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往往注重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沒有人想過教師的心理健康如何維持的問題?具體有效的做法有嗎?

教育方面的心理學大部分講述的是學生的學習心理,目的是教師把握學生心理促進有效教學,但是長期面對與自己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在交流溝通上往往不能達成一致,教師在儘力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的時候如果無法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這就會造成心理扭曲等不良後果。

當下有很多教師的不道德行為發生,社會在譴責、要求提高教師素質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在保護教師心理健康的方面採取實際行動?如何才能做到?而不是教科書上蒼白幾項條目。

我的問題在於如何保護大部分承受巨大工作壓力的教師的心理健康,範圍是廣大遵守職業道德的教師,當然部分有不道德行為的教師需要其他的措施來管理,我主要想要得到答案的是在因為少數不道德教師帶來的社會輿論壓力之下,普通教師的心理健康如何維持?誰能夠為他們提供這一保護措施以及可以如何實施?

有點啰嗦了……


本人剛結束了一個相關的培訓,剛好寫了一點關於教師心理健康的看法,就貼出來吧。

------------------------------------------------------------------------------------------------------------------------------------------

我國社會正處在快速發展變革的時期,教育的研究和改革也在持續推進,社會各界對於教育的方方面面存在著廣泛的討論,有著不同的聲音。身為教育一線的教師,本人感受到的最強音有兩個,一是強調對於學生的保護和關愛;二是對於教師權利的約束和教師隊伍的整頓。

對於學生的保護就是對於未成年人的保護,也是對人性的尊重和保護,這是文明進步的體現和必經階段。對教師的約束實際上是教師職業的規範化,也是提高教師素質的必要手段。

然而在當前教師的入職門檻越來越高的形勢下,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層面過多地將注意力放在考察教師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是否合格上,而忽視了新入職教師的心理健康甄別和調節。(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心理健康不僅僅是指新教師本身自有的心理健康程度,更重要的是走上教師崗位之後的職業心理養成和保養。)

近些年媒體上時常可見教師體罰學生致傷致殘,甚至性侵學生等極端事件,公眾往往從教師的道德層面進行指責,作為回應,教育主管部門也從師德師風入手加強了教師隊伍的道德建設。然而,筆者認為,出現諸如師生矛盾、家校糾紛,甚至教師以身犯法的行為,除了教師專業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廣大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2004年4月,國家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課題組對遼寧省168所城鄉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進行檢測,發現這個省的中小學教師的心理障礙發生率達50%之多。

我們常常在新聞中看到一些惡性刑事案件,事後總有犯罪心理專家進行解讀和分析,公眾也很認同肇事者的惡行和他們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是分不開的。奇怪的是一旦身為教師的人犯下罪行,人們首先指責的是教師道德水準下滑,師德風範遺失殆盡,卻沒人從其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事件動因。

在本次培訓的課程上,授課的專家老師經常提到中小學生自殺的案例和比例,在吃驚和痛惜之餘,卻沒有看到有關教師的案例和數據。是因為廣大教師心理素質強大到不出問題,還是所有人都選擇性地忽略教師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

在筆者看來,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說過「作為一位教師,他要麼是在幫人,要麼就是害人」。很難想像一個心理存在異常的教師可以教出心理健康活潑成長的學生。就如同我們在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性格心理對孩子成長影響的同時,也應該把教師的心理健康程度和性格因素計入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的範疇之中。

概括來說,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教師心理健康的關注和輔導。

一是把好入口,建議在新教師入職的時候除了考察業務能力和身體檢查之外,增加心理健康評估環節,評估是否能夠勝任教育工作,適合何種教育崗位,以及對潛在的心理缺陷和性格偏差做出排查,並在今後的繼續教育和心理輔導中進行針對性的干預。這種類似的性格測試和心理評估在很多大型公司企業已經實行多年,教師作為直接面對未成年人並施加影響的特殊人群,更加有必要引入這種先進的理念和措施。

二是做好教師培訓,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就像新兵入伍之後,雖然身體條件基本符合戰爭要求,但是從心理上還未成為一名真正的「戰士」一樣,教師不僅僅是一個職業,還是一個身份。走上講台不意味著就此成為「教師」,還須從心理上成長為一名「教師」。

