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是將父母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好還是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好?

大多數父母總是打著為我們好的旗號將他們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不讓孩子做這個做那個,逼著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少數父母則是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自己嘗試。這兩種教育方式那個更好一些


怎麼偏我就遇到了,開明的父母,從小啥事都不管,放任自流,從來不告訴該怎麼做,做什麼,反倒是我得教育他們怎麼做事,替他們做事呢。我想讓人管管,教育教育,可是沒人管吶!


我們的身邊經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雨後天晴, 小區低洼地積了些水,天性喜水的孩子, 似乎找到了快樂的源泉,試著用腳踩一踩水,輕輕地想要再往前踏一步,這時候,旁邊的爸爸媽媽厲聲叫停,怕孩子把鞋、把褲子弄濕;小區旁是個森林公園,園子里開滿了各種各樣的花,愛美的孩子,總想摘下一兩朵,花開得高,怎麼辦?孩子想辦法搬來了小凳子,正伸手要摘,旁邊又傳來一聲厲喝,不能摘;

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但是父母卻常常阻止、代勞,為了避免孩子受苦受累就阻止孩子的探索,代勞孩子的行動,結果孩子被養成了畏手畏腳的「巨嬰」。

怕她打碎碗傷了自己,所以從不叫她洗碗;怕她上學遲到,每天總是動手幫她搭配穿衣;怕他會弄髒衣物,所以從來不准他在大自然里撒歡兒;看她做作業磨磨唧唧,總是情不自禁幫她整理文具……

就是這樣一件一件的小事,我以為自己在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孩子,卻不知也在慢慢累積孩子的一些壞習慣與壞毛病。但是人的一生之中,失敗、挫折都是避免不了,與其擔心,不如讓孩子正視失敗、挫折,讓她孩子身有效的嘗試,讓她體會到困難、失敗、挫折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

「沒有興趣就沒有真正的學習,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兒童教育專家孫雲曉說。

父母要做的是提供機會,觀察孩子的潛能特點,認識自己的孩子,重視學業但更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不要強求他們做不想做的事、做不到的事,要鼓勵和支持孩子闖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更應該是個旁觀者,而非他們的主宰。」

父母對孩子過多的管束和干涉,還讓孩子產生逆反意識,如果長期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則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成為只會依附父母沒有半點主見的「乖寶寶」。

所以,要想孩子有良好的獨立能力,就要盡量早點「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即便有時候孩子的決定是錯誤的,他也能在錯誤中得到成長。


沒錢的強制,有錢放手

沒基礎資源哪來讓你自己發展的機會,想要買個資料都不敢用錢。父母家庭沒有資源孩子不是天才就只能向現實低頭,哪來的資源可以自己嘗試的╮(﹀_﹀)╭,嘛,如果你工作收入都不錯的話,當然就是培養孩子自己的想法了。

找找大學教育類的教授什麼的聊聊唄,反正我們教授說這些什麼一套一套的,我還記了不少筆記


後者。但是父母也不能撒手不管,要給予正確的指點。


個人目前在德國留學,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中國人和德國人的態度個人覺得很不一樣。

我的父母:媽媽為我包攬一切,早上早起給我做早飯,中午回來給我送飯,下課接我放學,早上遲到騎電動車送我...和老師鬧矛盾中間有媽媽。我不知道是因為媽媽從來不相信我自己可以照顧自己,還是因為她覺得好媽媽就應該按照她的想法為孩子決定一切。

我看到的德國父母:孩子的早飯自己做,自己吃完的碗自己收拾,自己的書包自己背,自己闖的禍自己去道歉。也許你會問那父母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父母只是你的助力者,在你有想法但是因為能力有限的時候父母去幫你實現。比如我有個德國朋友,他很喜歡中文也很想學中文,只是苦於周圍圈子沒有中國人,所以她媽媽也就是我們學校的教授,下課的時候就來詢問我們有沒有興趣教她兒子漢語。注意這裡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先有了自己想學漢語的想法,才求助父母。而我們的父母很少留給我們自己思考的空間,大體就是按照他們的想法來,重點班重點大學工作結婚生子...我從來沒有被培養思考能力,這是我覺得最可惜的一點。


引導,然後讓孩子選擇和放棄,支持選擇並督促孩子讓他盡最大努力去堅持

我這輩的,父母說 體制內的是好的,穩定,體制外的不好 不穩定

我父母的時候,大鍋飯是好的,下崗是不好的

我爺爺輩的時候,當地主是不好的,當農民是好的

我祖宗輩的,當地主是好的

時代一直在變,每個人的觀念也在變,哪有什麼絕對的好的和不好的。孩子的人生還讓她自己做主,咱們能給的,就是儘可能多的給她資源,讓她能早點決定自己的一生該往哪個方向奮鬥


年齡小的時候,是需要家長去引導的。在孩子可以正確認識到自己之後,稍加的引導更重於強加的意願。


其實我感覺中國的家長都有這樣的心裡:自己未完成的事業或者夢想都想寄託於下一代幫忙一起實現。不說都是這樣,反正,我自從有了小孩,我發現,我已經變成了這樣。

我變成了,自己不能實現的能擁有一付好身材加到了對女兒的期望上,希望她報個武術班,跳舞班,美其名是為了她以後有個強身健體的武術和自我保護的屏障,實則是想實現自己對其他小孩能力的羨慕。

變成了自己不敢拍照發視頻,卻天天想著給小孩發視頻,發照片,發朋友圈後又希望大家給點贊,美其名給小孩留點兒童記憶,實則為了看朋友圈多少點贊,多少人關注。

所以,說不會強加自己意願的家長可能多少還沒真正意識到自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深入了教育行為中。


1、讓孩子自己選擇好。

2、孩子選擇的依據是什麼?社會媒體影響,學校環境影響,同學夥伴影響。

3、突然發現,父母放手的時候,孩子其實變成了「別人的」孩子,受別人影響。

4、那父母索性自己去影響孩子吧。

5、父母發現,自己也不知道該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因此只能和別人家的孩子去比,陷入焦慮。

6、父母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影響一個活人,能讓他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而免於親子對抗。

7、還是讓孩子自己選吧,這樣至少父母免責了。


推薦閱讀:

瑞舒瓊分析:為什麼男孩更容易患上多動症呢?
白岩松: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
假如「那一天」降臨,你是否也會這樣?
瑞思學科英語:這句話誤導了我們20多年,現在又要誤導我們的下一代!
6歲孩子,畫出「自己父母離婚全過程「

TAG:教育 | 孩子 | 家庭教育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