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手沖咖啡,我應該如何選擇咖啡豆入門?

本人小白一枚,準備最近進入手沖咖啡這個世界,想請教各位親們,我應該選用什麼咖啡豆入門比較好?謝謝推薦!


Choker在開店之前,也曾是一個咖啡小白,對任何咖啡的事物充滿了期待和嚮往,例如什麼樣子的咖啡器具好玩,什麼咖啡豆適合入門。

這不,前幾天她就問了我這個問題「什麼樣的咖啡豆適合入門」?

我想了半天,為什麼入門還要有個「門檻」呢?

如果連入門都有門檻,那她成為咖啡師是不是也要有門檻?

Choker去學校呆了幾個月,並沒有什麼實際性的作用。

問她「拿鐵和卡布的區別」也解答的含含糊糊,實在讓人難過。

我思索了幾天後給了Choker答覆

選擇咖啡豆入門,就是個錯的概念,入什麼門,都沒有實際的門檻,你有錢,你也可以將巴拿馬的瑰夏當作入門,畢竟這是最昂貴的選擇。你經濟拘謹,羅布斯塔也是一個選擇。

Choker一臉懵逼似乎不理解的看著我說「大道理我都懂,但我要怎麼入手沖咖啡這個門你還沒說啊」?

我見過笨的人,也見過理解能力超級好的Choker,可能因為今天被那個拿著陳年曼特寧的小夥子氣過頭了,所以才會有這種疑問。

很簡單,手沖入門不是選擇什麼樣的豆子去入門,而是你怎麼選擇手沖咖啡。

咖啡豆不分貴賤,也沒有說什麼豆子一定適合入門,再好的豆子都有自己的底線,再差的豆子也有自己的高分點。

Choker似乎理解了一點,嗯,那就是好的豆子適合入門對嗎?

「豆子有好壞之分嗎?」

Choker戰戰兢兢的回答說「有」,瞬間又改口說「沒有」吧?

其實啊,豆子真的有好壞之分,如瑕疵豆就是壞,不是嗎?

但是換在熟豆,我們能買到的產品一般都不會有「壞」。

當然了,如果你應要拿100塊錢去買1KG的豆子,指著它說,這一定是好豆子,那你這就是睜眼說瞎話。

所以,Choker你明白了嗎?

Choker的疑問終於顯示在了臉上「我的問題是選什麼咖啡豆入門,你給我凈逼逼這些大道理幹嘛!」

額,這個嘛……

你可以挑戰一下,選擇不同的咖啡豆去嘗試,如果你能把不同的咖啡豆表現得淋漓盡致,那麼你就算入門了。

Choker終於拿起了菜刀「老娘說的是什!么!咖!啡!豆!入門!」

耶佳雪菲!

大眾情人。

想知道更多的咖啡入門知識?信息太繁雜?

Dont Worry .來一起漲點咖啡基礎知識!公眾號「咖癮Caing」。


感謝大家的點贊認同,更多的咖啡知識分享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TheCoffeeThings


利益相關:咖啡烘豆師一名,烘過幾十款生豆,杯測+喝過幾百款咖啡熟豆。

拿到題面先審題,我理解的「入門」應該有兩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咖啡的風味品鑒

跟紅酒一樣,咖啡的風味品鑒經常被路人誤以為是玄學。大家以為,懂咖啡就必須要用「柑橘」「草莓」「茉莉花」等形容詞去描述風味。這一切就要從出鏡率極高的咖啡風味輪說起(有很多版本,就只放一版):

我個人不是很鼓勵愛好者盲目使用風味輪去描述咖啡。一則裡面的很多風味並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二則對普通人來說,喝一杯咖啡最後真正需要判斷無非就是整體口感喜不喜歡,有沒有沖好。在風味輪上鑽牛角尖,容易引起挫敗感,對喝咖啡這件事本身失去興趣。

以上圖的風味輪為例,在無需訓練的情況下,一般人已經具備辨別出風味輪最內圈的9大類風味的能力:花、糖類、可可/堅果、香料、烘焙產物、其他、綠植/草本、發酵/酸質。而只有專業的比賽評審才有必要用到最外圈的描述,比如綠植類要明確到是豆莢或者草藥。

