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最多修行7年可以解脫,為什麼歷代高僧大德修行一輩子也沒有解脫,比如玄奘,我怎麼可能就是那個例外?

事實讓人很沒信心啊,甚至是懷疑

你們是怎麼獲得信心的?


你知道人家讀7年中學,經歷了多少次考試測驗嗎?

你學佛N年有過考試經歷嗎?來!現在就關閉書本,把四聖諦、十二因緣複述一遍(不必追求準確,就按自己是怎麼受持的怎麼說),附在問題之後。然後就知道你是不是那個「例外」了。。。


一,現在沒有幾個人是按照佛陀教的方法去修持了,不是人數少,是比例少。

二,解脫的人大有人在,不一定都是出家人,他們都隱在人群中,你可能見過,但卻不知道,他們是解脫者。

三,高僧大德。如何判斷呢?名望跟修為有關嗎?特別是佛學,真的是大智若愚。單從嘴裡說出的話看,根本看不出來。就像我在這回答你的問題,誰又能知道是我真才實學,還是網上抄的?

四,你想解脫嗎?可以來找我。


持戒都得有吧,最起碼的居士戒得守好。戒殺生,戒邪淫,戒偷盜,戒忘語,戒喝酒。然後我是看阿含經學的,一直在練四念住觀身心還有修慈心。

從剛開始決定學佛到現在不到兩年的時間~一直在論證佛祖的教導是不是真理,比如「諸行無常」,我就一直研究是不是有「常」的存在,比如我媽總是在她剛跟我爸吵架結束之後以「誰都別想改變誰」作為吵架心得跟我分享-_-//所以我學佛以後就觀察了好長時間,看我爸是不是有改變~很遺憾,經過觀察以後,我發現我媽那句話不對,因為我爸確實一直在變化:我兩年之前跟他們一起住我爸還處在更年期末期,還處於天天吼我的狀態,而現在就沒有了~所以雖然不明顯,但是人真的是在不斷的變化,屬於「諸行無常」的範圍。就這樣,在這個「誰能不能改變誰」的問題上,佛祖勝我媽敗。由此對佛祖的信心+1

慢慢的就越觀察越證,越發現佛祖對的時候越多,修到現在我自己的煩惱減輕了很多,貪嗔痴慢疑的程度也減輕了很多,信心就是這樣增長起來了。

為了更充分的說明問題,展示一下我剛決定學佛還沒開始練的時候,陰陽怪氣懟人的黑歷史哈哈哈

現在還沒能改善到完全不欺負人,下意識第一反應仍然是懟回去~但是么,我現在就是不像剛學佛時候那麼一點就著,練四念住就是不容易生氣了,也知道這樣做的過患了,更明白了大家各自有各自的因緣吧~也都是可憐人。

我從這兒看經

莊春江工作站?

agama.buddhason.org


不住解脫。。。沒有終點,也沒有起點。

只能猜測高僧沒有解脫想,維摩詰經開頭那一段,太陽和瞎子的比喻。怎麼說呢,我們糾結一個解脫的樣子或水平,好像到了這個境界就解脫。可能我們看到的只是把太陽遮住的雲彩,認為那個雲彩就是高僧的水平,解脫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

信心,這個經上沒法給。只是解釋了原因,主要還是自己造成的。有信心的是自己,沒信心的也是自己。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於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知識有大力故,復相扶助,勸令牢腳。若達平地,須省惡路,無再經歷。

一個經常懷疑輕視周圍一切的人,他會不會懷疑輕視自己?


高僧大德不可臆測

一點看法供參

道由心悟,以無所得之心深入經藏,了解佛陀的智慧,學佛修行最終是找回本來無煩無惱的自己,回歸心靈的自由

出離所有的執著,你就變得非常自由(解脫)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出離心,可以以這種方法檢驗: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是否對你一點都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如果是的話,那麼你就從這裡出離了。你需要出離的東西很多,並不只是不抽煙不喝酒或不打牌,那只是開始。

  所謂出離,就是不再執著過去執著的事物。當你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了指揮擺佈你的能力。你也就獲得了自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必須出離所有的事物,才能獲得徹底的自由,我這裡所說的所有的事物當然不止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包括很多細微的東西。

