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到底應該怎麼修,學佛一兩年了,感覺修行沒有落在實處,覺得很多經典都有表達悟後起修的意思。?

《楞伽經》中說「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若欲了知所能取所取分別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現者,當離潰鬧、混滯、睡眠,初中後夜勤加修行,遠離曾聞外道邪論及二乘法,通達自心分別之相。」此處的修行具體指的事什麼,是禪定嗎?很多經典上都叫我們刻苦修行,到底應該怎麼修行。傳記上介紹很多先賢都努力修行,也沒有具體說明。


很多學佛的人,愛把「修行」掛在嘴邊,說「嘴上功夫無用,實修實證要緊!」這一句是必殺技,無論在辯論切磋中處於何種劣勢,用這句話都可以成功地挽回面子,完身而退。一般,把這句話聊出來,也就聊不下去了,但我們今天偏就聊聊,什麼是修行。

首先說,自己對修行道路的選擇,與對別人如何宣講,不能混了。勸人是要隨機應的,寧可和稀泥、多讚歎,不能壞人信心,見了吃素念佛老太太、要贊凈土金磚鋪地、寶樹成行,見了轉山磕大頭的人要贊功德無量,但這些跟選擇和安排自己的修行道路,沒太大關係。

先問,修的是什麼?是胳膊?是腿?還是心?打坐需要熬腿,腿很難拗,而最剛強、最難拗彎的是心!是不是所有的行為都要歸結到心上?捨身伺虎,捨得也不是身啊,是貪慾慳吝。如果明白要修的是心,一切用身來做的事情,最終作用於心才算數,這樣就有了判斷的依據。

什麼是合適的修行道路呢?就是能最有效地作用於心的道路!當然這裡說的是主要道路,平時的小善也不能廢棄,看到老太太摔跤,也要扶一把(貌似這不是小善,是個巨大考驗)。

那麼再來看,怎麼修最能作用於心?當然是要對治自己的錯誤思維。所謂慈悲行善,如果不明白對治的是什麼,那就是隔靴搔癢了。同樣,禪定是為了集中心念,積蓄力量以觀行。集中力量辦大事,但如果不清楚要辦什麼大事,即使伏除了散亂心,跟電擊休克療法又有什麼區別呢?

那麼,對治錯誤思維最有效的手段是什麼?義理!義理!義理!必須用大量的理論,把心打服了,而且光打服了還沒用,因為那是暫時的,回到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慣性思維就又回來了,還需要對理論非常通達非常熟練,隨時串習。這些都是攻堅戰,需要清醒著干,你進入休眠狀態,怡然自得,還怎麼用功?

為什麼說思考義理是作用於心的最有效手段?如果想走解脫之路,想修行,不把自己徹底說服,不把思想意識中的每一個疙瘩都解開,能行嗎?理不明怎麼修?修什麼?還證呢,少扯「證」字。本來修行之路就容易失足不好走,還非要把眼睛蒙上,美其名曰「放下知性理性,用心修證」,就是反智主義。現在的一些人,你說一點佛法義理他都受不了,認為障礙修行,多麼的可悲可嘆啊!道理都不清楚,修的切入點在哪兒?航標在哪兒?哪裡有寶?哪裡是坑?佛菩薩、歷代祖師苦口婆心留下那麼多教導,不看,不聽,不信,不傳,非要跟著感覺放飛自己,把所有的地雷都趟一遍,明明可以不用這麼悲壯的。

你閉著眼打坐,可能是獲得輕安喜樂,厲害點的,都能開個心理門診利益眾生,但你和佛法的修行無關啊!你可能是煩惱少了一點,因為心思的活動量減小了,一些粗糙的念頭自然生不起來,但是,大喇叭小喇叭,放得都是一個調調,還是順著慣性的錯誤思維在走。而佛陀的教導,是對凡夫思維的徹底顛覆,你完全不知道啊!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有、什麼是空,都沒有搞清楚,你和佛法的修行無關啊!

