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不聽話?孩子不聽話該如何正確教育?


首先要明白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有自己思想的鮮活生命。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渴望表達自己,這是天性,是自然賦予的力量。一味要求孩子聽話,要麼壓抑了孩子的天性,使其失去獨立思考能力;要麼就是針尖對麥芒,兩敗俱傷。

其次,父母需要多麼高明,多麼充滿智慧才能理直氣壯理所應當的要求孩子完全順從成人。難道成人都是正確的嗎,都是唯一正確的嗎?

當然我這麼說並沒有批評家長的意思,我們中國的傳統家庭教育就是要求孩子聽話,把孩子聽話作為家庭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孩子不聽話,家長就會自責,覺得是自己沒教育好孩子,然後四處尋求能讓孩子聽話的教育方法,努力在孩子身上踐行。

這樣的行為完全忽略了孩子作為獨立生命個體的主體性,忽略了孩子自發生長的力量,就像盆景與大樹的區別。讓孩子聽話,就是要求本來能長成參天大樹的一棵樹苗,在有限的空間內按照成人的意願和喜好被修剪成被期望的樣子。

讓孩子聽話,就是讓孩子放棄做自己,一生都要努力討好別人,彷彿自己的存在只能通過別人的支持和肯定才能被證明。聽話的孩子,沒有內在中心,長大後也很難感受到幸福。

教育的目標如果不是讓孩子聽話,那應該是什麼呢?

從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到現在的人工智慧時代,社會迅速發展,要讓孩子贏在不確定的未來,需要的是獨立能力和創新能力。讓愛作為生命底色,家長幫助孩子獨立發展,最後享受真正的自由。

教育的核心目標應該是培養一個完整獨立人格的人,獨立完整的人格才是孩子贏在未來的關鍵。


我是茉莉,一個家庭教育顧問,看完如果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贊關注。更多育兒文章敬請期待。

私信『手冊』,可以免費獲取價值299的『輕鬆養娃十問十答』手冊一份。


為何一定要孩子全部聽話?我覺得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更重要,孩子事事都聽話,長大後很可能沒有自己的主見,更別說創新了。


隔壁的阿姨帶著小弟弟來家裡做客,媽媽要3歲的朵朵一起和弟弟玩。

剛開始朵朵還非常滿心歡喜的帶著小客人在家裡玩,可是這時候,小弟弟拿著自己心愛的玩具不放手後,朵朵就不願意了。

媽媽過來要朵朵把玩具讓出來,給小弟弟玩會。朵朵大哭著對媽媽說:我不,我不要給他,憑什麼給他?

媽媽見了也急了,在客人面前怎麼能這樣呢,於是對朵朵說:我數到三,你要是再不聽,就讓你到房間里去反省,晚飯也不許出來吃。

朵朵抱著玩具,頭也不回的衝進自己的房間,然後「啪」的一聲關上了門。

這樣的情景其實在我們育兒的過程中是不是很常見?

不同的家長在面對孩子各種問題時的反饋大致有這幾種類型:

威脅式

就像朵朵的媽媽在對孩子做出要求時,孩子不答應,聽不進去,就採用威脅的方式來制裁孩子。

我們在外面,經常還會看見抱著媽媽大腿哭的孩子,媽媽一看孩子不聽使喚,經常出現的一句話就是:你再不聽話,媽媽就把你扔下,不管你了。

賄賂式

我們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孩子不願意時,有沒有說過:當你做了這件事,之後我買個玩具(或買個喜歡的食物)給你。這類父母希望用條件來交換,來達到孩子照做的目的。

縱容式

還有一種是上述兩種方法都不能奏效時,只能屈服了,為了讓孩子停止哭鬧,就跟孩子說:行,都按你的做,別再哭了。

自己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這三種方式都好像見過、用過。

但是事後當我反思如何和6歲前的孩子進行溝通時才發現這些行為其實都有問題,讓我不由得去思索跟孩子溝通如何讓孩子聽進去呢?

我們和孩子溝通的前提有哪些?