三是做好教師的心理干預。教師也是一個個普通人,除了面對來自生活、家庭的壓力,工作中還要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既要克服自身的脆弱,又要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煩惱、壓抑、倦態……這些心理問題對於每一個教育一線的教師來說都在所難免。只有化解這些消極因素才能保證教師的心理衛生處在健康狀態,而單靠教師自身調節的效果往往是差強人意的,唯有像重視學生心理輔導工作一樣對教師進行心理輔導和干預,才能防患以未然,營造和諧高效的教師團隊。

四是轉換思想、明確職業定位。我國自上而下不重視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之所以形成源自許多方面,比如自古「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觀念深入人心,崇尚教師的好處自不必說,但是弊端通常被人忽視:假如教師是「解惑」者,則本身應該不會「迷惑」;既然教師是「傳道」者,那麼一定是「得道」者。如此一來,教師職業就被人為拔高成為一種「聖人」化的職業,其結果是普通公眾認為教師都是德行模範,既不會犯錯,也不會出心理問題,一旦出了問題又會大跌眼鏡,驚呼「師道不古、道德墮落」。再者,教師被賦予了太多功能,除了教學工作之外,還要承擔諸如行政管理、教育科研、心理輔導、學生管理等工作,卻又不注重對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結果是很多教師身兼多職,既無法獲得職業成長的成就感,又在繁瑣的被動工作中積累了負面情緒。此外,教師普遍被認為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導者和管理者,處於強勢地位的教師似乎不會出心理問題,這也是教師心理健康易遭忽視的原因之一。

筆者認為,教師應該轉換思想,重新定位。教師是一種職業,也是一種身份,但不是「聖人」,也並非強勢的「全能者」,更不是「家長」。教育行業所提供的是一種公共服務,作為從業者的教師是需要具備多種素養的複合性人才,但是必須承認的是,教師所提供的教育服務是基於某個區域和時代的文明程度的,過高地要求教師或是教師過分要求學生,都會產生種種問題,這也是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堪憂的原因之一。

總之,當我們在欣喜地看待各級教育機構在學生心理輔導方面取得的成效時,也應該開始把注意力轉向廣大辛勤工作的一線教師們,因為他們的心理健康關係著整個教育系統的健康、質量和未來。


謝邀!

在分辨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前還有個心理正常和異常的區分,現在社會很多問題不是健康不健康,而是正常異常角度的吧。

比如 自知力,比如 人格障礙中的反社會等等, 還有很多如火如冰的行為和邊緣性人格障礙是有聯繫的……

有些可不是一個人不健康就能幹出來的,而是心理異常啊。

(好吧,倒了水,然後覺得題主提出了很好的問題,我上面的第一反應回答有點專概念的空子)

我倒水的時候想到之前知乎上有看到說看了 無恥之徒 後底線降低,然後我就去看了,女主很強大很有個性,但是沒有自體感。

可能缺乏自體感的一大影響是,無法達成主體間性,沒有意識到我們都是人(而不只是角色),缺乏共情同理理解等等,容易站到施虐和受虐的位置上。

我個人認為(大家都知道的)篩選很重要,但是其實很困難,還有制度很重要,一旦有問題的人就不適合那樣的崗位,還有最重要的,孩子是否有個安全的環境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知道如何說不,每個人學會怎樣避免受到傷害,就有能力不去傷害別人,並且保護那些受到傷害的人。

(感覺講的好空洞)

之前講從重到輕的區分,然後講了最好的處理方法不是要他人怎樣,而是提高自身怎樣,(包括提高識別危險和離開的方式…… )

今天早上去幼兒園,班上有位中途俄羅斯轉來的小朋友在處理負面情緒,自己拿個小椅子坐在班級門口中間,誰都不理會。

他懂得選擇他要的,可以拒絕回答或者做老師要他做的,老師問他帽子要拿掉嗎?他也拒絕。

而很感謝小朋友班上幼兒園老師也尊重了他的選擇。

他懂得一個人坐著處理他的情緒。不是在角落,而是在門口中間那麼有意思的位置。

這幾天,人民大會堂在開會,小朋友們回家的時候不能從裡面走,昨天兩個小朋友把守衛的一位阿姨兩個來回跑得夠嗆。(感覺用武警守門比黑西裝要有約束力。)