總之,過度關注風味描述詞而不是咖啡本身的口感,並不是入門咖啡品鑒的正確打開方式。

那麼咖啡品鑒到底應該怎樣入門呢?前提是有機會儘可能多喝不同種類的咖啡。

有很多答主推薦耶加雪菲,沒錯,耶加雪菲的確是果酸花香風味明顯,性價比又比較高的豆子。

但是如果你一直在喝耶加雪菲,可能喝了10款會覺得味道都差不多,因為整體風味走向太相似,沒有對比,人對味覺的記憶會很模糊。

所以要先從不同的產區喝起。

以非洲、亞洲、中南美洲的大產區來看,非洲的豆子偏果酸、花香,中南美洲的豆子偏均衡或醇厚低酸,亞洲的豆子整體偏醇厚低酸。

當你喝了10款來自3個大產區的豆子,可能就會有這種整體印象了。

接下來就可以從大產區里去區分國家了,比如非洲最具代表性的埃塞和肯亞,中南美洲的巴西、哥倫比亞,亞洲的印尼曼特寧、雲南豆。

喝了30-50支的時候,你會對幾個最具代表性的咖啡產國也有一個整體的印象。

接著你可以去關注更小一點的國家,比如非洲的盧安達,中南美洲的宏都拉斯,亞洲的巴布亞紐幾內亞。

這時候你會發現每個國家各自的風味特徵更加明顯,甚至會打破你對大產區的整體印象。

嗯,這很正常。

接著你就可以開始關注和品嘗處理法、豆種、莊園這些更細節的區別。

這隻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一開始就過分關注處理法、豆種、莊園的細節,反而會失去整體輪廓,本末倒置。

第二個層面:手沖技術層面的入門

練習手沖技巧,對豆子的選擇就要反過來。盡量用同一支豆子去多次練習,以達到手法的穩定

對愛好者來說,對淺烘、中烘和深烘三個烘焙度能有3套沖煮方案,基本就可以通用所有的豆子。

淺烘的豆子,可以用埃塞的耶加雪菲,227g價格在70-80左右。

中烘的豆子,推薦哥倫比亞慧蘭產區的水洗豆,227g價格在60左右。

深烘的豆子,可以用曼特寧G1,價格227g在60-80左右。

因為每個人的器具和環境不同,沖煮方案可能是非常個性化的,所以我這裡就不提供具體的參數了。

但是方向上可以明確,每次沖煮練習追求的目標是:能充分表達豆子本身的風味特點,如酸味、苦味、平衡度,以及穩定性。

穩定性就是說,我每次用同樣的方案沖同一支豆子,可以做到風味表現差不多。

這樣也算是入了門了。

最後,咖啡歸根結底是依賴感官的科學和藝術,拒絕玄學,多實踐。


小白入門咖啡從什麼豆子開始?很多第一次買我咖啡豆的朋友們問及的一個問題,那麼我也會附帶上一些簡單的入門經驗。

一般建議,從中深度烘焙的豆子開始,因為中深度烘焙的咖啡豆,沖泡起來的感覺很好,豆子內部的氣體量比較大,豆子容易構建濾層,讓水均勻透過,出現明顯錯誤的概率比較低,即使未具體練習過萃取的大水量,也不容易出現明顯的錯誤。而中度,到中度偏淺,作為入門,很多人第一反應的是豆子酸,所以不愛喝,第二就是豆子氣體量少,做起來水流稍微不符合豆子狀態,就容易出現錯誤。

在家裡自己沖泡咖啡,不要去聽賣豆子的人說某款豆子如何如何的好,如何如何的出名,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感覺,和烘焙的人去聊你的建議,然後再讓烘焙的人給你推薦相應的咖啡豆。舉個例子,很多人知道瑰夏咖啡是比較出名的咖啡,品質沒的說,但是大部分人在烘焙時都會選擇淺度烘焙,以水果基調為主,因為這款豆子表達植物特點比較好,但是味道酸為主,您不喜歡酸味,就算是瑰夏,你也不會喜歡,就好比你不愛喝酒,給您一瓶茅台,他也不好喝,一個道理。

如果你找到的賣家,不是烘焙的,而是賣成品豆子的,我給您一個建議:像印尼的曼特寧,部分美洲豆子,市場的常規烘焙都是以苦為主的重度烘焙,非洲的豆子,大部分都會有些酸味。還有就是要學看包裝袋子:一般中國烘焙會比較淺,歐美日韓中國台灣,在烘焙大部分豆子,都是比較苦的,不會太淺,澳大利亞部分地區和北歐會選擇比較淺度的烘焙,會有酸味。