  例如,如果你看到一個觀點,這個觀點令你不舒服,那麼說明你執著於一個相反的觀點。這個觀點奴役著你,所以你會不舒服。這樣的事情也應該出離。不管這個相反的觀點正確與否,或是誰所說,如果他可以讓你不舒服,那你已經被攻陷,你都應該從那裡出離。

  應該指出的是,佛教所有的觀點都是為了破除另一些觀點而出現,但它不應該成為你的新主人。你也許經常會變得很生氣,那是因為你的生活裡總是出現與你所預期的相反的東西。

  例如,你請的臨時工可能讓你非常不舒服,僅僅是因為她擦桌子的方式與你不同,你很不喜歡她那種看上去非常笨拙的擦法。甚至有時候你在街上看見一些打扮誇張把頭髮染成綠色的人也會生氣。那是因為你執著於古老的審美觀。

  要擺脫這種不爽的心態,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你改變心態,不再執著於每個人必須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事的想法。還有一個就是換一個擦桌子的方式和你所期待的一樣的臨時工。

  很顯然,前者是一勞永逸的方法(佛教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後者只能暫時解決問題,你可能必須不斷地更換臨時工(這也是很多人不斷更換老公的原因)。你可能花了很多時間找到一個照你說的方式去擦桌子的臨時工,但你很快會發現,她上廁所的時候居然忘了沖馬桶。

  因此,試圖以改變外在的世界來追求完美是徒勞無功的。永遠會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把毫無準備的你激怒。你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痛苦,要擺脫痛苦,你必須從所有的執著裡出離。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應該看一下自己的心,為什麼會生氣。是否因為出現了與你期待正相反的東西。你的期待,就是你所執著的東西。

  佛陀不會被任何事情激怒,因為他出離了所有的執著。你可能因為任何事情生氣,你可能因為公共汽車開的太慢而生氣,可能因為找不到所需要的東西而生氣(她把東西放哪了?她總是亂放東西),甚至可能因為你想讓他生氣的人不生氣而生氣。這說明你非常脆弱。你很容易被激怒。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之後,你可能還是未能了悟空性,也不知道金剛經在說什麼。但你還是和過去有所不同,過去你是個追求完美的人,而現在你已經可以容許很多不完美的事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現。例如,你可以吃一道比較鹹的菜而不會抱怨。

 所謂完美主義者,也就是說,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要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你希望住在牆壁是天藍色的屋子裡(如果不是,你就會睡不著覺),你不喝桶裝水之外的任何水,你希望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茶,希望茶的味道不要太濃也不要太淡。

  做一個完美主義者的壞處就是,你會經常痛苦,因為這個世界上多數事情都不會輕易俯首聽命,它們不會事事順著你。要讓他們達到你所希望的樣子,你必須花很多時間。很多人試圖創造完美的世界,不過他們最終都被證明失敗了。事實上,只要把你的心稍作調整,一切都會很完美。

 你之所以看到的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是因為你有各種執著和不切實際的期待,如果你可以從這裡出離,你會變得非常強大,你不再堅持必須住在有藍色牆壁的屋子裡,不再堅持必須喝桶裝水,不再堅持必須用自己喜歡的杯子喝水,不再堅持茶的味道必須不濃不淡。

  如果你出離了所有的執著,那麼你就會變得非常自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激怒你或傷害你。——宗薩仁波切


信心通過入理作意後得來,隨法行後得來,見法後得來。

SN.35.95 摩羅迦子經

那時,尊者摩羅迦子去見世尊,……(中略)在一旁坐好後,尊者摩羅迦子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我聽聞世尊的法後,能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摩羅迦子!這裡,現在,我們將對年輕的比丘說,實在是因為你已衰老、已年老、高齡、年邁、已到了老人期的比丘,請求什麼簡要的教誡呢?」

 「大德!雖然我已衰老,已年老,高齡,年邁,已到了老人期,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請善逝簡要地教導我法,也許我能了知世尊所講述的義理,也許我能成為世尊所講述的繼承人。」

