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究竟作何解釋?

這是饒尚寬先生譯註的版本,其他版本有說是指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這與饒尚寬先生的譯註有所出入,究竟哪一種解釋更為恰當?


每次看到這章我都很鬱悶……我總覺得哪裡不對,上下文意思不連貫,道德經很少有這種意思不連貫的章節呀,它每章都可以按照韻文來讀。但是這章就是讀不順。我也搞不清楚為什麼。。。

我偏向於認為這裡是錯簡或者漏簡,至少郭店楚簡里就沒有後面這句「多聞數窮」。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聖)人不仁,以百省(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輿(與)?虛而不淈(屈),踵(動)而俞(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沒有多言,只有多聞。聖人古字耳口王,當然是先聽後說。


多言:可參看《說苑》引《金人銘》「無多言,多言多敗。」

多聞:老子古本並無「多言」字樣,作「多聞」。可參看(12)「五音令人耳聾」。

守中:參看(16)「致虛,極也,守中,篤也。」另,「守中」與莊子所謂「緣督」義同。

PS 您看的《道德經》版本不行,連古本的「多聞」都沒有。所以務必要看(二稿)【老子附會:《道德經》八種對勘、拼貼與臆解】(艾習角著).pdf


天地就好像一個大風箱,可以按下去,又會自己彈上來,上下動的越多,出來的氣就越多。這是因為風箱始終在保持中空的狀態。真的道理不用多說,聽多了反而把自己內心裝滿。還不如保持內心空空蕩蕩的,自己去體會與感悟。


雪漠:如何守中?

在具體的修行中,修道的重點就是守中。

如何守中?

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雪漠著,中國大百科出版社

?

密乘所說的「中」,就是中脈上的心輪。道教特彆強調三個丹田,其中以下丹田為重。修命功和鍛煉身體時,主要守下丹田,也就是肚臍下一寸三分的位置,肚臍和命門之間。母親懷孩子的時候,也要靠肚臍來汲取營養,所以,修命時,肚臍非常重要。

修道時的守中,就是默默地關注肚臍裡面,下丹田的位置。道教認為,肚臍和命門之間有個煉丹爐,在香巴噶舉的修鍊之中,那個地方叫臍輪。在臍輪上觀出火焰,被稱為臍輪火,也是非常重要的修鍊方法。密乘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臍輪是變化輪,如果臍輪修得好,人就可以變化。這是一種傳統的說法,我們不去管它,但它確實對命功修鍊非常好。

注意

不要關注肚臍外面。很多人不知道,不懂得定位,結果常觀肚臍外面,精氣就走到外面去了。你觀哪裡,氣就走到哪裡。如果你觀裡面的話,元精、元氣、元神就聚在裡面,聚到一定的時候,就會結丹,也就是凝結成一個能量體,我們稱那過程為煉丹。煉的什麼丹?內丹。一旦內丹出現,人的健康狀況就會得到改善。

?

煉丹的過程以呼吸為重,修道時有兩種呼吸法:第一種強調綿長的呼吸,像一根繩子、絲線一樣,輕輕的,拉得長長的,很慢,呼吸聲很小,連自己都聽不到。這種呼吸在內丹修鍊中,叫文火。就像把火調到最小,幾乎只剩火星,然後很慢很慢地加熱。第二種是武火,持寶瓶氣呼吸時用武火,也就是吸一口氣,持住,不呼出來。道教也有這樣的呼吸法,而且,道教認為這樣呼吸可以長壽。密乘的很多法門中都有寶瓶氣,比如長壽法,長壽法中寶瓶氣非常重要。它的第一功效,就是讓你的肺活量增加,因為你老是憋氣,久而久之肺活量自然會增加。剛開始,你可能只能憋上幾十秒或一分鐘,隨著持氣功夫越來越好,肺活量也會越來越大。我們香巴噶舉有個祖師,可以持氣一個月,他的肺活量就非常大。還有岡波巴大師,你可能知道岡波巴的故事,他練氣功的時候,一天都不放一口氣。這也屬於一種訓練。按現在的說法,不呼吸就會缺氧,但也沒見岡波巴缺氧。所以,很多東西說不清,生命科學總是顯得很神秘。不同的條件,總會組合出不同的結果。至於其原理,希望將來科學家們能找到答案,或許會對現代醫學的發展有很大幫助。

