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小朋友怕黑,怕獨處,膽小,該怎麼解決?


我小時候怕黑,怕走夜路因為會想到一些恐怖的電視劇,怕魚,怕動物

怕親戚

長大就好吧,積極引導~


陪著他適應黑暗


陪伴,鼓勵


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我小時候極度怕黑膽子還可以。但是我只要身邊沒有朋友就恐慌覺得自己很沒用,自我否認其實也表現了不自信不能接納自己膽子小。這些問題,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報名旅遊團,訓練營還有養寵物讓他相信人類也可以美好,通過合作鍛煉接納悅納自己,或者你陪他如果你的時間很充裕的話,晚上給他講故事陪他做開心的事情,閑暇時間出去走走。看看博物館啥的,並且讀書,知識改變命運。


開燈,陪著他……你問這個的時候不如去做做


導讀:我們從孩子為什麼怕黑膽小,當孩子說害怕時父母的錯誤回應和怎麼解決,三個方面來說。

一,為什麼孩子會怕黑,害怕有怪獸從床底下爬出來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孩子怕黑,是他們大腦快速發育,有了對事物的初步認知和智慧,到了感知運動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慢慢開始探索未知世界,並創造想像。

1,泛靈心理

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對牆壁或者娃娃自言自語的說話,有時還指手畫腳的,難道孩子的腦袋「秀逗了」?其實不是。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在2~7歲的時候,普遍會存在一種泛靈心理,它是指處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把所有的事物看做是有生命,有意義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比如他們會覺得小鳥會說話,大樹會講故事,衣服在水裡游泳等。

2,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年幼孩子對事物的認知,基本上是自己看到,聽到,摸到,嘗到的,處於感官階段,如果他們對將要發生的事情毫無了解,又沒有掌控能力,不知道事物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會這樣時,就會引起很大的恐懼。

不止孩子如此,大人也一樣,在一集《快樂大本營》里,何炅要嘉賓們摸一個黑色盒子里的東西,並告訴他們,有可能是蛇,也有可能是小兔子等。結果大家都不敢摸,就算被要求去摸的嘉賓,也是滿臉恐懼地把伸手進去。

當孩子說我害怕時,父母都有哪些錯誤回應方式?

1,否定情緒,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籤

當孩子遇到超出他們認知的事物或者現象的時候,會表現的很害怕,但我們卻覺得是大驚小怪,於是脫口而出:「這有什麼好怕的,不就是一隻螞蟻么。」「那有什麼緊張的,不就一隻蝸牛嘛,膽小鬼!真沒用!」

在《津巴多普通心理學》里,把這種恐懼的情緒,不被理解和被否定的做法,叫做「負強化」。也就是孩子的恐懼情緒,被父母或者他人否定後,間接地把恐懼強化了。而產生害怕情緒的孩子,會因為得不到爸媽的肯定,更加焦慮和害怕。同時膽小鬼,沒用的標籤,也會在他們的心裡,留下深深地烙印,讓他們自卑不自信。

2,利用恐懼感嚇唬孩子,讓他們形成錯誤認知

很多家長喜歡用恐嚇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比如再哭,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再不聽話,就讓醫生給你打針。警察,醫生原本都是保護我們安全和健康的人,卻因為很多家長利用恐懼感,讓孩子們對他們產生錯誤的認知,讓孩子有問題也不敢找警察叔叔,生病了也不敢去醫院,怕打針。

還有一種更嚴重的嚇唬,叫「我不要你了」。「我不要你了」,這句話是很多媽媽的口頭禪。她們用媽媽的愛做威脅,用拋棄做暗示,讓孩子感到恐懼,從而達到讓孩子聽話的效果。孩子害怕被父母拋棄,聽是聽話了,但由此產生的恐懼和壓力,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深遠的影響。

3,逃避問題,父母過度溺愛

前幾天,有人在小區群里問,有沒有人認識社康中心的工作人員,幫她蓋幾個打預防針的章,孩子下半年就要上小學了,可是預防針還有一大半沒有打完,所以想找熟人蓋章,先入學再說。

深入了解才知道,原來她寶寶每次打預防針就哭得撕心裂肺,她和老公聽到孩子的哭聲,就受不了了。就放棄了打預防針,現在要上學了,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很多父母用各種形式溺愛著孩子,比如當孩子害怕打針時,對孩子說,等你打完預防針,我獎勵一輛遙控汽車。要不就是逃避問題,乾脆不打了。當孩子說怕黑,就一直讓孩子和父母睡。這樣不但會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還會讓孩子養成依賴心理。

