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判斷一個孩子得到的愛太多了?怎樣才是合適的愛?

記得在朱德庸《絕對小孩》裡面,有一句「小孩得到的愛太多,或者太少都會出問題」。


一:任意妄為,驕橫跋扈到不受控制

二:懦弱

三:聽不得別人說半句不好的話

以上表現同樣適用於"傾注關愛不夠"的孩子身上。

至於怎樣才是合適的愛,就是把握好教育的度。但是這句是空話,因為這是個很主觀的概念,每個人度不一樣,沒法評判這個度究竟合適不合適。如果是真要說,那就是凡事要給孩子一個主觀空間,讓他自己動手做事,自己動腦思考,包括你對他的批評,而且不能放過一切機會教育。


受邀題。


好幾位知友都說到,不是愛太多,而是愛的方式問題。贊成。父母,乃至爺爺奶奶,都是非常愛孩子的,沒有多與少的問題。實際上這是一個對的方法多,還是少的問題。這裡有兩種極端的做法:溺愛,要什麼滿足什麼;或者恨鐵不成鋼,管教過多,甚至棍棒教育,都不妥當。



孩子由於秉賦條件的差異,得「因材施愛」,是否得當,只有一個標準:看孩子是否得以健康成長。


那麼,什麼叫健康成長,又各有解釋,所以這是一門學問。



比如,孩子都有斷奶期,此時往往是孩子不願,當斷則斷,母親是否狠得下心?當斷不斷,則會延緩孩子的成長。到了一定的年齡段,孩子會進入叛逆期,這是孩子尋求獨立的表現,父母如驚惶失措,強力扼殺,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孩子總要自立,有些品質是需要的,如分享、合群、自強、自信、自尊、勇於擔當等等,這些都需要從小培養。有一種品質現在少了,如既能獨立自主,又不乏團隊或稱集體主義精神,有可能成為人群中的稀缺品質,因而可望成為人群中的優勝者。做父母的,注意到了嗎?


什麼都不想讓孩子去做,總由父母代替。代替就是愛嗎,弄得不好,也是一種對孩子成長的扼殺。不讓孩子打醬油買醋,幫忙理下菜、包一下餃子,就是愛嗎?其實孩子也需要有與人打交道的能力,需要懂得一些生活常識。其實讓孩子共同完成一些生活瑣事,也是對親情的培育。



抱怨工作太忙,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難得是孩子在一起,結果孩子得到的可能是過度溺愛。一個總想著多掙錢給孩子花而極少和孩子在一起的父親,可能沒注意到,不能經常和父親在一起的男孩子,會缺乏陽剛之氣,過了成長期,可能會終身無法補救。


所以,愛是一門學問,愛孩子,首先要懂得愛。為父母的,要用點腦筋,學點有關方面的知識,才能做對。



我覺得會有「太多」的愛。太多的愛是一種負擔。比方說父母在自己小的時候沒有得到較多的愛,或者在單親家庭中,就吧愛加倍的給孩子,結果就愛的沒有自我了。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自己可以用最差的,但孩子一定要用最好的。沒有了自己的愛好和生活。這樣長大的孩子,要麼很任性,要麼壓力非常大,因為他發現他無法還啊。


愛不是太多,而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


愛從來不存在「太多」,真正的區別在於愛的方式。

看過一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真正懂得愛的父母,會讓子女能夠在離開自己之後,很好地生活並被周圍的人所喜愛。


推薦閱讀:

在大學宿舍養一隻雞困難嗎?
如何看待「雞血家長」?
老師布置抄寫作業有意義嗎?
有沒有什麼好看的手帳本插畫?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