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疑問:信奉「大乘」的人認真學習四聖諦嗎?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摩竭國人間遊行。王舍城波羅利弗是中間竹林聚落。大王於中作福德舍。爾時。世尊與諸大眾於中止宿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行。共至申恕林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到申恕林。坐樹下

  爾時。世尊手把樹葉。告諸比丘。此手中葉為多耶。大林樹葉為多

  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樹葉甚少。彼大林中樹葉無量。百千億萬倍。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

  如是。諸比丘。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為人定說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何。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涅槃。如大林樹葉。如我成等正覺。自知正法。所不說者。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故。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說過在過去、未來、現在的正覺者都是如實證悟四聖諦的。

相應部56相應5經/沙門婆羅門經第一(諦相應/大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比丘們!凡過去世任何已如實現正覺沙門婆羅門,他們全都如實現正覺四聖諦

  比丘們!未來世任何將如實現正覺的沙門或婆羅門,他們全都將如實現正覺四聖諦

  比丘們!凡現在任何如實現正覺的沙門或婆羅門,他們全都如實現正覺四聖諦

凡任何說學佛的,卻忽略了四聖諦者,都不是在學佛。


朋友,你所問的「認真學習」是指什麼?是指把「四聖諦」的內容倒背如流嗎?如果這樣的話,那我肯定不算認真學習了四聖諦。

其實我不是專門去學小乘,而懂得小乘的,而是學大乘「唯識」學的時候,順帶懂得了小乘在講些什麼,我也是在那時堅定了「大乘」的選擇,並且懂得了「小乘」是從「大乘」而來的。而且我學佛向來不在「文字」、「名相」上浪費時間,我最想知道的是——佛法要怎麼用?要怎麼用佛法去克服煩惱?要如何通過學佛來讓自己人生過得快樂且有意義?

我在學了「唯識」的一堆名相後發現,很多「煩惱」的名相小乘也講,而且不用教,大多數人自己都懂。比如「嗔」心所,很多人都知道亂髮脾氣不好,但是知道並不代表能控制。於是我發現,對於學佛的人來說,不管是學大乘還是小乘,要想解決煩惱,其實都要能完成三個步驟:一、知道什麼是煩惱;二、能察覺煩惱的生起;三、有辦法克服煩惱。第一步是多少可以通過思維來知道,但真正困難是後兩步,其實很多人會煩惱,就在於煩惱生起時,很多人是察覺不到的,就更不用說去克服煩惱了。而之所以察覺不到煩惱的生起,在於眾生由這些煩惱心所的業用,已經熏習成一種習氣,儲存在第八識之中,只要境界風一吹,在第六識於意識層面還沒察覺時,這些煩惱心所就開始作用了,所以很多人會覺得自己的煩惱心所很難控制與克服。

其實以上這個過程,用現代人比較好理解說法,就是一些人某種行為做多了,就會養成壞習慣(不過眾生的一些習慣可以說是從無始劫以來就養成了),一旦養成了習慣,就會在一些情境下,不必思維就會做出某些不好事情,即使自己不想做,也會覺得自己不受控制。實際上克服煩惱的思路也很簡單,就是反向的熏習「善」心所,養成好的習慣,於是當相同的情境出現時,就能通過「善」心所作為參照,知道「煩惱」心所的生起,之後更衣「善」心所的業用來對治「煩惱」業用。如果去看「三十七道品」,就會發現世尊所教的這些,就是要讓佛弟子從思維、行為上培養起良好的習慣,從而能克服植根在凡夫天生本能中的壞習慣,這點對於大、小乘都是適用的。雖然思路是簡單,但是真正修起來卻不容易,所以佛法更多的是一種實踐,而不是在名相上耍嘴皮子。

實際在習慣的培養方式上,大乘與小乘的方式是相同,因為眾生的八識系統是相同的,所有的修行也都是從第六識的「作意」開始,先思念正法,然後再進一步落實到日常的生活中,當這樣修行久了,就會形成一種好的習慣。而小乘之所以不用知道第七、第八識也能證得「解脫」之感,在於這條修行之路是世尊自己體驗過,並且他將整個修行的路線也設定好了,主要就是觀諸法的緣生緣滅,藉由此體驗到一種相對世俗執著的「解脫」。不過這也是「小乘」的不足所在,修「小乘」的往往人只能「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常常認為達到「解脫」煩惱的方法只有「小乘」一條,並且會察覺不到一件事情:就是小乘要想體驗到最後的「解脫」,是離不開「煩惱」的,如果沒有拋開「煩惱」的那一下,小乘就無法體會到「解脫」,所以小乘會執著於「法」的實有,「煩惱」是要有的,「解脫」是要有的,「涅槃」是要有的,所以小乘能體驗到的只是「人空」,而無法同時體驗到「人空」與「法空」。

而大乘與小乘的不同,就在於大乘將小乘的「解脫」也拋開,所以《楞伽經》中才會說「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不過大乘之所以會如此,也是由對「佛性無相」體悟而來,不過「無相」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斷滅論」,但同樣也不是外道的「常論」,其「非常」也「非無常」,正因為是「無相」,所以「佛性」是不能用語言去描述,用邏輯去思維的,因為這些都是「相」,只能用眾生本有的覺性去體悟。而大乘法講到最究竟的時候,是不談「諸法因緣」生,而是講「諸法本不生」,然後再談「本不生」又如何能「幻生萬法」。而且也由於這種「無相」觀,大乘不執著於任何一法,於是大乘最終體驗到的是「人空」與「法空」。所以「小乘」法是永遠無法套用到「大乘」法中,而「大乘法」也不是從「小乘法」發展而來,其反而是小乘的基礎。