這裡得說說,那些張口閉口禪定止觀的人,你的禪定功夫再高,也比當年佛所斥責的那些個外道,不知道低到哪裡去了。現在的人,入個初禪就歡天喜地,這在古代印度是小學一年級水平。再說觀,知道觀什麼嗎?「梵我合一」觀得好,一樣能出大光明,一樣六方震動諸天來賀,因為印度教也有自己的天人眷屬,恐怕這些佛徒見了那場景,早都樂得合不攏嘴了,以為自己有證量啦。

四禪入的是色界,對慾望執著會大大減低,再往上是無色界,連物質世界都看破空掉了,就剩下一點概念執著,現在的人再怎麼吹牛,也不敢說自己能通無色禪。而且說實在的,這些境界很不容易,需要花費不可思議的精勤努力,修成的人,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可以算是世間聖人級別的了。但是,想一想,為什麼佛說人道修行最好,為什麼不說是色界,無色界?想過嗎?為什麼佛不去給色界眾生說法?他們禪定境界那麼高,沒有亂心貪心,直接點化他們,不是事半功倍嗎?這是因為,他們都進死胡同了。那麼,人道這麼低賤,品質心性下劣,為什麼反倒不是死胡同,還大有發展?是因為人道可以打坐學禪嗎?肯定不是啊。那區別在哪裡?不共之處在哪裡?就在於人能學理明理。

所以,不要小看我們散亂心學教理,這個看似初級,實則佛道通途,那些動輒拿證量說事的人,動輒描繪不可思議境界的人,貶低了教理的指導意義,實際上是進入死胡同了,也只能進入死胡同,因為禪定的滿足感成就感太強了,就算沒入禪定,出點人天感應,感來些個神神鬼鬼,你也抵擋不住誘惑啊!沒有教理正見,一準被拉進去。很多人理解的灌頂持咒,就好像相信武俠小說里的推背傳功一樣,實際上,武功都是勤學苦練出來的啊。智慧唯以聞思得。聽聞法義,思維法義,按照法義去觀想,作用於心,有定力更好,沒有也可以先練著,這就是實修,舍此再無其他實修法門,再沒有比盡量多盡量長時間地觀空、對治習慣錯誤思維更有效的實修了,其他的都是方便助緣而已。

也不是貶低坐禪、持咒的作用,肅靜心念肯定有利於修行。這就好像,餓死凍死無法修行,吃飽穿暖好修行,但並不是說,你錦衣玉食,修行就長進了,兩者沒有正比關係。跟釋迦牟尼一個樹林里打坐的人多了,水平也不見的比他低,所以重點不在打坐,打坐只是把你的心拽住,而拽住以後幹什麼才是最緊要的,佛法與外法的不共之處,才最緊要,才是用功之處。不然,你看看,這些修行方法,哪一樣外道沒有?布施、持戒、禪定、苦行、念咒、持名、手印、護摩,婆羅門教里都是全套的。為什麼不問問什麼是佛法之所以為佛法的不共之處?答案早就在那裡了——三法印。這個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哪一個不是義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幻、夢、水樹影

垂髮、熱時焰

如是觀三有

究竟得解脫

——《楞伽經》

原作者:葉少勇,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亞學系副教授、北京大學梵文貝葉經與佛教文獻研究所研究


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不持戒就修法,除了某些慧根極高的天才,很多都是自己把自己往溝裡帶。

我個人推薦《菩薩優婆塞戒經》,裡面對於想修行菩薩乘的在家人,應該怎麼發心,初發心菩薩在世俗生活中需要遵守哪些基本戒律,菩薩六度應該怎麼做,傳法度人應該怎麼做,都有很具體而且實際的講解。

當然一開始做是肯定做不到的,不客氣的說,大部分人基本連發菩提心都做不到,至於那些戒律和不放逸行,也很難做到。比照著這些戒律和條款,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況,加一些懺悔、靜坐、止觀、經咒之類的功課,加強自己的定慧,讓自己能夠好好的修正自己。

這些功課,就因人而異,反正是調心制心的手段,看自己適合什麼了。但是這些功課都是手指,是為了讓你發真實菩提心,戒律圓滿,六度圓滿的手段。按照戒律和六度的方向,具體去實踐,才不容易讓大乘佛法變成空中樓閣,才不至於落到空禪或者狂禪的地步。

因為通達自心分別,有個很大的坑,就是你按照什麼原則去進行分別和取捨的呢?你怎麼確定你的自心取捨分別的方向,是沖著解脫而不是妄心呢?戒律和六度就是判定方向的最好方法。如果你自己以為自心通達,但是把《菩薩優婆塞戒經》翻出來看一遍,發現自己連做個滿分優婆塞都很勉強,那麼自己到底怎麼回事,就心中有數了。

