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唐朝不用節度使制度,而在三省六部中央架構下採用明朝九邊重鎮形式防範北方,會不會沒有安史之亂和割據?


作用不同。

明代建立九邊重鎮,是「因其地險以制胡凌,募其卒重而捍禦之」,也就是為了對抗北方胡人,進行戰略防禦。

唐代立藩鎮,設節度使,是「總將勇、括淄重,具劃描摹,以征不臣,布威德」,也就是以藩鎮為戰略發起點,對外擴張。

一守一攻,需要的體制結構、隸屬關係與指揮效率完全不同。

守方,只需要「聚卒重以備非常」,故可以層層監管與制衡,完全直管於中央;

攻方則需要「臨機專斷、總括軍民、不拘王命,驟臨賊而制之」,簡單說就是需要很大程度上的專斷權力,以及總覽軍民的壟斷資源。

看地圖就可知,從東北的平盧節度使,到西北的安西節度使,距離長安的距離都超過1500公里,甚至要2000公里。即便加急驛傳,將消息送到長安也要五晝夜以上。這樣的距離限制,若沒有藩鎮化的地方獨立指揮系統與資源基地,是絕對無法保證大規模擴張行動的。

事實上,自從北宋廢止藩鎮,一切戰略區劃統轄於中央,其後的漢人政權,就再也不能發起大規模軍事擴張行動。


我只能說……朋友~

不同時期,不同的形勢採取不同的制度策略,不存在某一種制度比另一種更優越,而在於適不適用的問題。我們為什麼批判封建制度,是因為它「壞」嗎?不是,而是它落後於時代的潮流,因為它束縛了生產從而讓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處於停滯狀態。所以它必須被消滅,才能解放並發展生產力。

同理回到原題,唐朝邊疆的形勢和明朝能是一樣的嗎?不一樣的!九邊重鎮並不是一種制度,而是迫於被動形勢的一種消極防禦態勢。迫於什麼形勢?干不掉蒙古人的形勢,甚至除了冊封個神馬「忠順」啊「歸義」的這種王爵虛銜以外,任何政治影響都施加不到的形勢。人家每年照例南下搶你沒商量……

你聽說過「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但有聽過「唐長城」嗎?唐朝的周邊形勢是怎樣的?它需要去守城牆嗎?不用的。

東、西突厥牛嗎?我支持鐵勒人造你家反

薛延陀很狂是吧?我扶持突厥殘部搶劫你

後突厥超猛的么?我聯合回紇、突騎施打爆你

大食國牛逼的哈?我放條突騎施咬死你

突騎施變強了呀?我聯合大食的呼羅珊軍閥以及中亞諸國聯合剿滅你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新建立的回紇汗國很可能也會是一個下場……你讓明朝統領一個瓦剌部落或者韃靼部落試試?

所以唐朝需要駐防長城九邊嗎?開玩笑的啊~唐朝是真有忠狗的(我明只養舔狗)!即使是安史之亂時期,吐火羅葉護國、回紇汗國都出兵助唐平叛為了啥啊。甚至安史之亂後,吐蕃趁虛而入佔領了河西走廊。安西都護和北庭都護都變成了大唐的「飛地」,靠回紇汗國罩著還堅挺了好幾十年。這就是唐朝的北方西北方的格局……九邊是神馬東西?能吃嗎

噴完九邊再說節度使,其實節度使就相當於唐朝的「人肉九邊」了。說白了就是變相的分封有實無名的「(異姓)諸侯王臨時編製」開了類似「以藩屏周」的拱衛模式,你說它不好嘛~你臟唐就純靠幾十萬中原府兵能把都護府一路蓋到西伯利亞阿富汗?你直轄你直轄得了那麼遠嗎你~直轄不了那羈糜吧,讓皇權到達偏遠的羈糜州縣最高效的辦法就讓封疆大吏代表皇權管理地方,也就是所謂的「節度」。它好在哪裡?節度使為皇帝開疆拓土的同時,也是為自己開發地方積累財富,並累升軍功方便日後「出將入相」。所以擴張的野心大大滴有(你們管那叫「銳意進取」也行)~比如高仙芝童鞋就是,很作逼地刷經驗包把西亞諸國都刷一遍,終於不負眾望把大食引來了。所以問題不是出在節度使制度本身,而是出在節度使的軍閥化(藩鎮化)上。在於「府兵制」的沒落「募兵制」的崛起。神馬意思呢?有奶便是娘啊!簡單點說:「節度使」能管錢、管糧。現在再來個「募兵制」…那麼:錢、糧、槍~武裝割據三要素就湊齊了。安史之亂前夜的節度使們,山頭就已經拉起來了(尾大不掉了)。

因此:成也節度使,敗也節度使。我們不能因為出了個安祿山史思明就說「節度使制度」是錯誤的!只能說老流氓李隆基玩脫了~太自以為能夠利用內外朝相互制衡的帝王心術把藩鎮們玩在手裡……結果自己把自己給玩傻X了~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經常看見這樣的假設,如果在歷史上採取某些措施,可能會導致歷史出現不同的走向,進而得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結論。最著名的歷史問題,恐怕就是丘處機路過牛家村這種無解之謎,本著這一原則,我們可以試著假設一下本題所可能出現的幾種形式:

1、首先,唐朝不採取節度使制,那麼必然需要其它的方式防備連患。先看明朝的九邊重鎮,到了後期就剩下個寧錦集團,而且明朝的六部和唐朝的六部除了數字一樣,好像沒有什麼相似的地方,怎麼在三省六部的框架下設置一個複雜的軍事防禦體系,並期待這一體系發揮作用,我還沒有想明白,估計等中樞作出反映,北方的突厥、契丹已經攻陷長安了,我個人不看好明朝的制度,因為明朝在制度僵化、效率低下方面創造了多個中原王朝的第一,估計沒熬到安史之亂就亡國了,至於軍閥割據的問題請諮詢李成梁、袁崇煥、吳三桂的意見;