守中還有很多種方法,比如,古人把天地跟五臟合而為一,道教就有了一種「黃中」的說法:東方天干甲乙,五行是木,和肝臟對應;南方天干丙丁,五行是火,和心臟對應;西方天干庚辛,五行是金,跟肺部對應;北方天干壬癸,五行是水,和腎臟對應。中央天干戊己,五行是土,跟脾胃對應。有人就把守中當成守住脾胃,在後來的很多道教訓練、氣功訓練之中,這個部位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位置。比如,真氣運行法最早守的,就是心口部位稍微往下,胃部的地方。心口熱起來的時候,就慢慢向下移。這也是一種守中的方法。你可以在修道中慢慢體會。傳承不同,方法就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修道是需要時間的,守中也不是守上一會兒就可以的,你要漸漸延長守中的時間,最後生命的每時每刻都在守中。守住什麼中?守住你的中庸之心、真心。這是最好的守中。

過去修道的時候,在子午卯酉四個時辰打坐是最基本的,也就是說,最少要每天打坐八小時。實質上,這夠不夠?還是不夠。這八個小時之外,你仍然要守中。這才叫「十二時中常保守,不要忘了主人翁」。主人翁就是修道之心、智慧之心、明空之心、真心、元神,要提起境界,永遠觀照著它。吃飯、穿衣、睡覺、喝茶都不要丟了它。守住這個東西,才是真正的守中。


搞那麼多花言巧語的言論,還不如記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版本挑錯了,看陳鼓應的

政令繁多會招來災禍,不如守住內心的寧靜空靈,不任意施為。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 種樹郭橐駝傳 里的縣令對於民眾治理問題方面的請教

我覺得應該理解為,與其殫精竭慮的去謀劃,不如堅守中道(底線)採取應勢而動的策略。


聯繫上文,

「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是說天地與聖人一視同仁。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是說天地變化無方,新生事物無數。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描述我們應對天地道理的辦法,意思是再多言語也不能描述清楚,再多道理也不能涵蓋。不如我們直接尋找那永恆的道本身。

大致如此,來源為老何的道德釋評。


為了整體通順而做的解釋

很多版本都翻譯成那樣

俺的解釋是

天地...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說到這裡就打住

最後那2句翻譯成

再多說會窮辭

還是保持內心的虛無清靜

=&>意味不再解釋了~~要不然舉例+解釋會沒完沒了


前半句中的「數」」讀三聲shǔ還是讀四聲shù?


參照清一先生思路及其自編版本,老子沒那麼複雜!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就是「知道太多數就不夠了,不若守中(取其中,或把握關鍵節點,方得大要)」,正如咱們大家都在討論,呵呵,得意忘言,取中即可,何必多聞?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少東西啊?守中即可得大要。

無論版本之爭,抑或其他,「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和前文的思路一致,讚歎完了天地偉大,教給人怎麼辦,就是守中。和芻狗的含義一樣,用過便算,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個人愚見,僅供參考。


窮盡自己的言語來解釋,還不如默默守住自己心中的根本。這只是自己淺顯的理解,若有不對請各位指正。


首先,道德經有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已經說啦,這本書本來就講不明白,學生理解為,此書在不同人看來,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對於長者來講,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理解應該是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因為長者的話有指導別人的作用,不能輕易說。

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講,話少就會隱藏自己的缺點,不利自身進步,年輕人躊躇滿志,會嘗試很多事情走很多彎路,虛度了年華,如果專心做一件事,把事情做好,會比朝三暮四,過多嘗試要好多了,所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可以理解為,說盡各種想法,嘗試各種辦法,不如專心把一件事做好。


本人對這句話的解釋: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句話的讀音怎麼理解??

www.zhihu.com圖標


說理數窮,不如守中。


怎麼直接翻譯到政治這邊去了,雖然的確可以使用於政治。

這句我覺得是就像上文說的一樣,其猶橐龠乎,用的時候就鼓動成風(比喻說),不用就靜虛(守中),也就是說該說的,不該說的不要說,因為言多必失,也就是「數窮」,會把自己陷入困境當中,如灌夫罵座。

而守中,就是把不該說話的時間拿來修鍊自己,致虛極,守靜篤。

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推薦南懷瑾的《老子他說》


這不是都一樣嘛多言多令


好像沒有寫這句啊?字面理解就是少說話,多關心自己。說太多,一是沒用,二是別人不愛聽,三是禍從口出。所以不如守住內心。


推薦閱讀:

老子,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真正含義是?不要那種世俗解讀!?
道德經版本那麼多,想背選那種更好?
如何讀道德經?
閱讀《道德經》需要幾個版本一塊讀嗎?
讀王蒙的《老子的幫助》實在覺得略顯粗陋,讀不下去,能否推薦對《道德經》解讀較好的書籍?

TAG:國學 | 道家 | 道德經書籍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