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歲的幼兒,當他調皮任性的時候我應該怎樣和孩子相處溝通才能使孩子聽話,改變我對孩子大吼大叫的方式?

孩子現在一歲了,特別調皮任性,每次我會忍不住沖孩子發火,對著孩子大罵一通,可是事後我特別後悔,怕每次對孩子發火會對孩子造成心理陰影,但是每次都忍不住。孩子這麼小,他什麼也不懂,也不會說話,看到媽媽對他大吼大叫,他一臉懵逼。所以,我希望能改變我和孩子這樣不健康的相處模式,從而能夠剋制我的情緒,做一個稱職的媽媽。求相關書籍推薦,感謝!


1歲左右,可能還不會走,行動全在成人監控下,能怎麼任性調皮,能說具體一些么?

我現在能想到的就是爬爬抓抓咬咬。


我推薦,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首先糾正你一個誤區,因為孩子的視角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有他們的邏輯。而且1歲的孩子還沒有什麼語言能力,沒法表達自己的情緒,也無法說明自己的行為。所以很多所謂的調皮都是從大人的視角來看待的結果。

有一次我女兒兩歲左右的時候,在她媽媽的懷裡用手機和我視頻,突然把手裡拿著正在喝水的杯子打翻,把水倒在她媽媽的手機上,所幸是吸管杯,水灑出來不多,手機也沒什麼事,視頻還好好的開著。在你看來,這是不是孩子在調皮搗蛋?所以她媽媽氣的要罵她,但你猜後來問了她,她怎麼說?她說「爸爸喝水」。你看,因為她太小了沒法理解手機的原理,卻很清楚分享的概念。所以這當然是一件值得誇獎的事,如果這時候媽媽罵了她,你猜她會不會不知所措?會不會從此以後不再分享?很可能吧?所以孩子才1歲,作為父母不用太著急他調皮搗蛋和聽話的事。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安撫。

如果你希望他們停止行為,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辦法,對於2歲以下的孩子,這招通常很有效。還可以給他們準備安撫奶嘴,或者安撫毯,他們喜歡的毛絨玩具之類,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可以給他們,通常他們會很快安靜下來。

作為一歲孩子的父母,你需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永遠不是玩具,而是你們,你可以盡情的擁抱,親吻,輕輕搖晃,唱歌,模仿他們的聲音,和他們眼神交流,對著他們說個不停。研究表明,嬰兒經常被擁抱和安撫,哭的會更少,也更信任他人,更加獨立。

最後分享一個小技巧,你可以教給孩子一個詞:「幫幫我」,每次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走到他身邊說「你遇到麻煩了,需要幫忙嗎?」然後每次聽到他哭的時候,都向他重複「幫幫我」,堅持一段時間,他就很可能會說出:「幫幫我」,這樣他就學會了向父母求助,能夠避免很多無謂的吵鬧。

文字雖然是我自己碼出來的,但主題思想並不是我自己,因為本人也不是教育專家。推薦一本書《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作者金伯利布雷恩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情感引導教育」,你能在書里找到關於0~7歲孩子情感教育和培養的所有答案。


推薦正面管教這本書,孩子六歲之前我幾乎和他沒有任何矛盾,他想要調皮的時候,我會告訴他我的感受,也會告訴他媽媽不喜歡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媽媽永遠愛他。挺有用。


抱抱。孩子出生這一年,你一定經歷了許多,角色的轉變,常常睡眠不足,要承擔很多的責任,又沒有多少人可以幫你分憂解難。所以,你才積壓了不少負面的情緒。所以,我希望你不要太過自責。因為,很多時候越自責,越做不到,更加自責,然後覺得自己越來越糟糕。其實,大多數媽媽都會有對孩子大吼大叫的時候。你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並尋求解決辦法了。所以,你要相信,你一定能改善這樣的困境。

怎麼改變你對孩子大吼大叫的方式?我的建議是改善你的情緒。當你的情緒得到了疏解,你自然而然不會對孩子大吼大叫。改善情緒最快的方式就是保證充足的睡眠。對於一個媽媽來說,睡眠充足了,狀態自然會好許多。好好照顧自己的需求,需要人幫忙的時候不要逞強(雖然我知道有時候家人並不理解,也不一定能提供支持),給自己安排獨處放鬆的時間。當你實在忍不住要對孩子大吼大叫了,最好的方式是離開那個情境,比如保證孩子安全後,進入到自己的房間待五分鐘,深呼吸。每天都可以進行五到十分鐘的深呼吸練習,這樣你對自己情緒的掌控會越來越好。

至於書,我推薦合理情緒療法創始人埃利斯的兩本書,希望對你有幫助。


其實現在社會因為工作原因,和孩子相處的原因很短,平時不止工作上的壓力,還有來自家庭的壓力,生活的壓力等,尤其是等到所有壓力都積蓄在一起的時候,又無處釋放,這個時候看到孩子調皮,很想發火是非常正常的。


很多父母對孩子所謂的愛,其實是很自私的,愛意味著更多的允許和耐心。孩子符合父母的心儀才愛,這不是真正的愛!愛是孩子符合他自己的心意,我們也由衷感到開心。

孩子各種不符合我們期望的行為,並非出於故意馬爾切孩子對我們的愛是自然而博大的,基於愛,我們應該有更多的體諒和理解,應該開動腦經尋找一個合適的避免衝突的方式,而不是不公平的指責和發飆。

其次與父母對具體事物的認識有關,生氣是因為你覺得這是個「事兒」覺得煩是因為你認為孩子這樣不應該。比如孩子喜歡按電腦的光區,比如孩子自己吃飯把米粒弄得到處都是,比如孩子又把剛洗好晾乾的衣服弄髒了,你覺得這是個「事兒」其實他未必是個「事兒」或者不是一個多大的「事兒」如果你容得下,能看得透,還有什麼脾氣可發?

