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對佛學的疑問?

最近有緣接觸佛學,粗讀幾本佛經,也翻了一下佛教史。有一個疑問堵在心中,不解不快。

佛學稱萬事皆有因,有因又生果。因果輪迴不止。我的疑問是,誰是因果規律的推動者?佛與因果律之間是什麼關係?


因果規律是自然規律,和地球自轉,繞太陽公轉的自然規律是一樣的。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自然規律,一部分我們通過科學知道了,還有很大一部分還沒發現。

比如以前我們還不知道,除了太陽系還有別的星系,現代物理講世界上90%多暗物質還沒有被發現等等。

佛講的因果輪迴就是我們現在科學沒有發現,但是佛陀通過他的智慧發現的。

佛是發現者,不是創造者。


自己是業力的推動者

你的問題可以理解為:十二緣起是怎樣輪轉的。

無明產生習性反應

習性反應產生識蘊

識蘊產生身心

身心產生六根

六根產生接觸

接觸產生感受

感受產生貪愛

貪愛產生執著、執取

執取產生業力

有業就會再出生

出生就會有痛苦、有無明。

無明是一切的根本,什麼是無明?

例如:我餓了,我心中升起了想要吃飯的念頭,可是工作非常的繁忙,以致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這個問題,於是餓了的念頭一閃而過,並沒有對我的生活造成影響。

同樣的,當我在看電視,很放鬆,突然我覺得餓了,我心中升起了想要吃飯的念頭,於是我可能就會去冰箱看看是否有零食,或者選擇叫外賣。

當念頭在我們的心中升起,我的注意力去理會它時,它才會演變成我們的行為,才會對我們造成影響。念頭如果是種子的話,那我們的注意力就是水和肥料。當念頭在心中升起時,如果我們選擇不去理會它,它就不會對我們造成影響。不僅僅是餓了的念頭,所有的:憤怒、生氣、慾望等等的一切念頭都是如此,只要我們不去理會它,它就不會對我們造成影響。

無明是什麼?無明並不是你在意識的層面不知道這個道理而是在心的最深處我們的心的注意力始終對念頭,對身體的感受做出回應。有念頭我們會去打妄想,身體癢了去抓一抓,我們始終對心的念頭或身的感受做出著回應,這就是無明

有了無明就有業,業力,一種慣性之流,推著你繼續輪迴流轉。

什麼是業力?

業到底是什麼? - 知乎專欄


眾生一念才興是因,付諸行動是業,因業成而果報出,沒有操控者,就像一個輪子,因業推果報,果報又生因業,旋轉不停,無有休歇。

《大悲經》上說:「所有世界是業所作,是業所化。一切眾生,是業所作,是業所化,業力所生。」

佛又在《佛說第一義法勝經》的重譯本上說過:「不離眾生有業。不離業有眾生。眾生是業。業是眾生。汝當知之眾生界者不增不減」

一切諸報,皆從業起;一切諸果,皆從因起;一切諸業,皆從習起。——《華嚴經·入法界品》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現在苦樂吉凶等事。緣合故有。緣盡則滅。業集隨心。相現果起。不失不壞。相應不差。

《未曾有因緣經》

傳聞提違欲自燒身。心生憐愍。往詣其所。問提違言。辦具薪火。欲何所為。提違答言。欲自燒身滅除殃罪。辯才答曰。汝身罪業。隨逐精神。不與身合。徒苦燒身。安能滅罪。夫人禍福。隨心而起。心念善故。受報亦善。心念惡故。受惡果報。心念苦樂。受報亦爾。如人餓死。則作餓鬼。苦惱死者。受苦惱報。歡喜死者。受歡喜報。安隱快樂。果報亦爾。汝今云何。於苦惱中。求欲滅罪。望善報也。幸可不須。於理不通。

當設何意。令得滅罪。辯才答言。前心作惡。如雲覆月。後心起善。如炬消闇。汝今幸有欲滅罪意。自有方便。我能令汝不費一錢。乃至不經毫分之苦。滅除殃罪。現世安隱。後更生處。善願從心。提違聞已。心大歡喜。憂怖即除。如重罪囚蒙赦欲。出即起修敬。