二, 怎麼幫助孩子克服恐懼,變成勇敢寶寶呢?我有3個方法和你分享

1,用繪本幫助孩子認識恐懼

幾乎每個孩子都喜歡聽媽媽講故事讀繪本,當孩子感覺到恐懼害怕時,我們可以利用繪本來幫孩子認識恐懼,克服害怕。

在繪本《各種各樣的害怕》里,就告訴孩子恐懼害怕是一種情緒,每個人都有。有人害怕黑暗,有人害怕蛇,有人害怕蜘蛛,有人害怕沒有朋友等等。當孩子知道原來大家都有害怕的東西,他就不會焦慮和自卑。

類似的繪本還有《我好害怕》《我怕黑》《小老鼠的漫長一夜》《我要來抓你啦》《弗洛格嚇壞了》《勇氣》《鴨子騎車記》等等。

2,用遊戲法化解恐懼

許多孩子害怕打雷和閃電,在小豬佩奇《暴風雨》里,下雷陣雨的時候,電閃雷鳴讓佩奇和喬治都非常害怕,他們跳過去躲在媽媽的懷裡,要怎麼辦呢?

豬媽媽馬上想出了一個遊戲,她說:「讓我們來看看閃電和雷聲之間的間隔時間。間隔時間越久,說明暴風雨就離自己就越遠。」

於是豬媽媽數起數來,一,二,三,當豬媽媽數到三的時候,打了一下雷。媽媽的做法讓佩奇和喬治變得放鬆了,她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數數,第二次數到5,才打雷,豬爸爸告訴孩子們暴風雨越來越遠了。就這樣,豬媽媽用遊戲的方式幫助佩奇和喬治化解了對雷電的恐懼。

我們也可以借鑒豬媽媽的做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比如孩子不敢用電吹風吹頭髮,怎麼辦呢?我們可以說,寶寶,我們現在來玩一個頭髮飄啊飄的遊戲。我們一起數到三,讓頭髮飄起來。可濕噠噠的頭髮飄不起來,我們用吹風機來幫忙吧。

在孩子恐懼的事情里,加入遊戲元素,會讓孩子減少恐懼,增加樂趣,自然就不會再害怕了。

3,系統脫敏法,慢慢減少恐懼和害怕

系統脫敏法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又稱為交互抑製法。它是美國學者沃爾帕創立和發展起來的。

簡單來說系統脫敏法,就是讓孩子一步步地去接觸自己害怕的東西,當他能接受一個階段的東西後,再慢慢給他一些層次高的刺激,最後變得不害怕。

比如孩子怕貓,怎麼辦呢?我們先給孩子看不同小動物的圖片和繪本,慢慢地加入一些貓的圖片和書籍。

等孩子看到書上的貓不害怕了,就可以找一些關於貓的小視頻,如果孩子連視頻里的貓也不怕了,就可以買一些和貓相關的玩具,比如hello kitty等。

最後看到真實的貓,可以讓孩子和小貓打個招呼,說:「你好啊,小貓咪」。從貓的圖片到真實的小貓,一步步地加深孩子對貓的刺激,最後孩子變得不害怕貓。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孩子不怕貓了,還是要提醒孩子不要隨便去抓貓,因為貓的爪子很尖,容易受傷。

害怕恐懼是一種情緒,當孩子說:「媽媽,我害怕」時,不要輕易說這是假的,有什麼好怕的。接納他的感受並表示理解。抱著他並溫柔而堅定地告訴他,媽媽一直都在!同時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幫他們認識害怕和恐懼,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一定要蹲下去和他(她)真誠地對視,說話要輕聲細語的,讓他(她)充分地感受到自己是被小心呵護的。如果可以,長久地抱住他(她)。

我小的時候,有一個姐姐邊和我說話邊用手輕輕碰了一下我的頭,她說讓我在這裡乖乖等她。我當時很受寵若驚,真的就在那裡等了蠻久的。


推薦閱讀:

看恐怖片留下後遺症是一種什麼體驗?
不想將就 又害怕一個人怎麼辦?
崇尚孤獨而又害怕孤獨,會主動去找尋享受孤獨感,有時又靠近人群去忘卻那份心怮。有其他朋友有這樣的經歷嗎?
很擔心寶寶不能安全長大,怎麼辦?
人應該害怕就去做什麼嗎?

TAG:膽小 | 害怕 | 獨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