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承認靈魂的存在,那輪迴的是什麼?


意思是說,

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靈魂,是說靈魂即使存在,也和你我,和高山大地的存在一樣,都是因緣的短暫聚合。

和輪迴並不矛盾。

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主體在輪迴。而並不是說,有一個真實存在的主體在經歷輪迴。

而是在輪迴的那個主體,本身就是因緣和合的,本來是空的。

總結說

靈魂,是在說有一個真實的我,在經歷前世今生,在輪迴。

佛說,是有人的前世今生的輪迴。但是這只是一個表象。能輪迴的我實際上並不是真實的。或者說輪迴本來就是空的,自然也就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在經歷輪迴。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夢幻泡影的。


我在靈魂存在嗎裡面對此做過了回答。


請讀《大乘流轉諸有經》http://zxxy.org/brzh/fsdclzzyj/

不要把自己的一知半解當作佛法。

阿彌陀佛。


誰知道那,老家那裡一大堆說信佛就行走好運,投好胎的傢伙。

把原本的仙姑廟改建成為了海潮禪寺,鎮海的仙姑變成的菩薩下凡。

這裡又有人說他們不信靈魂,那天知道他們,信啥東西。


關於輪迴、靈魂,我想說幾點。如果輪迴真的存在,輪迴最初是什麼?最初進入輪迴的是什麼?因為什麼要進入輪迴?佛說因果,最初有因才會有果,有什麼樣的因返回什麼樣的果!那麼對於因的認知判斷是一開始就有明確的說法,還是逐步的完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古代男人有三妻四妾,這是符合當時的時代,不屬於邪淫!但是如果放到現在,一個男人同時有兩個女人,叫做腳踏兩隻船,會被唾棄的!那麼同樣一件事,同樣的因,為什麼會有兩個不同的果?既然同因不同果,那麼輪迴的依據是什麼?輪迴的是什麼?佛說是第八識,第八識是前六識輸入後的存儲!那麼最早的六識是如何輸入的?第八識是如何顯現的?很多人說,「我」看到的世界是虛幻的,是不真實的!既然有虛幻,那極樂世界是否是真實的?第八識已經空了!什麼都沒有了!哪裡來的極樂世界的顯化!既然一切都是空,那果報是否也是空?前六識的惡業,產生的惡果,是否也是虛幻?那麼我們看到的貧窮、疾病、痛苦!是否都是虛幻?我們度化的眾生是否也是虛幻?第八識如何選擇新的前六識的輸入工具?就好比,我們有一個攝像機,把外界的影像不分好壞的輸入,存在硬碟里(第八識),硬碟自己不會選擇是用電視播放,還是用筆記本,還是用台式機!他會全部播放!無法辨別好與壞!第八識是一個倉庫,是一個存儲媒介!存儲媒介何來的思想?何來的判斷好壞標準?如果他可以判斷好壞,那它就不是單純的存儲!佛法度化我們,讓我放下六根、六識、六塵!往生極樂凈土!跳出輪迴!對於極樂凈土的描述,和塵世有何不同?不同的地方在於,出生方式不同!物質的富裕程度不同!沒有生老病死!一切永恆!回到最初的那個疑問,最早被投放到輪迴的靈識也罷,第八識也好!前六識輸入的是什麼?是罪惡的虛幻?還是善意的虛幻?還是什麼都有?是先有輪迴,才有靈識?還是先有靈識,出現了善惡,然後才有的輪迴?如果先有輪迴,才有靈識,那麼輪迴是不是就是一個善惡的評判機制?如果先有靈識,後有輪迴,那麼跳出輪迴的靈識難道不是開悟的嗎?既然已經開悟,為何還會有惡?