現在很多人對於大乘法的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言說上,更不用說體會出大乘法的「性」、「相」到底在說些什麼了,更有甚者,認為大乘法的「性」、「相」是矛盾的。由於大乘法說到最究竟「無法言說」,但是為了讓根器不足眾生能體會到,佛菩薩不得不退一步,將大乘法分為「性」、「相」兩部分,實際眾生真正能學的只有「相」的部分,「性」的部分其實也不用學,關鍵是去能體會到「無相」。其實不管是大乘的「性宗」還是「相宗」,所能教的還是「相」上之法,都是希望眾生能藉由「相」達於最後的「性」。兩宗的不同,在於「性宗」是一上來就直接說「無相」的結果,「相宗」則具體講明要如何一步步去修行,最終體驗到「無相」的結果,實際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並無矛盾之處,只是針對的根器不同。

就大乘的「性」、「相」二宗以及小乘三者所討論的範疇來說,「小乘」法可以說都是在「相」的範疇內,所以大乘的「性宗」,特別是直接講究竟理的宗派,像大乘「禪宗」這種,在大多數的地方是和「小乘」不搭界的,倒是作為大乘相宗的「唯識」宗,在講具體修行過程這塊,是有很多地方與「小乘」是相通的,其實有不少具體的修行之法是通於「大乘」與「小乘」的,是大、小乘都要學的,比如「數息觀」,所以「唯識」學可以說是聯通「大乘」與「小乘」的橋樑,不過由於二者所講的深度與最終的目標不同,所以兩者最終還是本質的區別。

還是用個比喻來說明我在大、小乘上的觀點吧。人生像一場夢,在小乘法中,釋迦摩尼佛告訴眾生,人生是一場噩夢,別把它當真,別去管它,就能擺脫這場噩夢,就能得到「解脫」;但這顯然還不是克服噩夢最好的辦法,聰明的人會發現,將噩夢轉變成好夢,才是最徹底的辦法,而大乘就是因為講明了做夢的原理,於是能教眾生如何將噩夢轉為好夢,從而能得「自在」。

啰嗦了很多,還是就朋友的問題,給出一個直接的答覆,實際真正了解「大乘」法的人,肯定了解「小乘」,但修大乘的人,並不見得一定要去學《阿含經》才能懂小乘,也不是有誰能把《阿含經》倒背如流就算是通達小乘,也更不是說有人能把整部《大藏經》倒背如流,就能算是通達了全體的佛法,比如我這人,連《心經》都背不下來,但這並不影響我學佛法。也正如我之前說的,佛法更多是一種實踐之法,是否「認真學習」,光去討論「文字言說」肯定是不夠的,甚至還容易學偏!

不過我以上所說,估計多數人是不贊同、不理解的。這裡不妨就對於大乘的了解程度做一個測試,比如對於大乘法的出處,歷史考據肯定是不利於大乘,但實際上,釋迦摩尼佛肯定懂得大乘法,要不然他也說不出小乘的修行方法,而且他也不是沒說大乘,他是用他的實際行動,將大乘法表達了出來。至於釋迦摩尼佛為什麼不直接說大乘法,那就請有興趣的朋友自己去想,如果想得通其中的道理,那大乘的修行之門算是進入得有一定程度了,如果想不通其中的道理,那說明大乘肯定學得還不到家!


大乘有個說法:「若於圓教四門生著,猶為藏教初門所破」,這是很嚴重的一句警示,《十輪經》里更指出不能正確理解聲聞乘的人,根本不能自稱大乘。

大乘是在聲聞四諦的基礎上,進行深度和廣度的拓展(以四諦而進行更細緻的展開,因為眾生無量),而不是背離,圍繞的主題還是苦集滅道。尤其是集諦,由空性而展開般若。大乘的理解基點就是空性,正確理解了空性,才能正確理解後面唯識和如來藏。而空性,是即緣起諸法而空,是在緣起諸法的現實性基礎上,對諸法緣起的本質、現實性本身進行揭示,所以根本不壞四諦。如果把空性理解為本體論,或者認為空性是對緣起的破壞,那就無法正確理解大乘,後果有二:作為聲聞乘人,對此無法理解,當然就會排斥;有邪執的人,則以誤解自持,要麼陷入虛無主義狂念,要麼重新擁抱本體論、一因論。前者可以理解,至少可以在有所解釋的基礎上,做到求同存異,後者則是真正的爭論根源,也是大乘自己的警示對象。

另外,現在的知乎,明顯的沒有了討論氣氛,總是想攻擊對方的人越來越多,還經常是建立在根本不了解對方觀點的正確含義的情況下,也讓人越來越不想交流了。


《佛遺教經》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時阿免樓駝,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四聖諦本身就不是大多數人能懂的。

佛教的一支保持四聖諦的原始內容,只接納少數能懂的人;

另一支為了不懂的人,進行了分解再演說,將四聖諦融入各種方便語、方便修和方便行中。這就是大乘。

所以即便是不知道四聖諦的概念,只要是學佛,學的都不外乎四聖諦。


推薦閱讀:

未來如來-如何應對?
如何通過修善獲得解脫(作者:東方陽熹)—道德真源
苦集滅道(十七)
我總是有許多雜念,我該怎麼辦?
過了一個原汁原味的中秋節

TAG:佛教 | 佛學 | | 阿含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