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我們應不應該主動幫助同事?


首先,要看對誰,有的人值得幫,有的人不值得幫,幫了非但不落好,還要承擔工作責任,惹一身麻煩。

其次,即使能幫的情況下,偶爾幫尚可,切不可經常幫。因為辦公室的工作,好多都界限模糊、職責不清,有些事是不是你的,完全取決於自己有沒有認領,所以容易形成的結果是:

第一次是幫忙、第二次是配合、第三次就成你職責內的事了。

最後,幫了別人且被粘進去抽不出身,必定誤了自己的事,所謂「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即是。況且,幫人十次,不見得能為好一個人,但此後只一次沒幫,必定得罪一個人!

唉!何苦來哉?......


謝邀。

在滿足2個條件的情況下,應該幫!2個條件如下:

1、你有餘力,不耽誤你正常工作;

2、別人會感激你,不會覺得你在搶活兒。

---------------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好好活研究所,原頂級外企及top3互聯網從業者主筆,每2天收穫1篇高質量成長文章,幫你快速發現個人價值,實現市場增值!

現在關注還有獨家資源等你哦~


不應該。在別人沒有明確請求你幫忙的情況下,主動幫忙併不會達到加深關係。

第一,作為一個旁觀者,你並不能完全了解他所面臨的問題。你所看到的問題都是從你個人角度出發的,要完全清楚情況,你要花一些精力去調查,有可能就是幫倒忙。

第二,也許別人更傾向於自己解決,如果你臨擦一手,反而打斷了他的原有計劃。搞不好還傷害了他的自尊。這不是吃力不討好?

如果你實在想幫忙,最好出手以前問清楚:「你需要幫忙嗎?」 「我有什麼可以幫到你的?」注意你的語氣和肢體語言。


不應該。

當然不是說不應該幫助同事,而是不應該「主動」幫助同事。

從職場角度來說,這個侵犯了責任邊界。做好了功勞歸他,做不好責任歸誰?除非你之前被明確背負責任,他是你徒弟,或者是你下屬。就像我老大也會替我做我的工作(一般都是第一次,我自己不太懂)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你這個是屬於炫耀或者搶奪功勞,會損害人際關係。

如果你要幫,怎麼辦?建議採用宜家效應,幫他把超過他能力邊界的做掉,留給他一個他自己能夠完成的「半成品」,那麼他會覺得這是他自己做的,這樣才會感激你的幫助。

總而言之,主動幫助同事屬於吃力不討好的行為。


如果你不了解對方的為人,不要主動幫助。

主動幫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還有分寸。

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一個同事,他是開發主管,很積極主動的那種,幫人也有善意的成分在裡面,至少是希望項目能順利進行。

有一天,他當著很多同事的面,非常主動的告訴我該如何使用PS處理某一種效果,當時我就老臉一紅…

因為PS我用了快20年了啊!

我只能很平淡的跟他說,「謝謝,讓我自己來吧。」

我能理解他,因為我曾經也是這樣,但是,當我發現有人不爽我時,我才醒悟過來…

但是,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像我理解他那樣理解他。

因為這種方式的幫助其實和踩著別人表現自己,在結果上並沒有什麼兩樣。


我們常常被告知,主動幫忙是一件好事,對待工作上的隊友尤其如此。但是密歇根州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如果你為了幫助他人而將原本投入自己工作的時間和精力分出去,可能無法獲得對方的感激。《哈佛商業評論》採訪了這項研究的相關科研人員。

密歇根州立大學副教授拉塞爾·約翰遜(Russell Johnson)牽頭的這項研究,聚焦於平級員工之間的互動,讓受試者記錄自己在十天內給予同事的幫助,並關注接受幫助者的回應。研究團隊發現,在對方沒有求助的情況下提供幫助,獲得感謝的可能性低於應對方要求提供幫助。受試者還表示,在主動向他人提供幫助後的一天里,自己的社交意願和工作投入程度都比較低。

為什麼不應該主動出手幫忙?約翰遜給出了兩點原因。

首先,作為局外人,你可能無法完全理解當事人遇到的問題。你的判斷也許受到投射偏差(projection bias)或選擇性知覺(selective perception)的影響。你可能不得不調用大量認知資源才能搞清楚情況,還不一定能給予對方實際需要的幫助。

其次,對方可能傾向於自己解決問題,並從經驗中學習。如果你不加詢問就擅自插手,可能會影響同事對工作的自主感和支配感,傷害對方的自尊。約翰遜表示,這兩種現象是他們在兩項涉及北美約500名全職員工的後續調查中發現的。主動幫助同事的受試者,對問題的了解程度低於回應同事求助的人。

而且,在沒有求助時就得到幫助的人看來,這種主動幫忙讓他們或多或少感覺自己受到了威脅。此外,這種情況下的幫助有效程度也較低。所以,助人者得不到感謝並不意外。

約翰遜補充,如果主動詢問「有什麼我能幫忙的嗎」,並且允許同事給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這樣做的效果可能要好很多。此外,他認為,語調和身體語言可能也很重要,比如你提供幫助的方式是虛偽傲慢還是友好謙遜,效果是不一樣的。

以上就是一項關於在職場上要不要主動伸出援手的研究,希望對你有參考價值。


淺薄的意見,不應該。首先,完成工作,是每個人的本份與能力。要相信同事與崗位是相匹配的,如果同事不開口,就是獨立工作的默認模式,請不要過份熱情與自我,認為同事不能或自己很能。其次,分工是提高工作效率。經驗是靠實踐積累的,從教訓挫敗中總結的,同事需要自我成長,不能替代。最後,對同事的幫助是真心,真正幫助同事成長;對同事的幫助是必要的,在同事需要的時候給予,才是及時可貴的。


斗米恩擔米仇,你能幫對方多少?多久?