靈魂存在,輪迴的是業報


心識


實在沒法同意劉俊的觀點。以「萬法唯識」的觀點來解釋無靈魂存在實在有點拿大炮打蚊子的感覺。

事實上,在佛教的因果緣起論里,要想輪迴,就必須沒有靈魂,有靈魂就沒法輪迴了。因為靈魂是「恆一不變的」,這根本違反了因果緣起論,因果緣起是有條件才有結果,有結果又構成了新的條件而又有新的結果。如果有個「恆一不變的靈魂」,那還怎麼因怎麼果?為什麼一定要有個東西才能輪迴?就像江上的鐵索連環成的鏈子,不必環裡面還套個繩子(靈魂),環環相扣(因果緣起)自然就輪迴了。


《中觀論》對「本住」的看法

所謂「本住」者,是神我的異名,類似今人所說的靈魂。「住」有安住而不動之意;「本」是本來就有的意思。即本來就有的常住而不變的神我。

佛教中犢子部主張不即五蘊、不離五蘊的不可說我;經量部主張勝義補特伽羅我,都是說在一切演變的流動中顯示有不變不流動的存在者,這種不變的存在者就是能感受苦樂果報的神我。

其實外人(外道)所說的神我也是建立在自作自受的前後因果的一貫性上,這種一貫性其實就是神我。如果沒有這貫通前後的神我,自作自受的業感關係就不能建立。由此外人神我論者的根本思想也有此二義:一是有神我才有眼等根身及苦樂等的心心所法;二是依眼等根身苦樂等的心法的生起而推知有神我。

《中觀論·觀本住品》中外人講:眼耳等諸根,苦樂等諸法;誰有如是事,是則名本住。若無有本住,誰有眼等法;以是故當知,先已有本住。」

此頌是外人以眼耳等法證明有本住的存在。外人以為無量劫以來,眾生生死流轉,有眼等諸根、苦樂等諸法相續不斷。有此相續不斷之流轉,就有眾生之生死。此相續不斷的原因外人認為就是神我的作用。所以外人言神我是決定有,否則就不能生長六根,無有六根便不能有貪著等六塵,於是也就無苦樂等諸法。
因此外人言必定有神我之本住存在。後一頌是說因為有本住的存在才有苦樂等法。外人不知道無量劫以來生死流轉不斷者,非是神我起作用,而是一切法以無性為性,無性隨緣假觀眾生,眾生緣成還歸無性。因此,不但無性不可得,眾生假觀亦是不可得。而外以為六根及諸法依本住而立,若無本住則六根及諸法無所依止。

接著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觀本住品》用三種方法破斥外人的這那種說法:


一、責相破。
龍樹菩薩批駁說:「若離眼等根,及苦樂等法;先有本住者,以何而可知。」

破意是說,若先有本住之神我而後方知有六根等諸法的存在,若無本住則無人能知此六根等諸法。既是先承認有神我而後有法。所以本頌言如果是離開了眼等法,在眼根等法之前先有本住者,本住用什麼體相來知有六根等法。

因此,龍樹菩薩的此難有二義:一者、既然未有六根先有神我者,神我以何相知有諸法?因為一般而言神我用六根方能知有一切法。也就是說神我以六根為相知一切法。若未有六根先有神我者,則神我不得用六根證有本住。

二者、若離六根等法先有本住者,六根仍然不能知一切法。因為苦樂等法是心相,見聞等法是身相。除此身心二相之外則無有神我。若仍然取此二相者,則仍然還是六根所知,非本住所知。所以說離眼等諸法不得言有本住。

第二、並決破。龍樹菩薩說:
「若離眼耳等,而有本住者;亦應離本住,而有眼耳等。」

此頌是說若離眼耳等法而有本住者,也同樣應當說離本住而有眼耳等法存在。如果這樣說就有這樣
一個問題存在,眾生先有本住還是先有六根?而眾生是由五陰和合、業感緣起而有,非先有本住,也非先有六根。若言離六根先有本住者,也可以說離本住而先有六根。而實際上離六根神無可依住,離神六根不可能存在。所以說非離六根先有本住。

第三、征宗破。龍樹菩薩說:「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離法何有人,離人何有法。」

此頌是用因果相互緣起,人法不相離的原則而說明離開法,神我不可得。前面外人言用眼等諸法而知有神我,因為有神我才有眼等諸法的知覺感受作用。如此而論,離眼等諸法則神我無處所依;離神我則眼等諸法無作用。所以說離眼等諸法有神我不可得。