安全感和依戀

發展心理學家亨利·哈羅認為幼猴除了基本的飢餓、乾渴等生理需求外,它們一定還有一種要接觸柔軟物質的需求。為驗證這個理論,哈羅和其合作者決定製作用於實驗的不同類型的母猴。

兩種代理媽媽,一個是鐵絲母猴,一個是絨布母猴,其中一半幼猴由絨布母猴餵奶,另一半則由鐵絲母猴餵奶。

幾天後發現,無論誰來喂幼猴,幼猴都願意跟絨布母猴呆在一起,即使餓了,為了吃奶才短暫離開絨布母猴到鐵絲母猴那裡吃奶,吃完後迅速又回到絨布媽媽身邊。

通過恆河猴實驗證明:

  • 給了幼猴一樣的食物,可是被鐵絲媽媽撫養的猴子,出現了消化不良等問題
  • 只要受到一定驚嚇,幼猴都會跑到絨布媽媽那裡去,不管是誰給它們吃奶

而且鐵絲媽媽撫養的幼猴,出現了系列問題:

  • 獃滯和冷漠,沒法交流
  • 沒有群居交往的能力,也不具備生育能力
  • 即使是被迫交配後,也不具備撫養下一代的基本能力,對自己的子女沒有情感,會出現毆打、虐待甚至殺害。

有奶就是娘,通過這個實驗證明好像並不是如此。母猴對幼猴的飢餓這個生理需求的滿足並不能形成依戀關係。

母親和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是孩子成長的關鍵,安全感是這種親子關係的基礎。

所以你看,我們首先要為孩子建立安全感

估計爸爸媽媽們一看,怎麼測試出來孩子的安全感呢?我們向孩子提問:你覺得爸爸媽媽愛自己嗎?

千萬不要覺得孩子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答案大致有三類:

  • 一種是我覺得爸爸媽媽很愛自己
  • 第二種是我覺得爸爸媽媽有時愛自己
  • 第三種是我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

可以了解下自己孩子屬於哪一種回答,是可以對自己是否對孩子構建了足夠的安全感的衡量。

安全感是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否被愛,而不是父母自己覺得有多愛孩子。

這樣一來,我們對孩子愛的表達就非常重要了。我們自己或許覺得是愛孩子的,但是我們表現出來的如果是威脅、放棄的語言,是很難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的。

所以又一次需要提到「無條件的愛」,是你對孩子愛的表達一定只因為他是你的孩子,而不會因為他做的任何事。

我們需要愛孩子,給孩子安全感,這個時候需要做的一定是要懂得孩子。就像朵朵一樣,她歷來很懂事,對媽媽的話都言聽計從,怎麼小客人來做客,就一件玩具發生了衝突。

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到了「物權」的階段,對自己的、別人的物品有了一個界限,而媽媽在這個時候非要自己打破這個界限,當然不願意了。

再者朵朵和小客人發生衝突時,媽媽出於面子沒有理性的處理,用了粗暴的方式要對孩子關禁閉,就讓這件事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陰影,會質疑媽媽是不是愛自己。

你看,本來如果你懂得孩子內心的想法,找到處理的突破口,孩子還會跟你發生衝突嗎?

所以懂孩子,是自己愛孩子的基礎,這是孩子最大的幸福之一

跟孩子進行親子溝通,有了愛孩子的這個前提,就需要掌握溝通技巧了

要做到言而有信

簡單的就是說到即做到,這也是在給孩子樹立誠信的榜樣,答應孩子的一定要辦到。

有一次,我答應女兒周末帶她去遊樂場玩,可是遇到了下雨,這時候我就不想帶她去了。

於是跟她溝通,她本來對周末去遊樂場抱了很大的希望,早早的做著準備,一聽說我安排不去了,一下子綳不住了,大哭了起來:媽媽說話不算數,我不要,我就要去。怎麼哄都不行。

我立馬意識到,孩子對這次出行是很重視的,而我遇到一點困難時就簡單的更改,沒有去想如何解決下雨的這個困難,對孩子造成了傷害,雖然她還小,可將來也會對這件事記憶深刻。

所以,我們答應孩子的事情,即使遇到阻礙,也需要想辦法去完成。曾經有一位爸爸和孩子原定的旅行遭遇了航班取消,這個爸爸竟然自駕出行到達目的地,就為了履行和孩子的承諾。

