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貴生,佛家重死?

怎麼理解道家貴生,佛家重死?是道修今生,佛渡來世?


知乎慣例,先問是不是,再說為什麼。

道家既不貴生,佛家亦不重死。是道本無名,今生修何道?成佛無來世,何物來世渡?

這種轉了不知道多少手的小說知識,不知也罷。


道教脫胎於道家,以長生不死(不老不死不輪迴)、與道合真為目標,道教大多認為「你的前世、你的後世和你沒關係,你就是你,要修就修今生」,所以道教貴生沒問題;

佛家重死……值得商榷。

1.佛教的確將因緣、三世,但原始佛教的阿羅漢大多都是活著就證了果,只不過他的色身會死;

2.佛教離苦,也是要不死,與道教長生不死的理念不同,佛教認為死是苦,生也是苦,佛教是從根上解決,直接不生,不生就無所謂死。

所以個人感覺,佛家重死是個錯覺……


度人經開卷就有雲: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道家追求的長生不老;

佛家最求的超越生死。

道家講究的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化虛,煉虛合道。

佛家追求的生死解脫,往生極樂世界,自覺覺他的涅槃境界。

兩者在最終目標相差不大。

在中間環節有所出入,就是道家的長生不老,和佛家的超越生死。


仙道貴生,無量度人。

佛家嚮往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咋說啊,三天三夜也難說完。

字整少了,列位也不給贊,整多了沒人看。

道家追求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最後還是要順應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佛家告訴你了,人人都可成佛,但是沒告訴你咋做,讓你自己找。


謝邀。佛家是否重死不清楚,但是私以為說道家「貴生」還是有道理的。

《老子》第十章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身心一體,不可相離。道教有「性」「命」先後之分,「性」者肉體也,「命」者精神也,當先性後命,性命雙修。「先性後命」者,蓋肉體是本,精神產於肉體,為外物,肉體若朽,何談精神?「性命雙修」者,以肉體雖為本,亦不可無精神。精神雖為外物,須看淡,然「外物」之說亦是相較而言,再者看淡亦非無視,不重視不無視而曰正視,方為道家正道。

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感官刺激,外物也,適當去之;生存所需,本源也,取之。所謂「為腹不為目」並非教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愚民政策,也非墨家極端簡樸的苦行主義,而是少私寡慾,對生存以外的慾望盡量節制。否則,過於追求視覺(五色)享受,沉迷影視,則視力下降(目盲);過於追求聽覺(五音)享受,長期長時間聽耳機,則聽力下降(耳聾),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第五十章說:「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動皆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人從出生的那天起就開始邁向死亡,對大多數人來說,惜命是生物本能,但在對待生命的態度上又有所不同。有的人的生活方式有利於生,有的則不利於,還有的過分重視生命反而妨害了生命。最後一種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謂屢見不鮮,有的人迷信運動的好處,結果過分運動反而損傷了健康;有的所謂的「養生者」迷信保健品,堅信其能延年益壽,其實對身體並無好處;而在戰場上如果貪生怕死、畏畏縮縮,反而容易丟了性命,相反,勇敢拼殺者(當然,不是盲目的)更有幾率存活下來,「求生者死,求死者生」。

「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

那麼真正善於養生的人是怎樣的呢?他們也重視生命,但並不是過分地貪生怕死。對於外物,他們並不是盲目的排斥,而是保持適度卻不過分。他們不會因為肉食吃多會對健康不利就去做素食主義者,不會因為用眼過度會損傷視力就徹底不看電視電腦。

所謂「兕虎」、「甲兵」都是外物的形象化表述,「善攝生者」從不會可以避忌,外物雖仍存在,但卻無法傷害到他,反而會對其有所助益。如前所述,適當地食肉能強壯體格,適當地看電視電腦也有助於愉悅心情,心情愉悅,自然也有利於健康。此章說的是養生之道,但「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可見《老子》中有相當多地篇幅是能體現「貴生」思想的,雖然老子的目的不僅僅在於說養生之道啦。


來世復來世,來世何其多呀?

佛教也修今生,打坐難道是來世再開始?佛家也有命功,少林功夫,還有瑜伽怎麼看都是命功。道家也有性功,也不是只畫符煉丹,還是要清靜無為的。

求來生,這是對信佛但不修佛的人說一說,給一些絕望的人有個念想。聽說人身難得,下輩子能不能成人也都很難說。


推薦閱讀:

世上有幾個人(作者:東方陽熹)—道德真源
老子《道德經》:當你明白「虛」「靜」時,你的人生會不一樣!
悟元子:修道何拘老少乎?(圖)—道德真源
第四戰:張儀詐楚(7)佛、道、法,呼籲的是什麼?
《莊子》:人生一世,如何活得快意?

TAG:道家 | 宗教 | 宗教哲學 | 佛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