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某些人說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該如何理解,有什麼不妥呢?

偶爾聽到別人在說這句話,總覺得有不妥的地方,卻不知道該怎麼去反駁。


這種老話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它的精華在於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悲慘狀況是有跡可循的,我們應當看到致使他悲慘狀況的眾多因素裡面的主觀因素,也就是這個人為什麼把自己的人生過成這個樣子,

糟粕大概就是適用規則的濫用,

如果我用來適用在「被強姦者都是自找的,穿這麼少上街是可恨的」這種情況下,

那就是歪曲這句話原本的價值,將其在反人道主義的道路上越扯越遠


話是死的人是活的,同一句話在不同的場合說起到的效果也不同。

至於這些老話,很多本身就互相衝突。


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你聽某人或是某些人在評論什麼時,如果你的關注點與那些人不一致時,你會有相反的感受。想辯駁但又無從辯駁,不過是因為你的關注點中有一些又與那些人的觀點有重合(認同)。至於「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看看王寶釧的一生,婚後—寒窯,活寡,苦難生活—挺可憐的;婚前—父母寵愛—挺幸福的;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與情男在一起)與父母三擊掌斷掉親情,活生生把自己變成悲情主角—可恨嗎?挺扯的


因為有人生而可憐。。。。。較真的人能告訴你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可恨之人沒有不可恨之物連天地宇宙宇宙都是可恨的


有的事情到最後有一個結果不是必然的,路是自己一步步走的,最終走到了可憐之人的境地


我以前不知道這句話,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在北京打工時聽一個東北姐們兒說的。她讓我不要過分去同情別人,太善良就是傻。所以我之前是信賴前半句的,同情心泛濫。現在我覺得這句話還是有點兒意思的,那些道德綁架、利用人的同情心裝可憐的真的很可恨。


他所做的事都是


善惡共存,不要去批判或者揣測人性,要去理解人性。

我認為這句話基本上是對的,除非只接觸到這個人的一面,一個行為,一個想法,這樣的話這個人只是個『路人』罷了。


推薦閱讀:

經濟學常識:什麼是好的理論
《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上)
胡言亂語(馬斯洛)
三分鐘心理學:互聯網是如何把人變成一隻豬的?
換一種角度看待市場《金融心理學--掌握市場波動的真諦》

TAG:人性 | 理解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