2、我們再看其它中原王朝防備連患的方式,其中兩漢是最成功的,但是伴隨著嚴重的軍閥割據現象,當然漢時中央政府不掌握地方的財政軍事全權;北魏的軍鎮制初期是成功的,後來也因階級固化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動亂;隋唐繼承了北魏的軍鎮制度並加以優化,主要是疏通了人才的上升通道,李靖、李績、張仁願、婁師德、張說等一大批邊防將領都先後出任宰相,保證了制度活性;但是玄宗時李林甫、楊國忠先後把持朝政,大肆任用異族將領,徹底葬送了唐朝的前途;北宋面對的北方邊患是最嚴重的,雖然執行鴕鳥政策,但是費效比是最高的,如果不是後期發昏,估計也不會這麼早亡國;綜合看來,實行積極的進攻策略,在邊境地區設置前進基地,保持對北方邊患的軍事壓力,時機合適時進擊掃蕩,是最有利的形式,但是費用最高,社會負擔嚴重,無法長期執行,即使是宋、明生產力發達的社會也無法支撐。所以漢的策略是最可取的,實力弱時和親妥協,實力增長主動出擊;明朝的方式是最傻缺的,君王守國門,天子死社稷,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很好,很好,都沒等到蒙古、女真,李自成、張獻忠就把事辦了。

3、結論:制度是無法保證長治久安的,任何一種制度最後都會淪落成腐敗、低效的代名詞,好的制度應該保證持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並根據情況適當調整,邊防是軍事的重要部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制度配套就行;歷史不是單一事件的集合,而是複雜的多發事件的必然,九邊重鎮和安史之亂沒有必然聯繫,封建專制下任何一個掌握軍權的將領必然會尋求軍事政變,權力越高可能越大,即使不謀求改朝換代,割據一方是最低要求。這也是代理制度的缺陷,目前看不出有什麼有效的解決方法。


有個皇帝說災民既然飢餓,為何不吃肉。朝廷有這麼大的權力,恐怕唐中央自己都不會相信。誰也不是弱者和受人擺布的傻子。搶不來權力而已。


頭疼亂按腳疼醫。

不會出現割據和安史之亂,很可能會直接亡於農民起義或者權臣內外勾結篡位。

唐玄宗設置節度使的初衷,是為斂財擴軍,抵禦吐蕃軍隊,鞏固中央政權,並且壓制地方對於加稅的抵抗。

因為唐代的國家財政制度,承繼於北魏脫胎於魏晉。

土地等重要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私有制並存,生產關係和稅負徭役制度比宋代更複雜。

地方州縣沒有足夠的官吏來完全地清算,稅收制度因為過於先進,反成了障礙。

唐玄宗就逐漸設計了 殺伐升貶稅收督查軍事行政運輸於一體的節度使,全國撒種。

節度使們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尾大不掉。

唐朝廷,越加稅越征討越亂,越亂越加稅越征討,但是經濟基礎和政治結構無法實質性改革。

問題不在中央政權和地方勢力誰多得了錢,而在於對民財搜颳得過多了。

唐帝王以山為陵,開邊萬里,奢侈冠絕歷代。

晚唐 陸龜蒙《新沙》: 渤解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後海鷗知。 蓬萊有路教人到,亦應年年稅紫芝。

————————————————————————

明代設立九邊重鎮是防範韃靼和蒙古,並且修築長城,採取守勢。

明代重新承認了土地私有,採用了以白銀為主的商品貨幣體系,商業和社會財富得到了有效的生產和貯藏。

明太祖,簡化了賦稅徭役體系,使得這個粗糙的框架有很大的適應性,學者們認為延續了明清五百多年。

明亡於金,明朝廷沒錢,大明百姓和商戶有錢。

攘外必先安內,民進官退地在社會經濟上達成了妥協,在政治軍事和文化認同上,明朝廷更佔有先天的法理的優勢。

設立九邊重鎮屯墾戍邊,這是因為當時的民族矛盾,是你死我活的文明之爭,是不可調節的敵我矛盾,不同於國家內部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

————————————————————————

如果唐玄宗不設節度使,地方相互掣肘,就收不上錢,更別提擴軍了,很可能被吐蕃直接入寇關中。

何況唐太宗唐高宗後周武后,都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軍事成就,唐佔優勢,不必死守九邊。

——————————————————————

明制遙承於宋,宋變革於唐。

唐比之於明,實則為唐比之於宋,這就是有的書中提到的,國史界九十年代蔚為大觀的「唐宋變革論」。

由唐到宋,是由意外的公有制轉回為私有制,商業和城市文明快速孕育,古中國自發的向近世演替。

但是,汴京夢華武林行在被蒙古人毀於一旦,所以中國無法,在17-19世紀,靠自己實現近代化,只有依靠於日本。日本應當快速改革西洋化,然後重新教育中國和朝鮮。

這就是內藤湖南所謂的「唐宋變革論」,是假借歷史塑造的魔鏡,旨在為日本法西斯和軍國主義張目。


推薦閱讀:

從09年的小悅悅事件到現在,這個社會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弊病,為什麼會這樣?是制度的問題嗎?
科創板交易制度需再三斟酌
3.17、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獨生子女「帶薪陪床」制度出台:我國老齡化又一難題得到破解
論文大燜鍋:ARE 制度、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

TAG:明朝 | 唐朝李唐 | 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