龍樹菩薩又說六根之內也無本住的存在。

《中觀論·觀本住品》說:「一切眼等根,實無有本住;眼耳等諸根,異相而分別」

此頌的大意是,因為眼耳等諸根各自有不同的作用,如眼有眼的作用,耳有耳的作用,各有其不同的作用。如果說諸根皆以神為主者,則應諸根的作用皆是相同,而不應各有不同的作用。今唯見六識之用而不見神之用。若言分別諸法不同是神之用,而非六識之用者,六識如果無用應如木石。若六識非木石而有用者,則神應無用如同木石。所以說唯有六識而無神。

外人總覺得肯定有神我的存在,他們說:「若眼等諸根,無有本住者;眼等一一根,云何能知塵?」此頌大意是外人救上文言唯有諸根無有本住之說。外人說五根是無知之法,不能知覺分別外境之六塵,今知六塵者即是神之作用。所以說有了本住才能使五根了別外境。

龍樹菩薩先用了一神破

《中觀論·觀本住品》說:「見者即聞者,聞者即受者;如是等諸根,則應有本住。」

此頌的大意是,外人認為諸根能識別外塵是神的作用,而今論主言若有一個神在六根之中者,則六根應當是能夠互用。如眼根既能見色,亦應能夠聞聲;而不必僅僅用眼根見色,用耳根聞聲。因此,如果說有神住眼根之中者,則此眼根中能具見六塵。若一根能具見六塵,則六根混亂。六根混亂六塵亦亂,則一切法大亂無有規律。

其次又用了多神破

「若見聞各異,受者亦各異;見時亦應聞,如是則多神。」

此頌是說說假若諸根的作用不同者,則一人應有多神。若六根先有神而諸根又有各自的作用不同,則應當說是有六神在六根之中,諸根各有一神。如此如果說有六神在六根之中,則應六根同時可以並取六塵。若六根同時能取六塵者,則一人會有六神。而神只有一個,不能說有多神。若有多神者則神成為無常。所以說若一切眾生同一本住,則應有一神障;若各有本住,則成為多神過。

第三明四大中亦無本住

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觀本住品》說:「眼耳等諸根,苦樂等諸法;所從生諸大,彼大亦無神。」


前以六根內外推求探討實無有本住,今再以四大中推求亦無本住。如果如外人所言,眼根雖然能見色,但要神御方能見色,若沒有神御者則眼根不能夠見色的話。也應當說火能燒也是神御方能燒,若沒有神御者則火應不能自燒才對。而今事實上四大之火自能燒,非神御方能燒。若四大不須神御者,六根也應當不須神御,眼根自已應是能見色才對。另外如果根從四大生,四大從微塵生,那微塵又從誰生?若微塵另有所從則成為無窮,若是無從則成無因。無因者即是無法,所以說無有本住。

第四破諸法明法空

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觀本住品》中說:「若眼耳等根,苦樂等諸法;無有本住者,眼等亦應無。」

此頌是以眼耳等諸根無有本住,而說明一切法無自性本性是空。前面言離法無人,以我空即法空的思想說明了我法是相互因待的假名有,並沒有其實在的自性。而外人雖然也用因法知人,因人知法的相待關係,但卻執我法實有自性,所以外人所說的相待是不符合緣起規律的。因此本頌言如果說眼耳等諸根,苦樂等諸法中無有本住者,即眼耳等諸根,苦樂等諸法也應不可得。因為神我與諸法皆是因緣和合所成,不可言是定性有實體。若有本住者則眾生不能成佛,亦無輪迴,因為本住是不可改變的,眾生則永遠是眾生。

第五破外人明人法二空

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觀本住品》中說:「眼等無本住,今後亦復無;以三世無故,無有無分別。」