提違女人。白辯才言。尊向所說。滅罪事由。雖懷欣慶。猶有微疑。惟願為說。除罪之法。當如法行。辯才答曰。起罪之由。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果報。今當一心丹誠懺悔。若於過去。若於今身。有如是罪。今悉懺悔。出罪滅罪。當自立誓。從今已往。不敢復犯。並為我等先人父母夫婿兄弟。所有過罪。我今一心。代其懺悔。我弟子提違。以今懺悔。改惡修善。福德因緣。施與一切受苦眾生。令其得樂。眾生有罪。我當代受。復立誓言。緣我今日改邪就正。悔罪修福。從是因緣。捨身受身至成佛道。常遭明師。遇善知識。壽無量命。常與父母夫婿兒子六親眷屬。常相保守。不經苦患。莫如今也。於是辯才。告提違言。悔過滅罪法皆如是 。


因果規律是一種法則,沒人推動它,它本來就這樣的,所謂的不生不滅的真如,可以理解為因果規律本身,或者佛教的空義,也可以理解為因果規律本身,它是永恆的。佛是對因果規律的證悟者,是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並認為此有故彼有是苦的,此無故彼無是樂的,追求灰身滅智,利用緣起法而讓五蘊身心滅盡無餘。


佛告諸比丘。

如來於初夜時默然而過。

於中夜分安慰大眾令生歡喜。

至後夜已喚五跋陀羅而告之言。

汝等應知。出家之人有二種障。何等為二。

一者 心著欲境而不能離。是下劣人無識凡愚非聖所行。不應道理。非解脫因。非離欲因。非神通因。非成佛因。非涅槃因。

二者 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離。過現未來皆受苦報。

比丘汝等當舍如是二邊。我今為汝說於中道。汝應諦聽常勤修習。何謂中道。

正見 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 正精進。正念 正定。

如是八法名為中道。

佛告諸比丘。

有四聖諦。何等為四。所謂

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證苦滅道諦。

比丘何等名為苦聖諦。所謂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蘊苦。

如是名為苦聖諦。

何等名為苦集聖諦。所謂

愛取有喜與貪俱悕求勝樂。

如是名為苦集聖諦。

何等名為苦滅聖諦。所謂

愛取有喜與貪俱悕求勝樂。盡此一切。

如是名為苦滅聖諦。

何等名為證苦滅聖道諦。

即八聖道。所謂正見乃至正定。

此即名為證苦滅聖道諦。

復告比丘。

如是苦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比丘。如是苦集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比丘。如是苦集滅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比丘。如是苦滅證道。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復告比丘。

苦應知 集應斷 滅應證 道應修。

如是四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復告比丘。

我已知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

如是四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復告比丘。

我先未見四聖諦。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正智未生。

我從證見四聖諦法輪已。心得解脫。慧得解脫。不復退失。而以正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出梵音聲。如是梵音從無量功德之所成就。無量劫來修習真實。不假於師自然而悟。發是妙聲。語憍陳如等言。

眼是無常 苦 空 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命。猶如腐草。雜土為牆危脆不實。

如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憍陳如。一切法從因緣生無有體性。離常離斷猶如虛空。雖無作者及以受者。善惡之法而不敗亡。

憍陳如。色是無常苦空無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由愛為水潤漬因緣眾苦增長。若得聖道證見諸法體性皆空。即能永滅如是眾苦。

憍陳如。由彼分別不正思惟而生無明。更無有餘為無明因。而此分別不至無明。

復由無明而生諸行。而此無明不至諸行。

乃至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如是等為世間因。更無有餘能為其因。

雖生諸法而因不至法。竟無我人眾生受者。舍於此身而至彼蘊。

如理思惟無所分別。即滅無明。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處滅。六處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

若能如是於蘊界處了悟因緣。爾時得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如是甚深微妙之法。非諸異道所能了悟。

爾時世尊為憍陳如。三轉十二行法輪已。憍陳如等悉了達諸法因緣。漏盡意解成阿羅漢。

即於是時三寶出現。婆伽婆為佛寶。三轉十二行法輪為法寶。五跋陀羅為僧寶。

佛轉法輪時六十拘胝欲界諸天。八十拘胝色界諸天八萬四千人。皆悉遠塵離垢得法眼凈。


誰是因果規律的推動者?

