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 現階段很迷茫 不知道如何規劃?

我92年女孩子一枚 娃現在十個月 15年本科剛畢業結果就意外懷孕和現在的丈夫結婚了 完全是奉子成婚 本來是打算過個三年再結婚 結婚前我是一個非常自由的人 想去海邊呆個一年半年學衝浪就去 想去哪玩就去 和朋友喝酒到天亮也沒人管 現在有了孩子之後感覺人生已經完全被孩子填滿 有的時候健身只能靠不開車騎車上下班來代替了 無法忍受自己生活品質越來越低 慢慢的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尤其是看到身邊曾經差不多的朋友同學生活過的豐富多彩的時候 我就更是難過 現在基本就是上班 下班回家帶娃 兩點一線 現在屬於事業單位的外聘人員 非常焦慮 要不要準備和參加事業編考試 有的時候真的好想一走了之 導火索是最近想去考一個潛水證 可這對於我來說 根本不可能 心情就更是差到極點


孩子一歲以後,媽媽便漸漸淡出護理上的瑣事而更多地走入教育這塊天地了。這個教育不僅僅是陪孩子看些繪本,一起玩玩益智玩具,而是每一天我們在生活中展現給孩子的生動案例。爸媽的生活愛好、交談方式,都是孩子的教科範本,如何給孩子好的教育,取決於爸媽的人生有多豐富。看到親子諮詢師楊傑的文章,關於有了孩子後應該如何栽培自己,讓我有了更深層的思考,分享給正在一起成長的你。

一位媽媽向我慨嘆:當媽的都像我這麼累也夠煩的……

我追問了她一個問題:你說怎樣不累呢?

大多數的家長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識到,趕緊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開始憂慮孩子十年後的高考,十五年後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後的事業……

而這個憂慮本身,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家長之所以憂慮,是因為一直在間歇性地關注孩子,孩子有問題,就關注多一些,沒有明顯的問題,便關注得少。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做得夠不夠,自己心裡也沒底。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

那麼,為什麼許多媽媽沒有確信與篤定呢?

許多媽媽,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鬆洒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

其實,很多人生議題並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裡。打個比方,這很像「成長的斷崖」。很多媽媽自認為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到頭來,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我有很多年長我十歲左右的朋友,我們常常在一起聊天,也會說到她們同齡人的狀態。發現這個年齡的人,特別容易往兩個方向走,要麼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魅力;要麼視野越來越窄,與外在世界非常疏離。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歲死,八十歲埋」來描述這種狀態,讀來讓人倍感凄涼。

當然,選擇最安逸的生活狀態,也不是錯誤。不過,人生的議題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迴避而遠離。斯科特.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藉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妥協和談判。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裡;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製地圖。大多數人過了中年,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為神聖不可侵犯,對於新的信息和資訊,他們也沒有多少興趣,似已疲憊不堪。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

我們的人生地圖,至少要通過三組關係來定位,分別是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世界的關係。如果我們不想再繪製「人生地圖」,那麼,也有很多逃避的辦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退縮,並保持現狀。

許多人不接納自己,常常會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卻放棄了內在探索,而選擇忍耐和逃避。面對人際關係中存在的障礙,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際關係簡化,有的索性只剩下親人關係。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為之,也會獲得包容。對世界的看法,則保持不變,不再對世界產生好奇。

許多媽媽埋頭於柴米油鹽的生活,最大限度迴避了這三組關係。斯科特.派克的另一句話說得言簡意賅: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說,大部分情況我們都可以逃避的話,那麼,孩子的到來,則讓媽媽們無處可逃。親人和朋友會包容我們,但孩子只是憑天性和直覺生活,親子關係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係。我們的情緒和成熟程度,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我們處理親密關係的能力,被這個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餘。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如果我們處理不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怎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怎麼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媽媽感慨:我現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這句話,如果不是養育他遇到困難,我不會去探索,不會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長曆程和思維模式。現在,我的生命在走向開闊,這是孩子帶來的改變。

如果我們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們不能接納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親子關係,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

於是,幾乎和孩子綁定在一起,共進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師誇獎了,這一天就非常愉悅;孩子考試考砸了,心情頓時灰暗下來。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成人生最大的「創可貼」。一個孩子,很難擔負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這樣的狀態,註定會出問題。

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三組最基本的關係,要面對人生的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我們並非過了18歲,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在某些時刻,我們只是大號的孩子。我們成長中積累了很多暗傷,許多成長任務並沒有完成,與孩子相處,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這也是很好的線索。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我們。

當我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也意味著離開心理舒適區,進入不確定的狀態。世間最美的花朵,都開在最艱辛的枝頭,成長就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成長意味冒險,也伴隨著苦痛,這也是我們迴避成長的最主要的原因。