此頌總破本住及一切諸法,明人法二空。頌文言「眼等無」者,是說過去法中無本住;所言「今」者是說現在法中無本住;「後」者是說未來法中無本住。過去法中者是指六根之前無本住;現在法中者是指六根之內無本住;未來法中者是指四大中無本住。此是總結前面之破意,來說明現在、過去、未來三世中皆無有本住。如果說三世中皆無所有,那還說什麼「本住」是先有、今有、後有、一時有等事。如同石女兒本來是沒有的,當然也就不用再分別說是美、是丑、是高、是矮。所以說若無本住者,則不可分別諸法是有是無,無分別即是諸法畢竟空意。


眼耳鼻舌身意是六識,依託色身即肉身即有,第七識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修行到七八識宿命就通了吧,要不然輪轉入胎又迷了


輪迴那點事(翻拍自《正覺的道路》)


靈魂就是神識,六道受生,就是他。佛教什麼時候不承認靈魂了?也許你不知道靈魂在佛法中稱作神識吧。還有個名詞你也不知道吧,叫中陰身。


佛教怎麼不承認靈魂存在了?承認啊,但靈魂在佛教里叫神識


眾生有輪迴是前世今生所造的善業,惡業沒有還清,心中的五欲六塵沒有放下,所以只能在六道輪迴中掙扎,不得超生。

至於靈魂,我是這麼理解的。佛觀眾生皆為佛,凡人觀凡人,皆為凡人。因為佛看到的是人心中清凈平等的佛性,而不是七情六慾。有私心雜念的佛性是我等凡人的靈魂,去除了私心雜念的靈魂就是佛性。靈魂恢復成佛性的人就是佛。

至於人的肉身,就好比你買回家的一輛車雖然重要,但是只是工具。而靈魂之說,更貼近於內在的佛性,而非外在的肉身。


佛法承認「中陰身」的!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靈魂!!而「前世今生」之說根本不是出自佛教,你可以追溯下。我自己認為「輪迴」這個詞:不單單指人的壽命或神識的吧、好比「易經」中的:無始無終、循環往復!也是宇宙的真實的樣子。


輪迴的是現象


準確說來輪迴無主體存在。


輪迴是因緣合和的現象。


人的存在也是因緣合和而成。


所以不存在有我死去,有我轉生。


答案在這裡,請認真閱讀。

063.同一個識在輪迴嗎?

    ──嗏帝比丘的邪見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只樹給孤獨園。

  同住在只樹給孤獨園附近的比丘們中,有一位原為漁夫兒子的比丘,名叫「嗏帝」,他告訴其他比丘說:

  「我確實聽世尊說過,在生死中流轉的識,是不變的。」

  其他比丘們知道了,紛紛來規勸他說:

  「嗏帝學友!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世尊不曾這樣說。世尊用各種方法,都在教導我們『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怎麼會像你說的那樣呢!」

  但是,嗏帝比丘一直堅持己見,聽不進其他比丘的糾正勸導。大家沒辦法,只好去稟告佛陀。

  佛陀請人叫嗏帝比丘來當面確認,嗏帝比丘還是那樣說。於是,佛陀便更進一步追問嗏帝比丘:

  「嗏帝!你說的識,指的是什麼?」

  「世尊!就是那能說、能感受、能到處經歷善、惡行而受業報者。」

  「你這個愚痴人啊!究竟從誰那裡聽我這樣說的?我不是用各種方法說明『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嗎?你這個愚痴人啊!我不曾這樣說,而你自己卻作這樣的曲解與誹謗,這會傷害你自己,增加你自己的罪過,會讓你長遠受苦的。」

  於是,佛陀轉問在場的其他比丘,其他比丘都同聲回答:

  「世尊!您確實用各種方法教導『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

  「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都記得我所說的『識為因緣所生,離開因緣條件,就無所謂的識』,所以,識隨著所引生的因緣,就有不同的名稱,如從眼睛看見東西所生起的識,就稱為『眼識』;從耳聽聲、鼻聞香、舌嘗味、身觸物、意識法的因緣而生起的識,就分別名為『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就像火,其名稱可以從所引生的燃料來稱呼一樣,如燒木柴的火,稱為木火;燒一捆捆柴的火,稱為薪火;燒乾草的火,稱為草火;燒乾糞的火,稱為糞火;燒穀殼的火,稱為穀殼火;燒垃圾的火,稱為垃圾火。

