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到底是什麼呢?最終弄明白生命的本質意義後,是為了探尋答案還是真理呢?


一切事物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這個過程什麼都在變,但還是有一個線能將之串連起來。

這根線,就叫覺性。

這個覺,以人而言是以視覺,聽覺,觸覺等形態而存在,去感知當下的萬物;但如果能脫離六根的束縛,那覺性可以抵達存在之前、之中和之後。

也可以說,就是弄清楚一切的真理。

因此修行大概有兩件事要做:

一是如何讓覺性脫離六根的束縛。

二是如何驅動覺性去觀察時空內外。

第一件事,其實就是佛教所說的修福;第二件事,就叫修慧。

所謂福,真正的涵義是無束縛;所謂慧,就是無障礙。

只不過對於普通人來說,不太能理解這兩個概念的出世間層面,就將世間生活中的順利美滿稱為福。當然,也不能說錯。只是福的一種,而非全部。

那如何脫離六根的束縛呢?

這不是很容易的事,因為人認為自己的根和覺是一體的,比如用眼睛去看,就是視覺一體。但實際上視和覺是兩個概念;另外,人無法擺脫對身體的執著,覺性就像被關在籠子里一樣,出不來。

通過修禪定,就能實現。只是沒有好的老師,或對真諦有深入的體悟,最好不要自修。否則沒有分離出覺性,倒分離出了人格就麻煩了。修成神經病的也不少。

那如何驅動覺性去觀察呢?

通過修止觀。止觀考驗的是對覺性的控制能力,需要達成一些條件,以及遵循一些次第。因此修行在某種程度上要非常專業的學習,以及對真理的無上渴求。這種渴求使得自己的心如金剛鑽一樣,直到探索到底才會停歇。


時魔波旬作是念。

今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遮羅比丘尼 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洗足畢 舉衣缽。持尼師壇 著肩上。入安陀林 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 為作留難。

化作年少 容貌端正。至遮羅比丘尼前。而說偈言

覺受生為樂 生服受五欲

為誰教受汝 令厭離於生

時遮羅比丘尼作是念。

此是何人。欲作恐怖。為人 為非人。為奸狡人。而來至此 欲作嬈亂。

即說偈言

生者必有死 生則受諸苦

鞭打諸惱苦 一切緣生有

當斷一切苦 超越一切生

慧眼觀聖諦 牟尼所說法

苦苦及苦集 滅盡離諸苦

修習八正道 安隱趣涅槃

大師平等法 我欣樂彼法

我知彼法故 不復樂受生

一切離愛喜 舍一切闇冥

寂滅以作證 安住諸漏盡

覺知汝惡魔 自當消滅去

時魔波旬作是念。遮羅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戚 即沒不現。


佛法修行的目的是「離相破執」,這是佛陀在諸大乘經典中的親口宣說。《楞嚴經》上也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能夠讓你離相破執、清明自在的,就是佛法。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大方廣佛華嚴經》

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凈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大方廣佛華嚴經》

舍利弗,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妙法蓮華經》

離相破執,並不代表迴避、逃離世間的一切,《六祖壇經》中有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離相」不代表做「縮頭烏龜」,而是不再陷入外在名相的小情、小愛、小得失、小分別里,「打碎」才能有「超越」,勇敢的面對自己的貪痴嗔、煩惱執著,喚醒你當下覺性的力量,把佛法運用在當下生活之中,讓它直接促進自己和他人實現生命的超越,收穫圓滿和幸福。


這些問題本不用問,問的都是無關痛癢的,《心經》上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什麼是觀?觀就是看,是向內心看,不向外看。

它是直接關係自身利益,不是別人的利益,是與你有關的,是你想要找答案,不是瞪著眼睛看別人,我們疑問的出發點,那個角度是乎與己無關的,這就是說,我只是好奇了解一下,答也行,不答也可以,反正沒事幹,而一群無所事事的人又在認真的講解,如同雞同鴨講,不過也不能完全講,好奇心就是錯,求知永遠是正確的。

問的是修行,這是大問題,首先從得益的角度講,心越恭敬,得益越多,所以嚴肅的問題,本來就不是抖機靈,開玩笑的事情,因為法不入心。

故而講,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

比如我們以什麼心態去對待,就會得到什麼樣的反饋,這本身就是修行了,聽懂的話,隨便一句都受用,不必長篇大論解釋,那其實啟發不了心性本有的智慧。

所以高層次的智慧,言語都派不上用場,而且語言十分簡練,經文沒有多餘的廢話,佛拈花微笑以示迦葉尊者,禪宗從此創立,如果佛講一堆,解釋半天,那就不是直指悟道了。

所以,以什麼心去對待,才能得「相應」的法,同樣的文字般若,有的人就能聽進去,而有的會舉報,甚至私信詆毀,做幼兒園小朋友都不願做的事,這就是智與不智的差別。

同樣的一句話,有的人肯聽,並且依著去做,不起自我知見,讓你洗手戴口罩,在家待著,不給你添亂,而總有一群人會唱反調,這種人什麼時候都有,不僅末世,正法住世時,佛講完剛離開,隨後就有六群比丘誘導弟子,告訴底下,剛剛講的法是不對的,不是四諦法,是五諦,你說有多猖狂?

佛會制止嗎?不會!佛只是在勸誡,不會強制,至於你聽不聽與否,佛不會生任何執著之心,這個道理是什麼?可以參一參,(禪宗話,就是想一想思考一下)

如何是修行,為何要修行,要自己去參,想明白了,開智慧,想不明白,聽別人講一堆,那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這個道理不懂,怎麼可能入道悟道?

悟一直是修行路上的最關鍵之處,因為悟是覺的意思,它是智慧的方向,是從迷茫中解脫的轉折點,所謂的修行是對治無明而言,也就是一個問題徹底明白了,那個就是破了無明,我們認為明白許多道理,認為世界就是如此,這是無明的假象,修行既然是破,那就要看到表象內的實質,看清了一點證明我們就與真相接近一點,無知就會少些。

比如同樣的事,不同人見解不同,這就需要去返思,諸菩薩修行都是這樣向內心去求,而證悟解脫的,所以你看佛經,從來都是用否定,或者導引,讓你開示悟入,不會告訴你黑就黑,白就白,這本來就是錯誤的思維,與辯證思維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們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就不是一,就是二,講空執著空,講有執著有,這個叫遍計所執,所以古德考驗學人問話:問這是什麼?或者考驗你是否還是落入自己 思維模式中,就問一些莫名其妙,摸不著頭腦的問題,而堅固執著的人就會死在句下,你認為有個實在的東西,恰恰是執著的心在作祟,明眼人一聽一看即知。

所以有時我們是可憐的,可憐不自知,實際那個毛病習氣,都表現無餘,等於是赤裸的,而我們自欺欺人的還在掩飾,或者說自己卻不見。

所以無明無知時時都在,只看能否迴光返照,每個人都如此,破無明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


修行是修正眾生錯誤的思想行為。

讓眾生明因果,知善惡,從而斷惡修善,解脫一切煩惱痛苦。


推薦閱讀:

修佛跟修道哪一個更靜心性?
劉德華為何有如此好的人緣,妙蓮法師對他說了什麼?
學佛有何用?應該如何學佛
廣弘金剛薩埵修法之緣起
通過漫畫,來告訴你,真正的佛性和與宇宙萬物的關係。

TAG:哲學 | 修行 | 修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