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失愛的孩子長大後是否都有不斷否定愛與信任的心理?

自己經歷告訴我是的,並且很受自己的折磨,不斷否定愛和人之間的信任雖然讓我避開了很多坑但是也讓我對這個人的世界越來越失望,漫長的人生也許更多的是在孤獨中和自己博弈。看到和我類似的小孩會很心疼他們。


會非常極端吧,一般處於不溫暖的環境中想法也會很極端。有這種心理。也有可能因為沒人愛 加倍的愛自己,把自己養成溫暖的人。

我記得一個故事,大概就是講有一家五口人,爸爸媽媽和三個小男孩。

爸爸經常打媽媽。

老大看到後很驚奇心想:原來男人可以這麼打女人

老二覺得很驚恐:原來結婚這麼可怕,變彎了

老三看了很心疼:我以後結婚一定要對我老婆好。

講不清楚。人是社會的產物。單一最主要的因素確實有很大影響,但還是要綜合其他因素考慮吧。


我寫了很多很多,但我都刪除了,這就是現在的我,我不相信你們,我討厭女生,我厭惡愛情


我感覺我的家庭很幸福啊,可是我覺得我還是有這種心理,可能是家庭也完美,害怕找到不完美的感情


有。

會變得不相信這個世界。不相信會有人覺得自己不錯。不相信會被喜歡。會不停的自我懷疑,我是不是不值得被喜歡?

會需要比別人花更長的時間來接受一個陌生人,信任感和安全感特別少,但是會理性很多,會權衡利弊,會思考某個人為什麼向我釋放出善意,善於各取所需。

不過一旦相信一個人了,心理設防會瞬間崩塌,甚至會覺得他(她)說啥都對,還會一定程度遷就。即便分開不聯繫了,也還是會在心裡留下很深很深的印記。

不過傷害了自己的人也會一直記得。很深的印記。

和題主一樣,看到不幸的孩子們會特別心疼。


我就是變得敏感又脆弱,只要發現對方有一點點不喜歡我,不回我消息,我就以為他不愛我了。然後不會吵不會鬧,只會主動遠離。這樣,活不好自己,也愛不好別人。


比較容易早戀(?Д?)?


發展心理學家很早就發現,嬰兒對其主要照料者(常為媽媽)的依賴表現出不同的模式。在嬰兒時期,如果你餓了,尿了,受到驚嚇等等情況下,照料者立馬能發現並呵護你,那麼恭喜你,你就能舒心健康快樂的長大,這樣的你覺得他人是可以信任的,可以依賴的,能從別人那裡得到友善和安全感。

如果在你的嬰兒時期並沒有及時立刻得到照顧,而且大人對你缺乏足夠的關愛的和熱情,甚至有時根本不出現。大人焦急煩躁,心不在焉。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孩子,在與他人接觸時就會緊張和過分依賴,表現出對他人的過分貪求。這可能就是有些人會「黏人」的原因。

最後一種情況,就是在照顧孩子時候,帶著拒絕或敵對的態度勉強為之,孩子就會認為他人靠不住,在人際關係上畏畏縮縮,表現出迴避型。這樣的孩子經常懷疑和遷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親密的人際關係。

更重要的是早期的人際關係經驗會影響個體後來人際關係的發展進程。

(本回答大多數來自《親密關係》里的原文)


我從小沒受過虐待,但是家庭愛的氛圍也不是特別濃厚。我相信有愛與信任,只是覺得我不一定足夠幸運擁有,因為我還相信感情是相互的,而我本身比較冷血不會愛。而現在這個社會願意當主動的那個越來越少啦,願意堅持主動的就更少了。


僅僅個人做思考後的答案——

人只能創造自己曾經有過的體驗(感情),其他的體驗可以通過與外界的交流慢慢的進入,連接入自己已有的體驗,認同為自我。

所以我們面對生活的應有姿勢是『堅定自我的同時,保持開放』

所以私以為,從小失愛的孩子根本嚴格來說體察不到什麼是愛,因為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而且無法創造同樣的愛。

所以這種不知道是多種形式的。

到底是該不該說算否認呢?

其實真實的樣貌是——

有的人從內心感情上隱隱的知道,那裡存在著一大塊叫做愛的東西,卻不敢涉足,或者認為自己是冒牌貨,為了保持自我已有的組成認同為自我的東西,而否定。

有的人孤立,迴避,抽離,提防,羞恥,明確的知道某一塊那樣的,危險的東西,但是卻一直沒有找到機會,可以在自我有保護的同時,接近之,因為貴人可遇不可求。

有的人就真的是不知道了,就這樣不知道著,沒有向內心方向去體察的到,對於自己內心的不敏感,不太思考,沒有意識到。

還有的人,認為自己看到的現實,人性就是眼前的樣子,沒有絲毫縱深的東西。

說的比較抽象,,,?????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時候喜歡用文字不用語音,喜歡發簡訊而不願打電話?
為什麼恩還不完?
當個成年人很慘嗎?我不這麼認為。。。
發現你已被對方刪除好友,你會怎麼辦?
春節越來越沒意思了,是我們長大了還是春節變了?

TAG:心理 | 信任 | 孩子 | 家庭教育 | 長大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