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講究無欲無求,為什麼多數佛寺設計都十分奢靡?

而且佛教中有為佛塑金身,來世有好報的說法。為什麼呢


其實佛法傳入中土,主要是帝王從西域請來的。古代中國有龐大譯經場,規模宏大,專門用來翻譯佛經。開始時,中國沒有佛教寺廟,是帝王選出皇宮的一部分改做寺廟。後來建設寺廟,都要經皇帝批准,按照皇宮標準建設。現代建廟也要經過國家批准,依照自古以來的寺廟標準設計建造。

知道為什麼要燒香拜佛嗎?我們買香時,包裝上都寫著:戒定真香。這是表戒定慧。我們看到莊嚴相好的佛像,都是垂著眼瞼,但沒閉上,這是一種定的狀態。這也是表戒定慧。

大家燒香拜佛,就是禮敬諸佛,向佛學習,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以此解脫一切煩惱痛苦。

有人把佛像塑得莊嚴美滿,供大家禮拜,趨佛正道,心向解脫,這是大功德,一定會有善報的。


因為布施與供養啊。妝佛金身即是妝己金身。這是在培養自己的善根,因善根故,所以後世有好的果報。但人起的善念不同,所以後世還回來的果報就不同。你也可以不用妝佛金身啊,妝眾生金身,那來世的福報了不起啊。


一般的凡人都是有欲有求的,正因為有欲有求,佛陀說法才能起到度化作用。在《大智度論》有這麼一個問答:有人問「為什發善心不往生色界和無色界,要往生欲界?」大師龍樹是這麼回答的「無色界的眾生沒有身體,佛陀無法為他們說法,色界常住禪定悅樂而不厭離,他們智慧愚鈍。而生於欲界的眾生,佛陀才能讓他們證道。」這意思是說有欲有求並非一無是處,相反的不是因為智慧觀察抉擇的無欲無求反而是愚鈍的眾生。

說到給佛像塗金身,是為了讓眾生生起讚歎佛陀的意業,身 語 意三業中意業的力量最大,按《大智度論》的話法,佛陀的三十二種好相,正是善意業的果報。

至於說到佛寺設計的問題,並不是都如此,我曾經在山區見過非常簡陋的寺院,但並不違害大和尚的修為。發達城市出現奢靡的寺院,有些是屬於施主的行為,有人捐了錢翻寺廟,作為寺院的出家人,你不把人家捐翻寺廟的錢都拿去用來翻新,是不合適。當年佛陀在王舍城的駐紮地,地板全是金的,這些是佛的俗家弟子鋪的,可金子對於一個每天托缽乞食的大比丘來說,還不如一頓飽食有意義,鋪金磚無非是那些未證道的居士想藉此獲得大福報罷了。


奢靡總讓人聯想到酒,肉,聲,色...

寺廟沒有的

另外無欲無求不太像,修戒定慧,熄貪嗔痴,這個更像; 針對的是煩惱,不是慾望。


你應該問了倆問題我試著回答一下,1寺院設計所謂奢靡其實是表法的,表威嚴 莊重給眾生嚮往與喜悅。2給佛塑金身的好報,這應該是因果法則,種如是因的如是果。就像你朝鏡子笑 鏡子里的人也朝你笑一樣。


只是一份對十方諸佛菩薩的恭敬心 貴在恭敬心 什麼物質不是重點 也算是一個方便法吧 佛不執著不代表人不執著 你不執著不代表他不執著 世間法就是這樣 什麼看起來好高貴好清新好莊嚴就怎麼弄 只是一個方便法 弄給世間人看


推薦閱讀:

武當山供奉的主神為何是真武大帝?
凈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一個叫花子開悟的故事(哲理篇)
南傳弟子總說「大乘非佛說」,為什麼南傳弟子不去找大乘到底是誰說的?並且證明是誰說的不是更有說服力嗎?
宏圓法師:實相般若是眾生本來的面目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