  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都記得我所說的。只有這個愚痴的嗏帝比丘,顛倒了文句與含義,既誹謗了我,也傷害了自己,更犯下了大罪過。你這個愚痴人!知錯了嗎?」

  受佛陀這般責備,嗏帝比丘內心憂戚,無言 低頭,若有所思。

  佛陀責備過嗏帝比丘後,繼續告訴比丘們說:

  「比丘們!你們看到眾生了嗎?」

  「看到了,世尊!」

  「比丘們!你們看到眾生需要依賴食物提供的營養,才能生存嗎?」

  「看到了,世尊!」

  「比丘們!你們看到當食物供給的條件消失了,眾生就會死亡嗎?」

  「看到了,世尊!」

  「比丘們!如果不確定以上說的這一些,那麼就會有懷疑,不是嗎?」

  「的確,世尊!」

  「比丘們!如果以正慧如實見以上所說的這一些,那麼就不會有所懷疑了,不是嗎?」

  「是的,世尊!」

  「比丘們!如果你們對這清凈、明亮的正確知見起了執著:珍愛它、寶貝它、擁有它,那算了解我教導過你們的筏喻法:筏是用來渡河,不是用來喜愛執著的嗎?」

  「不算了解,世尊!」

  「比丘們!如果有外道問你們:『道友!你們確知這樣清凈、明亮的正確知見,有什麼意義?有什麼用處?有什麼功德呢?』你們應當怎麼回答?」

  「世尊!我們會這樣回答:『道友!清凈、明亮的正確知見,是為了厭離欲貪,是為了離欲,是為了如實知的緣故』。」

  「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確實應該這樣回答。

  比丘們!眾生當生與來生,都需要四種食物來維持與延續生命。哪四種呢?即物質性的摶食,可以生起感受的觸食,求生意志的思食,以及攀緣執取的識食。

  比丘們!這四種食物的需求從何而來呢?其根源的『集』是什麼?從哪裡生起,從哪裡製造出 來的呢?

  那是『愛』!

  愛又是從何而來?其根源的『集』是什麼?從哪裡生起,從哪裡製造出來的呢?是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這就是從無明而有行,從行而起識,從識而起名色,從名色而起六入處,從六入處而起觸,從觸而起受,從受而起愛,從愛而起取,從取而起有,從有而起生,從生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因此,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比丘們!有了這樣的知見,還會耽湎於過去,想著:『我過去存在或不存在?我過去是什麼?後來又變成怎樣?過去如何?』嗎?」

  「不會的,世尊!」

  「有這樣的知見,還會飛馳於將來,想著:『我將來會存在或不會存在?我將來會是什麼?之後又會變成怎樣?我將來會如何?』嗎?」

  「不會的,世尊!」

  「有這樣的知見,還會困惑著眼前『我存在或不存在?我是什麼?如何存在?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嗎?」

  「不會的,世尊! 」

  「比丘們!有這樣的知見,還會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團、惡意讓如來流血』等五大重罪嗎?還會故意犯戒、舍戒、放棄在僧團中修學嗎?或者,轉向跟隨外道修學、求福、持咒,以求離苦息苦嗎?」

  「不會的,世尊!」

  「比丘們!有這樣的知見,還會有第八次的輪迴受生嗎?」

  「不會的,世尊!」

  「比丘們!有這樣的知見,還會因尊敬老師而說嗎?會因大沙門世尊這樣說就跟著說嗎?還會去追隨其他人為老師嗎?還會獻身於尊奉一般沙門、婆 門,重返他們的喧鬧討論,以及求吉祥的符號儀式嗎?」

  「不會的,世尊!」

  「比丘們!你們只會說自己所知、所見,以及自己所了解的,是嗎?」

  「是的,世尊!」

  「很好啊!比丘們!我以『當生可見證、可直接領受、勸引驗證、向上引導、智者內證』的正法來教導大家,我為大家說的,就是這樣的法。

  比丘們!有『健康』的『精卵結合』,以及有相應的『識』三個因緣俱足了,才會有胎兒。經九個月或十個月的懷孕,嬰兒才會出生。嬰兒出生後漸漸養育長大,生理上諸根也漸漸成熟。