最好能找到下單烘焙的的人給你供應豆子,咖啡喝的就是個現炒,因為咖啡類似瓜子,你說你是喜歡現炒的還是超市裡的包裝瓜子?咖啡無論怎麼保存,保質期兩年,但是新鮮周期,只有一個月,所以,還是找現炒的咖啡最好。

說一些專業的東西吧:咖啡的中國市場,會有一個固定的烘焙區間,因為大部分玩咖啡的都會喜歡一款咖啡一個烘焙度,比如:雪菲水洗,就是喜歡淺度烘焙表達水果花香,美洲的巴西,就是中度到中深度去表達苦,印尼的曼特寧就是重度濃烈,但是反過來講,深度烘焙的雪菲也可以,只要你喜歡苦味,咖啡的烘焙度是可以調整的,找到下單烘焙的人,就可以私人訂製。

關於飲用的方法,會有一個晉級:

比如:入門建議曼特寧或者其他豆子的重度烘焙下的濃烈。再到均衡的,巴西,哥倫比亞,瓜地馬拉,秘魯。稍微想體驗水果感,可以選擇非洲的耶加雪啡水洗,西達摩,肯亞,坦尚尼亞,然後最後可以體驗特殊香氣,類似菠蘿,芒果,奶油,酒香,花香等咖啡,類似蜜處理,日晒,雙重發酵等豆子,最後可以試試咖啡最棒的瑰夏日晒,水洗等


手沖咖啡、小白入門,不單單只有咖啡豆選擇這個問題,我們從沖煮的開始到結束挨個說一下吧

沖煮前:

A.關於咖啡豆

在烘焙師(或者賣家)提供給我們的咖啡豆介紹中,需要留意的是烘焙度。

淺度,意味著豆子的風味指向會偏花果香,酸質明顯;中度,意味著咖啡豆的味道逐漸由酸向苦過渡,焦糖的味道和堅果的味道則是標誌性特點;深焙呢,會更受喜愛苦味的人的喜愛,酸質減弱,但是黑巧克力、烤制的堅果、煙感等風味突出,且具有高醇厚度。

具體選什麼豆子入門,這個看個人喜好的!不過,剛開始,更建議試幾種不同風味呈現的,對比著喝,會更有趣!

雖說手沖咖啡選用的是單品咖啡豆,但是選用拼配豆誰說不可呢。手沖意式咖啡豆最終呈現出的味道,會更像一杯你常喝到的美式咖啡。

咖啡豆的新鮮程度也很重要。一般沖煮會選用在烘焙日期後五天至三十天內的咖啡豆,在烘焙後的五天至十五天是咖啡豆的最佳賞味期。

B.關於器具

對於手沖咖啡來說,主要的器具包括:磨豆機、手沖壺、濾杯、濾紙、溫度計和稱。

磨豆機:小編認為,若非發燒友,低於一千的磨豆機足夠滿足大部分人的家用需求。

對於磨豆機的區別,你只需要了解不同刀片的特點就好:平刀磨豆機磨出的咖啡粉呈片狀,沖煮出的風味更均衡;錐刀磨豆機磨出的咖啡粉為多邊形,咖啡粉與水接觸面積更多,所以萃取出來的物質更多,風味更具有層次;鬼齒磨豆機受大眾的接受度高,因為能夠磨出的咖啡粉產生的細粉少,得到的咖啡液的味道乾淨且飽滿。

手沖壺:能夠方便你在沖煮時穩定的控制住水流就是一把好壺。

濾杯:不同的濾杯最終呈現的風味指向不一樣。小白可以先從蛋糕杯練起,然後再向錐形濾杯進階。蛋糕濾杯的容錯率高,且最終呈現的咖啡口感酸苦均衡,且不失醇厚度。

濾紙:為了避免紙漿的味道,還是建議大家使用漂白濾紙。

稱:用來更好的把控粉水比。如果不帶計時功能,用手機的計時器一樣OK呢。

沖煮時:

A.關於沖煮

咖啡的濃淡與水粉比有著很大的關係,咖啡風味的呈現與研磨度和水溫有著很大的關係,酸、苦、甜的均衡萃取看重對時間的把控。

所以,如果你喜歡濃一些的口味,你可以使用1:14-1:15的粉水比;淡一些口味的,或者針對深烘焙的咖啡豆,你可以選擇1:16-1:18的粉水比。

不同的咖啡豆有不同的萃取參數建議,應該要參考烘焙師給出的建議,並根據自己的口味做調整。每次調整隻調整多個變數中的一個參數就好,這樣更能針對性的找到問題所在。

B.關於水流

除了參數,大家關心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就是水流的控制。一開始學習的時候,水流也不用太細。因為細水流會拉長萃取時間,而過長的萃取時間會導致對咖啡的過度萃取;但是太粗的水流會讓咖啡粉會將咖啡粉直接沖開,水直接透過濾紙落下,造成萃取不足。

對水流的控制,更看重的是從開始到結束手沖咖啡粗細的均勻度。注水時,一般是控制水流以咖啡粉的中心為第一落水點,以同心圓形狀向外畫圓進行注水,水流切莫一會兒粗一會兒細,會造成咖啡的萃取不均勻。

沖煮後:

A.關於容器

有人喜歡瓷器,有人喜歡玻璃杯,還有人愛用不鏽鋼茶缸。不論使用什麼材質的杯子,首先一定要是乾淨的,其次最好不要選用遇熱產生異味的杯子。有些設計感強且外形別緻的杯子倒是能夠給生活中增添不少儀式感。

不過在盛裝咖啡液之前,還是建議先用熱水溫杯,溫杯後的熱水可以用來清洗濾杯和分享壺。但如果您沒有選擇使用分享壺,而是將濾杯直接座於杯上,那麼你在潤濕濾紙這一步的時候,不妨多用一些熱水,起到溫杯的作用。

B.關於品鑒

最後一步,也是最享受的一步啦~

聞其香

輕晃杯身,嗅咖啡香氣,有時你會聞到陣陣花香並伴有熱帶水果的香氣,有時咖啡帶有濃郁的堅果香、香料的香氣和巧克力的香氣。當然你有時還會聞到青草、蔬菜的香氣,這意味著你的咖啡有些萃取不足;相反當你感到有炭烤皮質、焦糊的香氣,則可能存在萃取過度;但你聞到有舊報紙和發霉的味道,那這杯咖啡中可能夾雜著發霉的豆子。

嘗其味

在咖啡中,酸不是一件壞事,它是帶有蘋果和檸檬香氣的果酸,它會激發唾液分泌,營造多汁感。但如果品嘗到了口腔無法忍受的尖酸,那你可以相對調整參數來校正口感。

咖啡烘焙時產生的焦糖化反應和梅拉德反應不僅會給咖啡帶來苦味,還會產生甜香。我們通常會在品嘗的中段和尾段感受到蔗糖、焦糖或者紅糖的甜感,讓一杯咖啡品嘗起來口感飽滿,且富有層次感。而苦味則是咖啡最大的特點,有時你會感覺到是苦杏仁的味道,有時卻像是黑巧克力,有時微弱到像是啤酒中麥芽的味道。

品回甘

一口咖啡喝完的最後,也仍有值得品鑒的細節,舌尖常感受到有香氣的回蕩。像是花魁這樣的優質衣索比亞原生種的咖啡豆,唇齒間常常留有玫瑰花、草莓的回味;像醇厚度高的咖啡豆也會留給人奶油、焦糖的回味。有時,喝完咖啡以後舌尖還會感受到一陣強烈的甜感。

我們都會疑惑,為什麼我品嘗不到這麼多的風味?其實有時,咖啡的風味是強烈的,而有時卻很微弱,這時,考驗一個吃貨的等級的時刻到了。吃的東西越多,記住的味道越多,品鑒到的咖啡的風味也就越多。

在生活中,咖啡是個拿來消遣的事物,手沖也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兒,我們不需要太多的教條來約束,做一杯自己覺得好喝的咖啡就好。


小美這裡有一份超全的咖啡豆選購指南,希望可以幫到你哦~

德國美樂家咖啡:收藏!一張圖搞懂如何購買咖啡豆?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學會了挑選咖啡豆之後,小美這裡還有一些小小的建議,就是剛開始買咖啡豆的話可以選擇一些大品牌的豆子,比如Melitta,來自德國的百年咖啡世家,保證使用純正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品質有保證,值得信賴。


推薦閱讀:

咖啡豆過期後還能喝嗎?為什麼?
萬萬沒想到!世界產咖啡最多的國家竟然是這樣喝咖啡的!
關於咖啡-咖啡生豆
咖啡豆磨成的粉能泡幾次咖啡?

TAG:咖啡 | 咖啡豆 | 精品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