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品和人品是對等的嗎?


不對等

記得高中老師說過:將來碰到我打招呼的大部分都是成績一般般的同學,而成績好的同學看到我一般都會假裝看不見。10年過去了,這句話還在耳邊迴響。許多時候,老師們其實是看的很清楚的。因為很多成績好的學生認為「我一點也不幸運,我有今天的成就都是靠我自己的努力(這句話源自於火箭少女孟美岐)」。

一個常懷感恩知心的人,無論他的學品怎樣,他的人品一定不錯;而沒有感恩、敬畏之心的人,無論他學品有多好,他百分之80都是一個人品不佳的人。


嗯……普遍來說優秀的人是都會很優秀的,但是畢竟學校教不了你的東西還是很多,所以光是學品好,人品不一定好吧!


當然不對等,你見過思想品德考98分(滿分100)的人抽煙喝酒嘴還很賤的男生嗎,我見過!


不對等。

學品指的是學習能力,人品指的是為人修養及道德品性。

擁有學習能力而品德敗壞的人大有人在,所以不要以為學習好能力強的人就是好人。

學品和人品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的存在。


先弄清你所謂的人品是什麼?有些人看著和誰都和顏悅色,但背地心黑的很,有些人看似和很多人都格格不入,但心地善良,從不做損人利己的事,在大眾眼中,往往覺得前者就是人品好,所以你先搞清楚自己對人品的標準


不對等,學品好的人,不見得人品好


只能說不完全對等吧。

準確地講:人品好的人大概率學品不會差,一般都好。反之亦然


我記得浙江省有一年的作文題最適合回答這個問題——

《且以作品論英雄》

自孔孟以來,我們的閱讀方式、欣賞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論世」。我們大多認定「文如其人」,這是有道理的,但並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論人品,且以作品論英雄。

我們很容易理解「言為心聲」,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謂「鬱結乎心而發乎聲」,作品本身定然有著作者個人人品的滲透。引美學家蔣勛之言:「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句,我認為不是詩歌上的技巧,而是詩人心靈上動人的東西。同樣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過去了,卻沒有看見」。試想,若是杜甫沒有憂國憂民之心,又何來發自肺腑之言?偉大的心靈,投影在文學上,依然是偉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這並不是說高尚作品背後一定是脫俗之人。我們從小讀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讀猶太人斤斤計較、視財如命的險噁心腸,末了明白人不能為金錢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與良善——但事實上呢?莎士比亞成名後的歲月一直為錢財奔波。他斂錢如命,甚至發放高利貸斂資,更因一家人無法如期還清財物而氣急敗壞、對簿公堂。這時候我們再看元好問的「文章寧復見為人」,便顯得格外諷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並不能看出寫就它的筆桿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樣操琴無數、推演其人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樣「知其人、論其世」呢?[來源:學科網]

既然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未必掛鉤,那又何必糾結其人品如何?人類的文明本身就是寬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謂「文以載道」,作品之「道」,為其根本。我們不妨說,如果一部作品傳遞了人品的真、善、美,讀之令人動容、發人深省,那它就已經達到了「作品」所應達到的目的,至於作者本人如何——你無法從作品中推知的情況是可能發生的——並不在對作品的考慮範圍之內。作者或許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學史最終告訴我們,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認為,面對作品時,要且以作品論英雄。我們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懷並願意將其內化為修養,但我們也能從《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義忠誠的不竭力量。作者終將逝去,其人品也會銷蝕不見;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澤古今。作為重,道為重,人品須臾如蒼狗,應以作品論英雄!

——摘錄自浙江省高考優秀作文。

【本答案僅供參考】


學品越高人品高的可能性越大 ,反之也是。學品和人品是相互交融的


和人品中的自律直接相關


不是的,要不怎麼會有有才無德和有德無才這種說法


推薦閱讀:

為什麼這年頭說點有正義感的話就會被嘲笑?難道社會的那麼冷漠,不能改變了?
人品是與生俱來的么?覺得自己的人品不好,能否改善?
究竟如何提高心裡素質?
讀書人有好的名聲還要有好的品德——《論語》學習298
你喜歡什麼樣的性格?

TAG:人品 | 品德 | 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