對事情要進行客觀評價

通過《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懂得了和人溝通如果都採用客觀闡述,不帶有個人主觀意見,是很容易讓對方接受自己溝通的內容的。

比如:孩子把成績拿回家了,95分。我們可能會說:你怎麼考的這麼差?這就是一個不客觀評價的例子,因為「好」和「差」的標準是你的主觀想法。

那如果你這樣說:這次考試的成績比上一次降低了3分,是不是有哪些地方沒有弄懂?這孩子一聽保證不會炸毛。

客觀評價簡單的說就是擺事實,而不帶個人主觀評價,這樣溝通的效率會高很多。

過程重於結果

關注過程其實就是注重孩子當下的表現,而注重結果會忽視掉孩子每天的努力,很容易讓孩子的成就感和反饋非常不好,孩子哪裡還有什麼動力去努力呢?

我們希望孩子在客人來的時候表現出來彬彬有禮,那麼我們每天在家時是否有意識提醒孩子每天應該在哪些細節上體現出來?

假如等客人來家做客,孩子的表現不理想,而平時父母又沒有去告訴孩子,這時候責怪孩子有沒有道理?

孩子覺得委屈,出現哭鬧時,家長又覺得孩子怎麼不聽話,難以溝通。所以這個循環也顯而易見,我們功夫在每一天,而不要緊盯著那一個結果。

到了這裡,我想給大家傳遞的是,愛孩子先懂孩子,懂孩子請做個言而有信、客觀評價、注重過程的父母吧,溝通將變得不再難。

-end-

哪一個孩子的成長不是浸透了父母的心血?公眾號「親子壹課」,是兩個孩子的寶媽,職業女性,在教育的這條路上不斷付出和投入,卻依然經常焦慮。同為父母的你是否有同感呢?一起探討孩子快樂成長的方法和心得!

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孩子不聽話,看起來是挑戰了權威,不尊重你,那你覺得孩子應該怎樣?希望他事事都聽父母的、聽他人的?那你是不是又會覺得他沒有主見、沒個性呢?長大了娶媳婦要問你,扎工作要問你,啥事都不能自己負責,成為媽寶男,那是你希望的結果嗎?還是你希望他能夠有禮貌、用溫和的方式提出他的看法、見地?如果希望這樣,那麼父母有沒有做好榜樣呢?平時你們是不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允許他提出不同於你們的見解?

父母需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看待,足夠尊重孩子,允許他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給他適合他年齡的選擇權。

如果父母給孩子足夠的無條件的愛,建立良好的聯結,尊重孩子,及時滿足孩子,孩子更願意去順從你,即使有不同想法的時候,他也會自由、平靜地去表達他的想法。你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想法很正常。遇到分歧,可以通過家庭會議等方式去解決。

所以不是要想著怎麼去教育他,不要覺得孩子是故意挑釁你,不是把自己放在權威的位置上,而是去蹲下來,不帶評判地去傾聽孩子的想法 。你有你的想法,他可以有他的想法 ,你們是平等的。想法不同,可以一起商量、就事論事因地制宜處理差異。每個人都有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權力。

如果孩子頂嘴讓你感到很受傷,那麼你壓制孩子的想法同樣會讓他受傷。


大人也不聽話,尤其是遇到誘惑的時候,甚至家庭都可以不要。所以才需要道德和法律約束。同樣,小孩子也是不可能真聽話的,必須有規矩和紀律約束,不要相信那些沒有管教約束,父母不聞不問就天生能自覺學好的學霸。那都是別人的父母為了刻意「將自己的孩子神童化」而編造出來的故事。


推薦閱讀:

孩子所有的偏差行為,都是潛意識在「報復」父母
家長要如何應對孩子愛撒謊的惡習?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藝術,您思考過嗎?
有沒有必要教小孩「孔融讓梨」?
為什麼很多父母會怕孩子驕傲而貶低孩子,卻不怕孩子因此畏縮自卑呢?是因為他們自己也自卑嗎?

TAG:兒童教育 | 孩子 | 家庭教育 | 教育方式 | 叛逆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