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影響,童年的傷害會伴隨著長大而釋然嗎?


不會,多少會有影響,除非現在過得很好或者找到有安全感的感情依託,可能會好些,但一有事情發生,這種傷害的後遺症表現的非常明顯。


不會

或者說不叫釋然,只能是無奈吧

成長對我來說最大的好處是,我可以站在同一平面上和他們聊天,談自己的感受,大方說出自己的難堪

而不是小時候每一次試圖傾訴自我時聽到的那句

你還小懂個屁


看多深吧。如果只是很小的問題,相信會隨著時間釋然,但有些事,可能你這輩子都會活在他的陰影下。


釋不釋然這個真的不好說,不能一概而論,因為這個和性別、先天的本性及後天其他方面的影響都存在關係。就我自己的經歷來說,我並沒有釋然,但是會更加從容了。隨著年紀的增長,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我的心裡承受能力和抗壓能力在增強,所以雖然還是會痛苦,但是調整的會很快。


我曾經的一個同學多次跟我談到:我的脾氣和做事風格越來越像我爸了,感覺好像和誰都過不好。有很多人說自己為人處事受父母影響很大,現在想要擺脫原生家庭,可是父母卻不肯放手。

在2018年春節前,有人在網上發表了15000字文章來控訴父母對他的控制,最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他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優異且聽話,可是卻和父母決裂。

在他的印象里,他所有的衣服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來置辦的,小學到高中所有的朋友都要經過父母的審核,到北京上大學後,父母拜託朋友照顧他並繼續了解他所新認識的所有人,和父母決裂前,他的方方面面父母都要管。

這種過度干涉的情況在生活中很常見。有些女孩和男朋友煲電話粥,剛掛了電話,卻發現媽媽一直站在門口聽,女孩剛想控訴媽媽的行為,卻被媽媽搶先一步:這男孩多大呀,家裡幾口人啊,做什麼工作的啊,巴拉巴拉……只要有一點不符合媽媽的要求,就要求女兒斷絕聯繫,如果女兒不同意,媽媽可能還會採取各種各樣極端的辦法,比如要是不和男孩斷絕聯繫,就和女兒斷絕母女關係。

除此之外,還會安排工作,安排相親……等等等等

那麼問題來了,父母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有三

1、錯誤觀念: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就是自己的私人財產,所以父母說什麼就要聽什麼,覺得順了才是「孝」。父母都覺得孩子聽話了才是好的,覺得孩子就是應該聽話。

2、依戀類型不安全:控制孩子的父母,他們的依戀類型本來就是不安全的,極度需要他人的肯定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維持自己的自尊,有了孩子之後就需要從孩子身上體會到自己是被別人需要的。這種過度干預不僅不能讓孩子感覺到愛,反而讓孩子覺得是一種負擔和束縛。比如朱雨辰的媽媽70多歲還要包辦孩子的衣食住行,說自己能頂兩個菲佣,她的全部價值就是照顧孩子,就是要把兒子牢牢握在手裡。

3、強制嫁接願望:有些父母通過控制孩子的人生還完成孩子實現的願望。比如有的父母覺得自己沒上過大學,所以就要孩子一定要上大學,還得是清華北大。為了完成這個「宏圖大願」,父母就會把孩子的每一步都規劃好,甚至細緻到幾點學英語,幾點學數學,一分鐘都不能浪費。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的爸爸為生活所迫放棄了摔跤,他就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藝術的塑造都是美好的,女兒拿到了冠軍並且成為了女性的榜樣。可是現實生活中就沒有這麼樂觀了。

父母把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強行的擰在了一起。

在這種過度控制的家庭,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1、孩子特別容易沒有自我。特別聽話的孩子感覺過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會變得非常懼怕權威。還有的媽媽會和女兒一起相親,結果這麼大陣仗直接把對方嚇跑了,女孩憤怒也不敢說,只能埋在心裡。

2、孩子容易怨恨和恐懼父母,想要遠離父母。有的人在離開家之後還會報復性滿足小時候被父母壓制的願望,比如小時候不讓養狗,長大後就會養很多的狗,哪怕自己都照顧不了了也要接著這麼做。有些成長中被父母控制的人,長大後不僅會怨恨父母,甚至自己的性格也會變的比較偏執,和權威作對,要讓別人都服從自己,控制欲很強,很多高材生弒母的案情就是這樣發展而來的。而父母之所以會這麼控制,很有可能是小時候也遭遇同樣的境遇,以致於他們只學會這種極端的和子女的相處方式。

儘管父母是這樣,但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有兩面性,不能一概而論。況且,父母也已經把他們認為最好的愛給了我們。

我們能做的就是學會握住當下的幸福,不沉迷過去,不焦慮未來。

讓父母改變非常難,一些錯誤的觀念他們堅信了幾十年,如果等待他們改變因此而改變你的人生,那就變得太被動了。其實你可以掌握主動權,為自己爭取幸福生活的機會。


我覺得不會,什麼性格都不會,有的人表面上很堅強,心裡也會一直有個疙瘩。


不會

傷口癒合了,但是疤痕一直存在

父母至今都不覺得給我帶來了傷害,一味的同別人訴說他們如何辛苦,當中的鴻溝已無法跨越。所以面對他們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像是冷血動物沒得感情,成家以後更是不會同別人一樣時不時的想回娘家,如果不是有事基本上也不會主動聯繫

跟幸福家庭的孩子相比覺得自己很怪,無法理解別人與父母相處的模式,一直在自我安慰和自我否定中徘徊


有些人活著時會釋懷

有些人在死那一刻才化解

成長不是一時的

而是一輩子的事情

我們不必強求,無需刻意。

釋懷不重要,減少對彼此的傷害更重要。


推薦閱讀:

朱雨辰媽媽式疼愛:如何擺脫控制欲太強的中國父母?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你的婚姻(中篇)
你的原生家庭能有多不幸?
毛曉彤:再爛的原生家庭也困不住內心強大的人
如何改變原生家庭帶來的敏感的性格?

TAG:童年 | 原生家庭 | 童年陰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