至於不持戒光搞止觀之類的各種法門,是否也能夠做到對自己心中有數,不搞空中樓閣,這個我個人不知道。我只知道以我自己的經常妄想、狂想、偷心不死、時不時就放逸,砍三天柴就以為自己能蓋個房子的根性,除了老老實實拿這本經書比照自己,讓自己知道自己能吃幾碗飯以外,沒有別的方法可以対治。

不然我就是一個有事沒事口頭耍兩句佛法,玩兩句禪語,覺得自己還挺明白,日常行為做得也挺好的愚鈍傻瓜而已。對我而言,這本經書在修行菩薩乘的時候非常有用,特別是當我飄起來的時候,能夠一巴掌把我打回地面上來——做個優婆塞都不足,真以為自己懂了多少嗎?

其實看很多大德們的年譜就知道,很多大師的修行,都是在持戒的基礎上成立的。之所以不提,是因為僧團自有一套循序漸進的受戒制度,無需多言而已。如果不能做到基本的持戒,想要禪定成就、或者真言成就都很難。對於在家人也一樣,真想成就菩薩乘,一樣要先持相應的戒律,心地行為清凈,才好相應。


堅凈信菩薩已經替眾人問過佛了,看《占察善惡業報經》下卷一開始講的。根據自身根機選擇兩個法門,唯心識觀和真如實觀。

爾時,堅凈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云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略)

全經在此:占察善惡業報經 | 乾隆大藏經-地藏論壇

若有眾生想修學大乘者,應先知道大乘基礎功業,所謂基礎功業即是對一實境界來修信解,所謂一實境界,即是清凈佛性,從本以來無生無滅、不垢不凈,遠離一切有為分別,離一切相,離相亦離。「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一切物質不出虛空,一切物質皆因緣和合而有,有起必有滅,而物質起滅時,虛空始終並無起滅,佛性亦然,種種心念起滅,無數輪迴生死,佛性始終無生滅,乃至證得佛果時,亦無生滅,佛性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究竟一相,無二無別。

大乘基礎功業就是對此無生無滅的境界來修信解,信解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乘,也就是大乘,能夠紮實的種下成佛之因,此種子無數劫永不散壞,但會依灌溉修治的功夫有生長速度的差別。

若修信解時選擇上述二種法門之前,先觀察自身根機,若自身根機屬於心多散亂,總被外境所左右,執著外境貪染粗重,應先學唯心識觀;若已知一切境界皆虛妄不實,能夠控制住自心不隨外境流轉,應學真如實觀。

唯心識觀,做法就是觀察自心對外境的種種情感觀念種種想法,一切外境皆以自心分別所生,並非外境實有種種差別,而是自心有種種分別。如同一幅畫,沒有美醜之分,有的人覺得美有的人覺得丑,或者過去覺得美現在覺得不美,或是相反。而且現在覺得美或丑,未來不一定會覺得美或丑。畫沒改變,變的是自心分別觀念,從始至終畫都沒有美醜,一直是心在分別美醜。這是拿六塵中的色塵舉例,聲塵,沒有一首歌能讓所有人覺得好聽,理如上說;香塵例如沒有一款讓所有人的喜歡的香水;味塵,沒有一道讓所有人覺得好吃的菜;觸塵,沒有一種讓所有人舒適的布料;法塵,沒有一首讓所有人欣賞的詩詞。所有六塵的憎愛皆出於自心分別,並非六塵讓人起憎愛,若六塵能讓人起憎愛,則對同一塵,一切人的感受都應該是憎,或都應該是愛。

就這樣觀察自心對這些六塵都有什麼分別念頭,告誡自己境界無差別,是自心有分別,這樣念念觀察自心有何分別,初期心意散亂從一分鐘五分鐘半小時慢慢增加觀察時長,堅持不懈長此以往功夫純熟時,能見「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焰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見自己心念流動遷變不停,便對照顯出外境無動轉起滅,唯心起滅不停,所以能夠離於執著外塵有種種差別的這個觀念,知六塵境界無起滅,所以叫色寂三昧。得此三昧之後再按經文修。

