教(早期猶太教其實是亞洲宗教)、天主教,以及後來的東正教、新教等,統稱「希伯來思潮」,這一脈就一度不重視「人」,而是以神學來解釋世界。在中世紀的早期,基督教是不允許畫寫實性肖像畫的,拜占庭藝術和早期哥特藝術的面貌就是你怎麼看都不像個人,歪歪扭扭很彆扭那種,後來他們放開這個禁忌,是因為中世紀文盲太多,以圖代文,來傳達教義比較有效率,才算是允許畫人了。但是猶太教的兄弟----伊斯蘭教,至今都不允許畫肖像意義上的人。因為這是戒律。

中國的傳統觀念跟他們不一樣,世界觀本就不一樣,我們的老祖宗們認為,以人的有限的智慧,很難真正掌握世界和宇宙的真理,所以祖宗們比較謙虛,把人自身看得很小,把自然看得很大。中國山水畫的哲學基礎,主要是來自道家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嘛,是天人合一的,單個講人是沒什麼意義的,所以山水畫里甚至可以沒有人,就算有人,也是畫得很小很小,融在山水之中。中國也有肖像畫,但就算是肖像畫,也不以「寫實」為最高目的,能畫很像的畫,頂多算「能品」,在中國繪畫品級里屬於低檔,老祖宗們認為,人的眼睛能看到的所謂「真實」,根本就不可信,自然界的「不可見的真實」遠高於人眼所見,所以咱們的傳統分級里,還有「妙品」、「神品」、「逸品」,凌駕於「能品」之上。

西方以希臘和文藝復興為代表的這一脈,是研究「人」的學問;而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文人山水畫,是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的學問。

王鈞:關於藝術及繪畫問題的回答匯總(長期更新)?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因為畫人比畫物更加高深,也代表著更加難。而且個人覺得,中國古代的藝術家們好像挺看不起銅臭達官,對於神創造的大自然更加推崇。


是的,但這個「人」事實上是宗教意義上的人


中國畫也不只有山水畫。

中國畫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

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趨向寫意;明清和近代續有發展,日益側重達意暢神。

可能你說的是文人畫。

文人畫(Literati painting),也稱「士大夫寫意畫」、「士夫畫」,古代藝術教育內容。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的繪畫。別於民間和宮廷畫院的繪畫。始於唐代王維。作者一般迴避社會現實,多取材于山水、花木,以抒發個人「性靈」,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標榜「士氣」、「逸品」,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並重視書法、文學等修養及畫中意境之表達。對傳統美育思想及水墨、寫意等技法的發展,頗有影響。


我覺得應該跟西方歷史和價值觀有某種關係吧,應該沒那麼簡單


推薦閱讀:

國家干預的理論演進與西方政府經濟職能的調整
《愛,死亡與機器人》華人科幻作家劉宇昆的《Good Hunting》是否強化了西方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西方
東西方甲胄的簡單比較(下)
中國古代和西方都曾發現「地心人」?

TAG: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