第八識如來藏

佛與因果律之間是什麼關係?

只有諸佛才能知道一切的因果

南無佛法僧


印象中

對世界的認知都默認需要一個觀察者的角度。因為這個角度,所以區分了個體和外界、內外在、主客觀,也包括因果、佛陀。因為堅持維護這個角度而沒有如實認知(包括這個角度的局限性)叫做無明。問推動者及如何推動,依舊安立內外在,甚至時空的概念,也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然後前面文字寫著「堅持維護這個角度」,讀者就習慣性加一個類似「我」這樣的主語上去;或者再一說局限性,讀者又默認書寫者在暗示整體、全局的概念,那麼整體全局之外又是什麼?

所以說言語是抽象和概括的概念,在被理解的過程中也參雜了聽眾自己的個人意見,因此語言可以折射真理,或者成為引導了解真理的一種手段,但不是真理本身。(這時候背景音可以放「心經」)

順便說一下,禪宗的禪機,除了語言的應對,還需要結合環境、當時對象的能力等具體情況,否則就是口頭禪。我理解禪宗公案更多是驗證修行程度而非指導修行。說起禪宗公案,順便推薦一本書 花出青嶂 (豆瓣)。

至於如何認證真理,就我接觸的北傳資料而言,練習止觀並逐步圓滿六波羅蜜。

人云亦云,請指正。


因果報應的產生是由我們(全體眾生)的「心」所導致的。我們都有知恩圖報的心,成語說「湧泉相報」,這是好的一個方面。但是我們心中還有「嗔」,這個「嗔」是因果相報的根源。比如一個人欺負了你,你打不過他,就會記恨在心裡,幻想等我強大了,我要加倍返還。這樣你打我,我打你,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在全體眾生參與的情況下,導致大面積的輪迴。

聖人沒有嗔心,沒有嗔心就會有慈悲。耶穌基督被綁在十字架上的時候,他說:「主啊!請您原諒那些人吧,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聖雄甘地被刺殺的時候,他張開雙手對著兇手表示「我原諒你。」佛陀的祖國被滅國的時候,他雖然很難過,但他沒有憤怒,沒有用神通去報復敵人。所以因果報應在聖人前面就被制止了。

修行的目的之一就是去除內心的「貪嗔痴」,也就從「冤冤相報」中解脫出來。完全解脫的人就是「佛」。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周而復始」。

佛教思維和西方宗教思維的最大不同點在於,西方宗教的時空觀念當中是有一個起點的,物理學稱之為「奇點」,也就是說,在這一瞬間所有的物理定律都還不適用,時間和空間的根源在此也就是說,在這個奇點以前,是沒有再早一秒的時間的。

但是佛教視野下的世界是處在成住壞空不斷周而復始這樣一個過程當中的世界,也就意味著我們認為的「起點」同時也是上一個成住壞空輪迴的終點,即世界的存在是無始無終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我們這個宇宙這樣有組織有紀律的系統,但是在整個時間洪流當中,我們所在的這個從「宇宙大爆炸」開始的世界,不過是萬千世界當中很小的一環罷了。

佛是覺者的意思,如果說佛和因果律的關係,那麼只能說佛在因果律中。佛教是一個狹義的無神論宗教,即不承認創世,不承認主宰,不承認審判。佛只是一個研究者,告訴我們在他的視角之下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行的,至於他的實驗報告是否準確,很多人也見仁見智。

但是另一個問題,佛的存在狀態應當是介於有和無之間的,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佛所處的境界不是存在不是不存在,是一種超過我們語言可以描述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下的存在,是不受因果律影響的,但是佛達到這個狀態,也是某些果的因。

這麼說吧,所有人都是在因果律當中結果種因,佛停了結果,僅此而已。

嘛,有一個人似乎是獨立於時間的。


推薦閱讀:

論辯 | 廣東佛學院嶺東學院論辯隊賽後分享
量子壇經:第49講: 為什麼說入定不是除妄念?
今朝有酒今朝醉,此地無餚此地愁。《鄭崗隨時對》羅隱
南懷瑾《南禪七日》—— 三十、光厚和尚和洪部長
佛學與成功學21.0(補完1)

TAG:佛教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