真如實觀,已知外境無實不會隨之流轉者,也就是因往世修習或現世修習已經讓自己有色寂三昧後,或者自我勘察的功夫純熟時,才容易學此觀。做法就是,思維自己的心性的背後的不生不滅性。按唯識宗講,不生滅的清凈佛性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第七識末那識也就是無明,對無生滅佛性中妄認有一個我存在,所以便有了輪迴,進而發展出人日常所用的思維心,也就是第六識意識,以及眼耳鼻舌身意五個識。六根接觸六塵所生的六識,修行者可以選擇任何一識返照根層的第八識佛性,這一點楞嚴經講的很透徹,主要以觀眼識和觀耳識來悟見佛性。這六識都是六根接觸六塵所生的因緣法,但凡生滅法皆非真如佛性,而生滅相之下實際有不生滅性,例如楞嚴經所講見性不滅之理,盲人與常人共在暗室,所見皆是一片黑暗,若盲人治好眼睛能見種種物,名眼見的話,常人開燈能見種種物應名燈見,又者死人眼睛未壞豈能見物?當知眼睛與燈皆屬於工具,並非能見物的根本原因,工具雖缺失,並非使用者消失,工具集齊時照樣工作,所以盲人只能看見黑暗是眼盲而不是見性盲。這個不因工具而缺損的見性,就是佛性的功用之一,佛性的其他功用則是在耳為聞,在鼻為嗅,在舌為味,在身為觸,在意為識,根與塵接觸時產生的生滅這六識,實際本源是佛性,但被無明迷惑當做了生滅法。楞嚴經講的耳根圓通也是此理,聲音分為動靜二種,當無聲靜音時並非聽覺消失,而聾人只能聽到寂靜,也非是聽覺消失,而是工具損壞。一個是塵消,一個是耳壞,但兩者的聽聞性都沒有消失,所以聲音復起時常人就能聽到,耳朵治好了聾子也能聽到。

耳識藉助根與塵的接觸顯現,如果此時只論這個因緣顯現的識,耳識即是生滅法,若知其生非實生,靜非實靜,只是由因緣造成的耳識隱現使自己誤認動靜生滅,實際本來無此動靜二相,這時耳識就蛻去了生滅相,顯出了不生滅性,是佛性功用之一。生滅=無生滅。生滅是相,體性是空,空性本無生與滅,而能現生滅。經言佛與眾生的差別就在這對空性建立的一念無明。看經:

《首楞嚴經》卷第五: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若修習時感覺心念馳騁,難以降伏無法做到,是往昔種種習氣所致,應先消除這些習氣,應常念地藏菩薩名號以及持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當然念其餘菩薩名號,或佛名號,以及念經抄經禮拜等等都可以使這些習氣消除,然後修習便會容易許多。

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畏墮三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不得供養聽受正法;畏菩提行難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

實際在修此兩種法門之前,就應該先消除習氣業障,如經言。

善男子,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欲求度脫生老病死,始學發心修習禪定、無相智慧者,應當先觀宿世所作惡業多少及以輕重。若惡業多厚者,不得即學禪定、智慧,應當先修懺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習噁心猛利故,於今現在必多造惡,毀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懺悔令其清凈,而修禪定、智慧者,則多有障礙,不能克獲,或失心錯亂,或外邪所惱,或納受邪法,增長惡見。是故當先修懺悔法。若戒根清凈,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則離諸障。


佛經中的許多經典都可以互相印證修行的,比如《楞伽經》中的這句: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若欲了知所能取所取分別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現者,當離潰鬧、混滯、睡眠,初中後夜勤加修行,遠離曾聞外道邪論及二乘法,通達自心分別之相。

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其實堅凈信菩薩(注意這裡為什麼是堅凈信菩薩發問,「堅凈信」三個字對於大乘法門修行很重要。)問的很清楚了(下面這一段就是如何起觀如何修行,要仔細讀):

爾時,堅凈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云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

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凈,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靜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定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

但以眾生無明、痴闇、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想。

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

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同。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

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

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

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

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

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

一者,心內相;

二者,心外相。

心內相者,復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真;

二者,妄。

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凈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恆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

故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

故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

故知有內心,及外心差別。

如是當知。內妄想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

複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而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

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凈心。彼自性清凈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複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凈,功德之業。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業。恆常熾然,未曾休息。所謂遍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

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業,亦皆共一。所謂無分別相。不念彼、此平等無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業同。自然化體,無別異故。如是諸佛法身,遍一切處。圓滿不動故。隨諸眾生,死此、生彼,恆為作依。

