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重踐行還是了悟?


對於沒有了悟的修行人,佛法重了悟。因為般若波羅密,智慧到彼岸。所謂不見本性,修法無益。對於已了悟的修行人,佛法重踐行。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應次第盡。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


佛欲重解宣暢此誼。爾時頌曰

若聽受其法 啟問無放逸

斯清凈眾人 咨奉於智本

聞之則能演 慈心布諸民

其菩薩殊勝 為造慧之業

善意而思惟 是為明智本

分別說所行 是為慧之業

行如所順念 是則為智本

此行為人說 是為慧之業

逮心無所生 此則智之本

心行無所趣 是為慧之業

凈修正真行 是則為智本

宣轉造所行 是為慧之業

專一寂道行 是則為智本

身心不計我 是為慧之業

畏難生死習 是則為智本

愛樂一乘道 是為慧之業

好樂寂然觀 是則為智本

思惟明脫事 是為慧之業

精勤三脫門 是則為智本

明證三達智 是為慧之業

精修四意止 是則為智本

念無意無我 是為慧之業

棄惡修善行 是則為智本

本凈除此法 是為慧之業

勤致四神足 是則為智本

不貪習神足 是為慧之業

篤信凈解脫 是則為智本

度一切掛礙 是為慧之業

精進不猗息 是則為智本

身意已休息 是為慧之業

其志了安詳 是則為智本

不住一切處 是為慧之業

自覺識定意 是則為智本

行本凈正受 是為慧之業

善建立五根 是則為智本

知眾生諸根 是為慧之業

奉行於五力 是則為智本

殷勤得聖慧 是為慧之業

覺意柔順忍 是則為智本

解了一切法 是為慧之業

勤修道精進 是則為智本

棄捐法非法 是為慧之業

方便苦自然 是則為智本

於證不滅盡 是為慧之業

修持隨誼典 是則為智本

導御從誼理 是為慧之業

不厭惓諸聞 是則為智本

履順其要行 是為慧之業

如應求其議 是則為智本

奉行於聖達 是為慧之業

不猗於壽命 是則為智本

所念如法教 是為慧之業

求觀物無常 是則為智本

於是知無生 是為慧之業

信脫萬物苦 是則為智本

諸法悉無為 是為慧之業

解諸法無我 是則為智本

其性以清凈 是為慧之業

信脫泥洹寂 是則為智本

眾生永滅度 是為慧之業

觀察其誼理 是則為智本

覺誼而分別 是為慧之業

若篤信經典 是則為智本

暢達於經法 是為慧之業

不畏一切音 是則為智本

曉了諸歸趣 是為慧之業

不離佛辯才 是則為智本

曉了自恣說 是為慧之業

建立眾生慈 是則為智本

得無緣之愍 是為慧之業

哀己及他人 是則為智本

不想著我人 是為慧之業

常得歡喜悅 是則為智本

不悅無所起 是為慧之業

不造為恩愛 是則為智本

心不得二脫 是為慧之業

其意常念佛 是則為智本

若隨法身教 是為慧之業

常思惟經典 是則為智本

明識法報應 是為慧之業

念聖眾功勛 是則為智本

若覺了無為 是為慧之業

若心好布施 是則為智本

設舍一切塵 是為慧之業

思戒具清凈 是則為智本

住無漏之禁 是為慧之業

念於大神天 是則為智本

若念凈復凈 是為慧之業

所聞而覆疏 是則為智本

不與世同塵 是為慧之業

善修謹敕業 是則為智本

於作無所作 是為慧之業

謙遜不自大 是則為智本

不計吾有慧 是為慧之業

己身常精勤 是則為智本

為眾生造行 是為慧之業

若持諸法藏 是則為智本

曉了眾生行 是為慧之業

度一切諸惡 是則為智本

歸三處眾生 是為慧之業

惠施為仁愛 等立益眾生

開化使離穢 是為慧之業

皆以等利之 視如佛功德

正士則如是 是為慧之業

畏所有然熾 是則為智本

思惟生於彼 是為慧之業

不嗔得盡慧 是則為智本

興無所生慧 是為慧之業

若得音響忍 是則為智本

其行如所念 是為慧之業

致柔順法忍 是則為智本

無所從生忍 是為慧之業

住不退轉地 是則為智本

得阿惟顏地 是為慧之業

坐於佛樹下 是則為智本

已逮諸通慧 是為慧之業

計其智之本 是曰為道心

依怙於此心 所作為慧業

常諦住道心 則能不動轉

是業為慧事 所行常隨時

若修行佛道 是心道之本

佛神力如此 亦分別辯才

若於無數劫 咨嗟此功勛

佛德及光明 不可得邊際

其過去諸佛 現在亦如是

若當來安住 十方不可計

其有欲供養 此無量最勝

當順隨道心 則成無放逸


護法居士:正法:【基本素質】 若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

zhuanlan.zhihu.com圖標護法居士:正法:【智慧因緣】 智本 慧業?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都重要的,在踐行中悟,在悟中踐行。


因材施教吧,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有些人(比如我)在實踐方面確實沒有什麼行動力,後來經過學習,慢慢結合實際生活經歷,明白一些道理,才能心甘情願的落實在實踐上。適合實踐的,就從實踐開始。無論哪一種,我覺得都不要太勉強自己,因為物極必反,信仰顛覆什麼的也不是沒見過,一步一步,慢慢來,畢竟是很漫長的一段旅程,真心的感到喜悅才能讓我們堅持走得更遠。


重悟。

首先,涅槃稱為擇滅,擇就是指簡擇,也就是現代話的邏輯思維,滅即苦的斷滅,所以涅槃本質上是悟出來的,而不是行出來的,當然悟是離不開行的,但是最終依然是以悟為本,解脫不是說行了多少而解脫,而是看悟了多少而解脫。

第二,佛這個翻譯是漢化之後的翻譯,他正確的翻譯應該是覺,而覺具有悟的含義,沒有踐行的含義,同時佛的成就是頓超而成就,沒有經歷修道過程,直接證悟到究竟位,因此佛是以悟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而且他的佛之稱號本身也是覺悟的意思。

第三,三學之中,戒定屬於行,慧屬於悟,六度之中,前五度屬於行,般若屬於悟,因此,戒定和慧比較哪個份量重?前五度和般若波羅蜜哪個殊盛?我認為不言而喻,慧或者般若要比戒定等行殊盛。

第四,由行而解脫,稱之為心解脫,由悟而解脫,稱之為慧解脫,心解脫是暫時的,而慧解脫是永恆的,因此心解脫不能代表果位,只能代表禪定的功夫如何,而慧解脫是究竟果位,成就了出世涅槃,因此慧解脫要比心解脫更殊盛。當然兩者都有那更好,稱之為俱解脫。


推薦閱讀:

佛陀:邪淫有六變(圖)—道德真源
生死輪迴
母親出家了,我應該怎麼做?
我當地師那些年:因為好奇心,她擦掉了那個東西(五)
白天念心經,晚上做惡夢,這怎麼回事?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