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佛教、道教有什麼區別?

這一段看了Coursera一篇關於哲學的公開課,還沒看多少。感覺都是講「放空思想」、「修身養性」 的。佛教、道教的一些經典很多不也都是強調「不爭」、「空我」的境界嗎?

同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理論,都是能修身養性的學科,請教哲學界、佛界、道界、各宗教界,哲學和佛教、道教其他宗教有什麼區別?

不一一謝謝各位了,我是看了 @Andy Lee 他在本網站寫的一篇」人生最大的錯覺」看到:

心理學的研究已經向我們揭示出了人類建構自己所生活的「想像世界(Imagined world)」的機制。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顏色,沒有堅硬程度,沒有氣味和味道,沒有意義……

這段話說,我們看到的,感受到的任何東西都是想像中的,自己虛構出來的。

佛家也講究紅粉骷髏,一切都是虛妄。

想問下哲學跟宗教除了信仰不同,為什麼都強調一切虛妄?黑客帝國??


哲學是一種思想,佛教是一種實證


你可以吧哲學當成是沒有門戶之見的抽象化宗教,把宗教當成用抽象物具象化的哲學


金剛經有句話: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只是形式不一樣罷了,不論是哲學道家佛學甚至科學,都算一種法門,有的人相信科學不信佛,其實那也是信佛,芸芸眾生,各自帶著自身的智慧和業力,只是有的業力少有的業力多,業力多的人就會因被各種原因阻礙學習佛學,而業力少的就可能信佛學佛了。


摘自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

§唯識就是唯心嗎?

  不。唯識論雖以精神為主,但不否定物質,也不否定客觀的現象,如要否定,那就一空到底,連『識』也無從可唯了。

  其實,若講哲學上的唯心論,除了唯物論,幾乎多可納入唯心論的範圍。比如培根、洛克、休謨等,算是主觀的唯心論,黑格爾算是客觀的唯心論,康得算是意志的唯心論,詹姆士算是經驗的唯心論,柏格森算是直覺的唯心論,羅素算是存疑的唯心論(這一唯心論的分類法見於太虛大師法相唯識學概論)。

  總之,不論是那一種的唯心論,總要立出一個標本,作為他們立論的基礎,有了一個標本的偶像,就難免不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存疑的唯心論是比較開明的,但他們不能指出一個究竟的歸路,仍不免令人有旁徨之感。

  至於佛教的唯識論呢,雖講『三界唯識』,三界之內的萬事萬物,均由八識所變,一切的物象──器界,均是八識的相分──現行,但是並不否定自我而外的一切眾生,三界唯識,是說三界之內的一切現象,是由三界的眾生各自的八識共同所變,也就是三界眾生的共業所變,這裡所稱的八識,不僅是指的當下的心識,而是包括了無始以來的業力所薰的心識,由於業識的現行,便成了八識的相分,成了三界的現象,成了我們所處的世界。我們的世界,物質是由同界所有眾生的八識所變,眾生的相互為緣,也是由於同界眾生的八識互變。

  唯識論的宇宙觀,稱為『賴耶緣起』,賴耶識是第八識的梵文音譯,意思是藏識,能夠含藏一切業種,當業種現行而感得的果報,便是唯識變現,這是從本體上著眼的。若從現象上著眼,便可稱為業感緣起,因為,八識所變的果報──現象,實在是由於各自所造的業力而來。若從方法上著眼,不管是賴耶緣起也好,業感緣起也好,都不出乎『緣生』的原則,唯有眾緣和合,才有現象成立的可能。所以佛教的基本原則,是緣生論。佛教的最終目的是一個『空』字,因為不用標立任何形而上的偶像,所以不會落於以偏概全的泥沼,因為由緣生而歸結於性空──我固空了,法也空了,所以不會令人有旁徨莫措之感。一般的哲學家,我字都空不了,法(形上的標本偶像)字,當然更加無從空起了,如果他們一旦真把他們自我執取的標本空去了,他們便會失去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成為無依的遊魂!

  所以,佛教的唯識論,絕不是哲學的唯心論能夠相擬相比的。


看不下去最樓上的詭辯了。。。

佛教 道教的一些 對於各種各樣事物的看法等本來就是哲學。

我覺得可以理解成像國外那樣的不同流派。

這個還是不區別於 比如道教道家。道教對於宇宙道家對於萬事萬物,都是哲學。


哲學認為人是無知的且應該永遠不停探求下去,這種探求有意義,先賢不是全知全能的。

佛教認為人是無知的,但不應該探求,反正都是「空」。先賢全知全能,佛經可以告訴你一切,什麼你沒用佛經發明出飛機大炮?那是因為你太笨不是佛經有問題。

道教和佛教一樣,你拿出《道德經》問怎麼以柔克剛?道教人會告訴你你不懂什麼叫柔,但其實他也不懂,反正都是讀者的錯,書和先賢是不會錯的。


佛學,佛教,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佛教是宗教信仰,佛學歸屬於哲學範疇。

題主可以看看馮友蘭先生的《 中國哲學簡史 》,裡面對題主的問題有詳細解釋。


哲學是科學裡的教,佛教、道教是各自教里的哲學或者思辨。


是不是妄言了呢,樓上的。


推薦閱讀:

大衛·休謨的哲學思想
一家之言:解老第三章
十二章服 | 秩與序 · 時與空 · 美
哲學小課堂:是什麼使得你是你
解構與重塑自我的歷程

TAG:哲學 | 佛教 | 道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