如果對方需要幫忙,他應該主動尋求幫助,而不是等待。

不過,不主動幫助,不代表冷淡對待,這是兩碼事。


我是幫助他人的受害者,我有過這樣的經歷,作為一個能力強的人,我幫助其他部門的員工,遭到她部門領導的嫉恨,我試圖幫助同僚,遭到白眼,你說你是不是想顯擺自己能力呢。幫人需謹慎,幫錯人反而得罪人,搞不好自己兩行淚!


應該。

幫助他人屬高尚行為,是種美德。

前題是你須將自已工作做好做完後再去幫,並且人家同意你去幫。

幫人過程中應是雪中送炭且不添亂。

後續是幫了他人後不煊耀、不居功。


要看情況,以本人實踐證明大多數都不要主動去幫,幫了他她不一定會感激你,反而心裡對你還有怨恨,也不會幫你說好話,特別是一些小心眼的同事會妒忌你更有可能會在背後中傷你

如果有同事主動求助你,你自己在你能力範圍內稍作指點就行,量力而為,自己做不了也要懂得拒絕,如果是別人可以做得來的事還麻煩你你不必要去幫,要不別人就會總是麻煩你,就會成為所謂的「老好人」吃力不討好


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支持多付出一點。


去幫那些值得你去幫的那些人


應該,樓下很多答案都是出於保護自己的角度,或者是擔心付出了卻沒有回報。

其實,把時間拉長一點來看,我覺得最優的策略還是主動幫助同事,這有助於拓展人際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絕對是職場的潤滑劑,也可能為日後轉崗跳槽作好了準備。但是如果是為了這個好名聲,去虛假地維護形象就沒有必要了,因為日久見人心,靠裝的話還是遲早會露餡兒的。

不過,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如果讓人覺得冒犯和不舒服,可能會適得其反。在幫助人時,用別人能夠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當然是最為理想的。


如果對方真的需要,可以幫助


應該


應該啊,要有一顆感恩的心,還是要對同事堤防一點,但是不能有害人之心,好人還是有的


幫助是相互的,你幫了別人,別人也會幫回你


幫助啊,有時候事實就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有些東西想幫也幫不了,看悟性~


很多初入職場的小白,有一腔的熱血。很多時候是熱情過度,主動去幫助同事解決困難。但是這樣真的會迎來同事的好感嗎?真的會體現自己的價值嗎?

我們常常被告知,主動幫忙是一件好事,對待工作上的隊友尤其如此。但是密歇根州立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如果你為了幫助他人而將原本投入自己工作的時間和精力分出去,可能無法獲得對方的感激。《哈佛商業評論》採訪了這項研究的相關科研人員。

密歇根州立大學副教授拉塞爾·約翰遜(Russell Johnson)牽頭的這項研究,聚焦於平級員工之間的互動,讓受試者記錄自己在十天內給予同事的幫助,並關注接受幫助者的回應。研究團隊發現,在對方沒有求助的情況下提供幫助,獲得感謝的可能性低於應對方要求提供幫助。受試者還表示,在主動向他人提供幫助後的一天里,自己的社交意願和工作投入程度都比較低。

為什麼不應該主動出手幫忙?約翰遜給出了兩點原因。

首先,作為局外人,你可能無法完全理解當事人遇到的問題。你的判斷也許受到投射偏差(projection bias)或選擇性知覺(selective perception)的影響。你可能不得不調用大量認知資源才能搞清楚情況,還不一定能給予對方實際需要的幫助,很可能幫了倒忙,弄得對方心煩意亂的。還有你拋出的想法,很可能是對方應經系統思考過的想法,這樣不僅會暴露了自己的無知,同樣也會給人留下狂妄無禮的印象。

其次,對方可能傾向於自己解決問題,並從經驗中學習。如果你不加詢問就擅自插手,可能會影響同事對工作的自主感和支配感,傷害對方的自尊。約翰遜表示,這兩種現象是他們在兩項涉及北美約500名全職員工的後續調查中發現的。主動幫助同事的受試者,對問題的了解程度低於回應同事求助的人。

而且,在沒有求助時就得到幫助的人看來,這種主動幫忙讓他們或多或少感覺自己受到了威脅。此外,這種情況下的幫助有效程度也較低。所以,助人者得不到感謝並不意外,反而落下滿腹的埋怨和不滿。

約翰遜補充,如果主動詢問「有什麼我能幫忙的嗎」,並且允許同事給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這樣做的效果可能要好很多。此外,他認為,語調和身體語言可能也很重要,比如你提供幫助的方式是虛偽傲慢還是友好謙遜,效果是不一樣的。

希望以上言論對你有所幫助,如果對你有所幫助。動動小手給個關注,幫忙點個讚唄!


推薦閱讀:

老闆請你來是做什麼?
95後平均7個月就離職?錯,是你不會賦能!
痛並愛著:母愛,從職場花木蘭到全職媽媽,並非都是一地雞毛……(一)
真正決定你賺多賺少的,是這條隱形區分線!
寫在工作階段前

TAG:職場 | 同事 | 職場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