  「摩羅迦子!你怎麼想:你對那些能被眼識知而未曾見過、以前未曾見過、你未看見、你不可能看見的色,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你對那些能被耳識知而未曾聽過、以前未曾聽過、你未聽、你不可能聽的聲音,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你對那些能被鼻識知而未曾聞過、以前未曾聞過、你未聞、你不可能聞的氣味,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你對那些能被舌識知而未曾嘗過、以前未曾嘗過、你未嘗、你不可能嘗的味道,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你對那些能被身識知而未曾接觸過、以前未曾接觸過、你未接觸、你不可能接觸的所觸,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你對那些能被意識知而未曾了知過、以前未曾了知過、你未了知、你不可能了知的法,有欲,或貪,或情愛嗎?」

  「不,大德!」

  「摩羅迦子!這裡,在你所見、所聽、所覺知、所能了知的法上,在所見中將只有所見這麼多;在所聽中將只有所聽這麼多;在所覺知中將只有所覺知這麼多;在所了知中將只有所了知這麼多,摩羅迦子!當在你所見、所聽、所覺知、所能了知的法上,在所見中將只有所見這麼多;在所聽中將只有所聽這麼多;在所覺知中將只有所覺知這麼多;在所了知中將只有所了知這麼多,摩羅迦子!則你不被它如何如何,摩羅迦子!當你不被它如何如何,摩羅迦子!則你不在那裡,摩羅迦子!當你不在那裡,摩羅迦子!則你也不在這裡、不在其他地方、不在兩者的中間,這就是苦的結束。

  「大德!我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以念已忘失見色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見]色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以念已忘失聽聲音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聽]聲音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以念已忘失嗅氣味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嗅]氣味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以念已忘失享用味道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享用]味道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以念已忘失接觸了觸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接觸的]觸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以念已忘失意識到法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意識到的]法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當持念見色後,他不在色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見色,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當持念聽聲音後,他不在聲音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聽聲音,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當持念嗅氣味後,他不在氣味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嗅氣味,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當持念享用味道後,他不在味道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享用味道,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當持念接觸了觸後,他不在觸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接觸了觸,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當持念意識到法後,他不在法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意識到法,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大德!我這樣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摩羅迦子!好!好!摩羅迦子!好!摩羅迦子!你了知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以念已忘失見色後,作意可愛相,

   以貪著之心感受它,持續固持它。

   許多感受在其中增長;從[所見]色生起,

   貪婪與惱怒[亦然],心被此傷害,

   這樣累積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遠方。

   ……(中略)

當持念意識到法後,他不在法上被染著,

   以離貪著之心感受它,不持續固持它。

   即使意識到法,以及經歷感受,

   他這樣運行念,[苦]被耗盡不被堆積,

   這樣減少著苦,涅槃被說為在面前。

  摩羅迦子!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應該被這樣理解。」

  那時,尊者摩羅迦子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起座向世尊問訊,然後作右繞,接著離開。

  那時,當尊者摩羅迦子住於獨處、隱退、不放逸、熱心、自我努力時,不久,以證智自作證後,在當生中進入後住於那善男子之所以從在家而正確地出家,成為非家生活的梵行無上目標,他證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迴]的狀態了。」

  尊者摩羅迦子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因為想太多。後來高僧大德並沒有佛陀指點,走的路很多臆測,也因為有很多人如題主一般在找信心。

信心不從外得,不從高僧大德得,甚至不從法得,亦不從佛得。

信,完全是自己的事,是無所求無所得的事。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信,才是修行。八聖道就可以達到苦的止息,就是解脫。


「最多修行7年可以解脫」,這是世尊什麼情況下說的?可有出處?當真未曾讀過,請教。我只知道道教修鍊內丹有時間上的說法,每一步大致要用多長時間,至於佛教修行,除了「多少日一心不亂,獲得某某成就」,「誦十萬遍,得某某成就」這類說法,未曾聽聞有「最多修行7年可得解脫」這個說法。恕我孤陋。

信心,是由「效驗」建立的——說明書和廣告都是參考,最終要用療效說話。


各位學了這麼久的佛,眼睛閉上,開始背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

這下知道自己這麼久學的啥玩意了吧


推薦閱讀:

印度佛教史(17)原始佛教的僧團制度
為什麼在神仙中,人們普遍認為佛家神仙更厲害些呢?
末學請教各位學佛同修一個問題,世間做生意與佛法該怎樣協調好,末學困擾好久了,不知道該怎麼做,感謝。?
束縛你的是你對該事物的執著(圖)—道德真源
頓奪心境,直顯真心

TAG:佛教 | 佛法 | | 玄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