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種種形類。以一切色像。種種形類,皆依虛空而有。建立生長,住虛空中。為虛空處所攝。以虛空為體,無有能出,虛空界分者。

當知色像之中,虛空之界,不可毀滅。色像終壞時,還歸虛空。而虛空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

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悉能容受,一切眾生,種種果報。

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

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

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痴闇、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想,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

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盤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

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

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

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

一者唯心識觀;

二者真如實觀。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想、而能自見,有差別也。當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

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痴、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炎、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

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分別故。

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復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

所謂於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隨所修學,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 楞伽經》里這段說的是要證得這種境界需要精進修心,而《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則是告訴你如何起觀,如何修行(但注意這裡說的是「總綱」,也就是指導思想),詳細下來還有各種法門。

比如後面談到了一行三昧,教你如何念佛:

「複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畏墮三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不得供養聽受正法;畏菩提行難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凈,功德圓滿,是可歸依。又復觀察己身心相,無常,苦,無我,不凈,如幻如化,是可厭離。若能修學如是觀者,速得增長凈信之心,所有諸障,漸漸損減。何以故?此人名為學習聞我名者,亦能學習聞十方諸佛名者;名為學至心禮拜供養我者,亦能學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者;名為學聞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受持讀誦大乘深經者;名為學遠離邪見,於深正義中不墮謗者;名為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學信解者;名為能除諸罪障者;名為當得無量功德聚者。此人捨身,終不墮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隨願往生他方凈佛國土。

  「複次,若人慾生他方現在凈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凈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當知如上一心繫念思惟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所謂勤修習者,漸漸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以能得聞我名字故,亦能得聞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禮拜供養我故,亦能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故。以能得聞大乘深經故,能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故,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故,能於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得正見心,能信解故,決定除滅諸罪障故,現證無量功德聚故。所以者何?謂無分別菩提心,寂靜智現,起發方便業種種願行故,能聞我名者,謂得決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若雜亂垢心,雖復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如是雜亂垢心,隨其所修一切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 所以你看《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段實際也是在把《楞伽經》這段展開講了,如何起觀,如何修行。
  • 如此兩部經結合起來讀,細細思維,如何修行大乘法門心理就能有個大致的脈絡。然後再結合具體法門,精進修行。
  • 最後強調一下,這裡為何是「堅凈信」菩薩發問,大乘佛法在理上的東西講的比較多,所以對一個人的根性要求很高,所以欲習大乘,「堅凈信」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由「堅凈信」方能入大乘法門。否則一切免談。
  • 而「堅凈信」如何來的?聞思修結合。解行相應。也就是說要懂大乘經典中佛說的是什麼,為什麼這麼說,道理是什麼,要搞清楚。這樣信才能升起,才能「堅、凈

這就是《金剛經》這句講的: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 能生信心,以此為實」這就是堅凈信了


止觀了解一下。天台宗有智者大師所傳《童蒙止觀》、《六妙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摩訶止觀》。

念佛了解一下。凈土宗有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有《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勝觀,有印光大師提倡的「十念計數法」,有《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

還有《華嚴經》啊!

菩薩問明品,有財首菩薩開示的法偈:

「此是樂寂滅,多聞者境界,

我為仁宣說,仁今應諦受。

分別觀內身,此中誰是我?

若能如是解,彼達我有無。

此身假安立,住處無方所,

諦了是身者,於中無所著。

於身善觀察,一切皆明見,

知法皆虛妄,不起心分別。

壽命因誰起?復因誰退滅?

猶如旋火輪,初後不可知。

智者能觀察,一切有無常,

諸法空無我,永離一切相。

眾報隨業生,如夢不真實,

念念常滅壞,如前後亦爾。

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為主,

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

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

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

能緣所緣力,種種法出生,

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

凈行品開示了如何「用心」修行,十行品分別解說十波羅蜜,這都是明著寫出來的修行方法啊。

大乘佛教,能落到實處的地方多得很,隨便拿一個,都夠你修幾年的。


推薦閱讀:

有人問我修行路,遙指天邊月一輪。是什麼意思?
「前世記憶」帶給我們的影響
既然無我 誰在修行?
東方陽熹:虛妄與對立—道德真源
棲雲真人:學道如行路,勤問則不迷(圖)—道德真源

TAG:佛教 | 佛法 | 修行 | 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