而小姑娘聽說不能進去玩,直接喊,「討厭」。 並且兩個小夥伴互相增加權力感地跑進去,在外圍走動,穿過回家要走的路。如願以償地穿過,並且在邊角花園那裡還是玩了半個多小時回家。

這些孩子們都在有意無意地體驗到自身的感受和處理自身的感受。而我認為這些孩子不那麼容易受到傷害。

我們都在要求老師怎樣,就要好像在要求政府怎樣…… 有的時候在我聽來,就好像一個孩子在和爸媽說,我希望你們怎樣……

但是孩子是否意識到一件事情,那就是本身言行舉止對事情/事態(不同可能性)的影響?!

我在想考慮教師心理健康的話,第一個考慮的是對我來說怎樣是健康的。

對教師這個身份來說,怎樣才算健康的。

比如,幼師對孩子們的愛心和耐性;大學老師的理智和思維開放性等等……

有的時候最關鍵的是不是一個人的邊界。

一個人在這個角色中要最好的事情,和我想在別的情境下想做的事情……

老師(公務員)如果知道在職業範圍內,做好本職工作,而不是以權謀利來滿足那些內心的饑渴,那麼問題是不是就會順暢很多,災難就少發生很多?

即使是有人格問題的教師,如果監管得力,那麼是不是那種帶孩子去開房的事情就不會或者降低發生幾率?

如果教師都之前受過嚴格的培訓,知道小朋友有錄音筆,或者教師有影音健康設備,那麼上課質量是否更有保證?

如果教師能知道,自己身體不舒服,自己心情不舒服,來自工作,來自生活,能有去溝通和處理的方式,學生是否也能更好學到。

如果愛心以傾聽,關心和尊重等展現,而不是自以為是的關愛和混淆(父母愛)的關係…… (之前說,自體感缺乏容易站在施虐受虐等等關係位置上)

(這個圖參考的,雖然在分析室發生,但是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圖片傳不上有機會補上,用qq試驗

居然可以! 作為一個電腦外行,我對這個解決方式要表揚!)有的時候如 多多 描述「偶爾的抱怨會覺得當老師也真能當崩潰了,尤其是有的人空有一片心但是又覺得找不對方法的時候。這些方法能讓學生更願意接受自己的想法,或者教給他們一個辦法能不那麼」家長式「的希望學生都明白」我這都是為了你好「等等」

這是相互陷入過去情結了。 而降低了客觀理智當時當地的彼此職業公事性身份交流的有效性。

能找好的心理諮詢師談談,就能好轉。


對於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師本人可以隨時找學校的心理諮詢師進行諮詢,同時利用業餘時間多看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或者參加一些課程的學習,公益課程也是可以的,還可以參加一些社會組織,比如當地的心理衛生協會,通過協會組織的活動,不僅能幫到別人,也能助自己成長,運用到課堂中效果會更好。


從你的提問可以反映出你的心理並不平衡,而且你認為你的心理壓力基本來源於學生。教育心理學自然是針對學生。我認為心理健康並不針對教師還是別的行業,各行各業都面臨著現代社會的壓力而並不是教師隊伍獨有,而你所謂的心理健康我覺得定位為學會與壓力共處更為恰當。一般的緩解壓力比較好的方法是運動,可以有效疏導心理能量,避免你說的「扭曲」。社交溝通也是不錯的選擇,實在不行還有心理諮詢。


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往往是教育設施,環境的重視,而對教師的投入不高。教師收入不高,學校行政管理制度,職稱評定製度,來自社會的壓力是造成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


我覺得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1、學校方組織展開針對教師的心理健康培訓,很多學校配備的校內心理諮詢室也是對老師開放的(政策支持)

2、把部分心理測量作為定期體檢項目之一(加強監督與干預)

3、教師個人其實也可以去找相應的心理諮詢機構或諮詢師做諮詢(自助)


推薦閱讀:

關於認知自我心理的書有什麼推薦?
那個辜負了厚望的鄉下青年後來怎樣了?
這是什麼心理呢(?ì _ í?)要不要去看心理醫生?
聽張沛超老師如何用精神分析理論解釋《青少年網路「成癮」?》
讀心理學能治療自己的心理疾病嗎?

TAG:教育 | 心理健康 | 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