再比如,那位悉心配合孩子幻想的媽媽,他不認為孩子這樣熱衷於幻想有什麼不應該,而是懂得尊重孩子內在的節奏和與生俱來的特點,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必須做什麼,「煩」從何而來?理解了,就原諒了父母們的負面情緒背後常常隱藏的是負面和狹隘的認識

還有一個因素很重要,就是權力。同樣的錯誤,為什麼對客人的孩子我們能夠好說好道,對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容忍?為什麼我們會說:這是我自己的孩子,哼,我非得好好教育他一頓不可?

我們把孩子看做一個獨立的人,還是無形中總是把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品?如果,真的需要解決一個問題,真的需要表達一種不滿,我們是否可以像一個人和另外一個人相處一樣來對待我們的孩子,而不是上下級一樣的訓斥和發泄怒火和懲罰

需要怎麼樣才能控制不對孩子發火呢?

孩子真的錯到父母發火的地步了:在生活中,好多的事情我們先忽略掉,就會無意識地做出相應的反應。看到孩子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要求,向孩子發脾氣,往往是因為我們相信: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控制孩子,不讓他們放錯,做違反規則的事情,因此一碰到孩子不按我們的意願行事,我們就會一觸即發,完全忘記控制自己的情緒,忘記在向孩子發怒前停下來,花點時間思考一下說:孩子是否真的錯到壓力或者挫折導致火氣太大?如果是這樣,對孩子很不公平,孩子也是很無辜

父母發火的真正原因是起源於自己:其實許多時候,孩子的行為其實不是引起我們憤怒的真正原因。朝孩子發火甚至打孩子,有的是源於自己在外的負情緒,有的則是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沒有小,覺得是一個失敗的父母,父母感到恐懼,沮喪、內疚。父母的內心也不能無法承受這種感情。我們常說: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所以父母以打罵孩子的方法來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

一定讓孩子知道父母發火的原因:實在憋不住了就要發火,畢竟誰也不是神仙,責罵決不能僅僅停留在爸爸媽媽們的簡單粗暴的情緒發泄,而要變成一面鏡子,讓寶寶從中了解到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所以家長們在語言激烈、情緒激動地責備完寶寶之後,一定要告訴他們其中的原因,並講清道理


至於書本推薦的話,我建議可以讀讀《斯波克育兒經》,適合孩子降生的一兩年里,媽媽常年處於一種焦慮、擔憂的狀態,情緒波動大,很容易被激怒,這本書可以幫你度過養育孩子的探索期

其次的話,也可以看看《愛與自由》這本書,一本真正意義上「愛」孩子的書,而不是「教」孩子的書,他會告訴你如何充分尊重孩子內在成長規律的基礎上,保持並引導孩子發展獨特的心理、智力和創造力!


溫柔的堅持,不打不罵但堅持你自己的原則。這句話說來簡單要做到真的很難。


「大吼大叫」聽起來就比較像是一歲孩子的方式啊……父母只有真正的成長,才能以成熟穩定的態度來應對孩子的「調皮任性」…雖然,很不容易,祝你和孩子一同長大吧!


你沖他發火不會起任何積極效果,反而把你的焦慮帶給他,一歲模仿力正好的時候,所以盡量不要發脾氣,即便是你發了他也體會不到你的意思,有可能還會模仿你,我的建議是控制自己,寬容待他,他任性的時候你可以陪他一起,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小孩的注意力很容易轉移,而且他喜歡和媽媽一起做事情,你陪著他一起完成的時候你會發覺他真的好可愛,我女兒現在一歲多,我很少對她發脾氣,因為用我婆婆的話說自己弄哭了還得自己哄,帶我女兒出去了,別人都誇我女兒的性格很好,建議你試試,控制自己,多陪伴。


一歲的孩子,正是要建立安全感的時候,這時候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表意識,僅有潛意識,他的潛意識對於接觸到的一切都會接受,在以後的幾十年會無形之中影響到他的方方面面。

首先你要剖析自己,是什麼導致了你的這種性格,這要從你的原生家庭分析,分析你的這種性格的根本來源,這是從源頭分析問題。接下來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先是覺察自己對孩子吼叫是真的為了孩子好還是僅僅是因為想控制孩子?之後可以做一個體驗,你扮演孩子,讓你的愛人扮演對孩子吼叫的你,你自己親身體驗一下就明白孩子的感受了。有了感受也更有助於你的情緒管理


一歲,能調皮到什麼程度啊!切記有耐心,不管什麼事都要好好和孩子說,不要大聲訓斥,這樣會成習慣的,以後孩子也會養成這樣的習慣。


推薦閱讀:

二胎媽媽的煩惱,大寶小寶起矛盾,怎麼不傷害他們,又不偏心,又教育得當?
讀書推薦——《家庭教育孩子的50個細節》
家長為了孩子從小到大上學工作托關係找人的事應該讓孩子知道么?
如果作為父母,你覺得有哪些一定要教給孩子的?
寬嚴皆誤,家庭教育要避免的誤區!

TAG:孩子 | 家庭教育 | 幼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