  生理上諸根成熟以後,由於不具正念,對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所以,當眼看、耳聽、鼻聞、舌嘗、身觸、意識時,遇到喜歡的就樂著,不喜歡的就憎惡,因而罪惡的行為就在其中不斷地發生。這樣,從覺受的樂愛,就有了執取;有了執取,就有蓄勢待發的有;然後是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大苦聚集。比丘們!這一切,不都是以具足愛,由愛所系縛而形成的一連串相接續的嗎?」

  「是啊,世尊!」

  「比丘們!正等正覺的如來,心具正念,對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所以對每一個眼看、耳聽、鼻聞、舌嘗、身觸、意識,喜歡的不會樂著,不喜歡的也不會憎惡。這樣,對覺受不會有樂愛,樂愛止息了,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大苦,也就止息了。比丘們!這一切,不都是以愛的息滅,而達到解脫的嗎?」

  「是啊,世尊!」

  「比丘們!要記住這愛盡解脫的簡要教導,也要記得嗏帝比丘,這個被困在愛之大網束縛中的漁夫子之例子。」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部第三八愛盡大經》、《中阿含第二0一嗏帝經》。

  二、嗏帝比丘所說的識,就是主導覺知、感受、行為、業報,也就是一般人通稱的靈性、靈魂。如果說,生死輪迴中有一不變者在,不論稱它為「識」、「靈」、「魂」、「我」,那又有什麼不同呢?不就是印度《奧義書》以來所說的「真我」嗎?難怪嗏帝比丘要受到斥責。

  三、在佛陀到處教導「無我」的環境下,佛弟子中竟然還有嗏帝比丘這樣的誤解,真可謂「佛以一音說法,眾生各得其解」了。

  四、「比丘們!如果有外道問你們:『道友!你們有這樣清凈、明亮的正確知見,有什麼意義,有什麼用處,有什麼功德呢?』……你們確實應該這樣回答。」一段,取自《中阿含第二0一嗏帝經》,《中部第三八愛盡大經》中無。

  五、「還會去犯『殺父、殺母、……還會有第八次的輪迴受生嗎?」一段,取自《中阿含第二0一嗏帝經》,《中部第三八愛盡大經》中無。其中,「還會有第八次的輪迴受生嗎?」亦即表示最多只還會有七次的生死流轉,間接地指「初果」。

  六、「會為了尊敬老師而說嗎?……以及求吉祥的符號儀式嗎?」一段,取自《中部第三八愛盡大經》,在《中阿含第二0一嗏帝經》中,次第與意涵均略有差異。

  七、「識」,為形成胎兒的三個要件之一,《中部第三八愛盡大經》作「康達婆」;《中阿含第二0一嗏帝經》作「香陰」 。「康達婆」,又譯為「干闥婆」,為好色之樂神,喜歡看夫妻敦倫之樂(參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三七五三頁中),而有所借用。但不論是「康達婆」亦或「香陰」,這樣的用法恐怕是比較後來的。若以整體《阿含經》中的慣用詞來看,聯繫一期生命到另一期生命還是以「識」一詞用的最多。

  八、如同眼識、耳識等識的不同稱呼,後來將從前生來到此生之識,稱為「結生識」,從此生到來生,稱為「有取識」,這也是「識」在不同情況下,為展現其不同作用之偏重,而給予不同稱呼的又一例。

  九、我們再一次看到,「愛」在生死流轉中舉足輕重的教說。連同「我」的錯誤見解(即「無明」),成為佛法修學的重要軸心。


推薦閱讀:

佛陀箴言:佛說殺盜淫是眾生輪迴生死三大根本|智慧法語|佛陀箴言
輪迴離不開地球
鬼借錢(四)
帕奧禪林23位比丘禪定中所見自身的輪迴歷程
生生世世的輪迴,只想找回你我永生的紅顏

TAG:佛教 | 宗教 | 輪迴 | | 因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