這個過程,會有煎熬,也會迷茫和焦慮,但只要我們堅持思考,終究會找到解決的途徑。面對困惑的時候,閱讀會打開一扇窗,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慶幸的是,現在通俗心理學著作的質量越來越高。我們會發現,每個問題解決之後,我們的人生都變得更通透,更順暢,不會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而每個困境背後,都隱藏著人生的禮物。

我始終覺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處世態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媽媽承擔的教育責任更重一點。所以,我總是勸媽媽,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寬才好。低到塵埃里,洗手做羹湯,本來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僅僅懂得柴米油鹽,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狀態——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交集。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說來,孩子永遠不會有相同的起跑線。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奮好學、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


其實並不是你現在的生活有多差,你跟同樣帶孩子的媽媽比的話,只不過是常態的生活罷了,誰家養孩子的都這樣。

只是呢,幸福感是對比出來的,你同學還在玩,你卻要養孩子了。一對比,覺得自己什麼自由都沒了,你心理就失衡了。

其實吧,過幾年你發現你的圈子裡都在曬娃的時候,你就又發現有共同語言了,心理平衡又回來了。何況,孩子再大一點送幼兒園,再等兩年吧,娃生活基本自理了,你就能帶娃出去玩了,那時候你瀟洒地曬孩子一起出去旅遊的美照,而你同學還被新生兒捆在家裡水深火熱受苦受難,那時候你的幸福感就對比回來了。

話說我是晚婚晚育的,我當年想找同齡的同學同事玩,結果人家都生孩子了,找人逛個街都找不到,還是一樣的,攤手~~


同為大學生的我,也跟你有一樣的情況,也是畢業就結婚生孩子,現在我家的寶寶都幾歲了,在剛開始的時候,那是一萬個不適應,每天都很消極,而且在懷孕期間都是以淚洗面的,因為我老公那個時候家裡特別窮,他家是農村的,就靠幾畝田地過日子的那種,可以說家徒四壁,連結婚的時候戒指才1200多塊錢,可以說是很寒酸了,我算是裸婚了,什麼都沒有了,然後也是奉子成婚的。那一段時間簡直就是煎熬,沒有都很想哭,同學都說我瘋了。後來時間久了,自己也悟透了很多東西,一切都在於自己怎麼生活,怎麼去取捨,心態是最為重要的。後來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慢慢的就好了,包括自己也很上進,老公也很上進,現在什麼都有了,而且自己也有了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每天過的很充實,每天回家都可以看見自己的寶寶,喊著媽媽的,心理可溫暖了,還有一個比較讓別人羨慕的就是,出門的時候,很多人認為我帶的是自己妹妹,而不是自己的孩子,那種虛榮心可以說是最滿足的了。


什麼階段做什麼階段的事,既然現在是媽媽,那就好好享受當媽的過程,不要羨慕別人,經歷不同,好好珍惜當下,回過頭,會發現自己才是最幸運的


能怪誰?

誰讓你們當時只顧著爽來著?

1.離婚,不要孩子,恢復單身,想幹嘛就幹嘛去

2.接受現實,並讓現實變得越來越美好

3.接受現實,並每天過得不開心

自己選一個唄。


謝邀,

送你兩個字。幼稚


謝邀,不過我來回答這樣的問題大概只會給你一盆冷水。(就是見到冷水請無視之後下面出現的文字的意思)

首先,結婚和談戀愛完全是兩碼事。過來人的你應該多少有些感覺到了吧。

其次,手中的資源永遠不夠用。每個主婦都會面臨著這樣一個看上去很讓人絕望的事實。所以想要去旅遊必須要有足夠的資源,而有了資源又會想著孩子,先緊著孩子身上用(時間,金錢,精力)。所以對一般家庭來說一段長時間的休假基本上不可能。

另外,生活品質是由自己的良性規划得來的。所以羨慕別人沒有意義,也許有別人也在羨慕你。把日子往好里過一點一點的改變,生活品質就會上升。想一下子提升就像買彩票中特等獎一樣,想想你能成為那樣的幸運兒嗎(反正我不是,我只是個努力家)

至於潛水證,如果單位的假夠你完成的。到是可以考,孩子也可以給婆婆帶。但是考之前和買大多數東西時一樣,想一想是不是真的需要就好。如果只是為了成為炫耀的資本那其它的證也可以,而且應該有更容易達成但需要很多精力的那種。拿到也可以炫耀。

其實再過些年你就會注意到,之後比的是孩子。不再是個人。

最後,祝生活順利吧。


推薦閱讀:

帶著標籤生活的正確方式
獻給迷茫的你
【職涯分享】不願意做一個「罐頭」-老闆娘櫻子的別樣人生
成功人生規劃迎娶白富美
考事業編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育兒 | 感情 | 職業規劃 | 人生規劃 | 婚後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