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人吃什麼?

a地都不是中國,那麼在引進之前,古代人民都在吃什麼呢?歐洲,美洲又都在吃什麼呢?


送給吃貨們的福利。

連續被提問好幾次,

「唉,你說中國古代那些人到底吃啥子咧?」

這種具有建設性,有價值,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又流口水,我呸,應該是又好玩的問題,我覺得就真的值得寫寫。

翻了好多資料,再接合自己的微博(微薄!什麼破輸入法!)學識,我粗略整理了下。

好啦,開始進入今天的主題:

一個吃貨的自我修養。

在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前呢,

中國人吃相就比較難看了,

基本東西做熟就吃,烹飪方式只有燉和煮,還有最原始的烤,做法都比較粗糙,又沒有調料,談不上好吃不好吃,只能說能吃。

秦朝建立之後呢,

頭一次有了中國這個說法,

主食可不是大米,是豆子哦。

鍋是有了,但不是鐵鍋,還是不能炒菜啊,調料只有蔥和姜。

漢朝的朋友們就幸福了,

因為有一個影響歷史的人誕生:

張騫通西域。

中國飲食界第一次發生大變革,

在漢朝你可能會吃到:

刀拍黃瓜、煮豌豆、香菜、六個核桃(不對,應該是核桃)、石榴、大蒜(愛吃大蒜的朋友們終於等到了啊!)葡萄。

另外,這個時候吃魚是沒問題的,但是紅燒魚就別想了,頂多也就煮點湯!而且,那個時候,鹽這種東西是限量的,並不是每家每戶一定能吃到。

附:《軍事聯盟》這部劇細節真的很到位,三國時期嘛,很多人吐槽曹丕是葡萄狂魔,然後司馬懿家每天做飯都有冬葵,這說明編劇是真了解歷史的,那時候葡萄引進中國時間不長,確實是王公貴族的最愛,而冬葵是中國本地的食物。所以,給該劇點個贊,現在明白為啥要讀書了吧,不讀書,你看劇根本不知道好在哪,只能邊看邊叫:「卧槽,怎麼還有葡萄!卧槽,怎麼不吃大白菜?」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

又從西域傳來了不少好東西,

陶淵明應該是可以吃到扁豆的。

梅長蘇這個時候運氣好,能吃到茄子和生菜。

《琅琊榜》的編劇如果再厲害點,應該是可以注意到這一點的,可惜這部劇專心宮斗去了,對於生活細節的考究,略有不夠。

到了隋朝,

隋文帝拯救了崩潰的漢人正統王朝,時隔300年後,再次一統天下。

這個時候天下富足,大運河也開起來了,

條件好一點,能吃到美味的萵筍燉豬肉。

皇后公主們,沒準還能睡覺前敷個蘆薈面膜哦。

唐朝,

如果你是貴族階層,基本大概等於我們現在的粗茶淡飯的層次了。

首先,你可以吃到菠菜,渾身是勁啊!

玄奘取經回來的時候,還偷偷帶回來一個新水果:芒果!

更關鍵的是,隨著小麥研磨技術的進步,你能吃到和現代差不多的麵條了哦,蔥花面,真香啊。

燒餅這時候也出現了,但是肯定沒啥味道,比較粗糙,平民頂多加點豆子和野菜夾著吃,貴族就加點肉醬唄。

開元盛世之後,葡萄酒也來了,所以就有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說法啦!

再加上,李世民的老婆長孫皇后有胡人血統,李氏皇族比較推崇奶製品,營養是跟得上的。

宋朝,

這就是又一個重大變革時期了,

這時候基本該有的調料都有了,除了一個(先不說)。

更重要的是,宋朝鐵鍋開始流行,炒菜慢慢成為主流。

做菜方式也多了很多:炒菜,羹湯,油炸,糕點都有。

再加上宋朝注重商業,所以那時候你還能大半夜買到宵夜哦。

這個時候啊,

你可以在炎炎夏日喝到一口綠豆湯。

貴族也能吃到清甜可口的哈密瓜了。

宋朝開始,食物才真正開始由能吃向好吃轉變。

附:大概北宋時期,中國已經有西瓜了,閏土,注意你的叉哈!

元朝,

這個貌似對於吃的貢獻有限。

畢竟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還是比較喜歡吃肉類食品,在蔬菜和水果上不怎麼講究。

但這個時候還是有新東西哦,

比如說吃上一碗:胡蘿蔔炒肉。

到了明朝,

一個極其重要的調料傳過來了!

那就是辣椒!

在這之前,中國人都是用茱萸和胡椒湊合的,說實話,辣味還是差很遠啊!

不僅是辣椒,還有另一個蔬菜傳過來了,那就是番茄。

這時候就可以吃到青椒肉絲和西紅柿炒蛋啦!

除了這些,身在明朝啊,

你還能吃到:

烤玉米、烤紅薯、酸辣土豆絲、葵花籽、四季豆。

甚至,你還能吃到金閃閃的菠蘿哦。

到了清朝,

基本就和現代差別不大了,

清朝皇帝在吃上面非常奢侈,

一頓飯要吃100個菜,

什麼八大菜系慢慢從那時候開始成型,滿漢全席啊,更是大家耳熟能詳。

慈禧吃飯那更是誇張,

拿軍費辦生日會吃好吃的,所以有人說大清亡在了慈禧這個吃貨身上。

當然,除了那些從國外引進的食物,

大家還是得記住我們自家院里長的本地菜,

請記住它們的名字:

冬葵、芥菜(榨菜)、菱角、荸薺、白蘿蔔、冬瓜、絲瓜、姜、韭菜、蘑菇、木耳、桃、杏、李、梨、棗、桂圓、荔枝、橙、桔、柚、柿子、楊梅、梅……

寫餓了,胡吃海喝去,大概這麼多,啥時候有興緻了再更新咯……


主要糧食是黍和粟,不是獵戶或者住海邊的話,肉就別想了,普通百姓能不餓死就很好了,大多數情況下平均年齡不會超過三十。

書都是精英寫的,漫長的千年里,平民在太平盛世也只是維持溫飽水平,和動物生活水平相當

更可悲的是,平民階級連發出自己聲音的能力都沒有。

能著書傳世的,都是有錢人。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真正的世界歷史開始於 1500 年。的確,在此之前,大洋和荒漠將人類分割在世界各地,各個部族和國家基本上生活在彼此封閉的世界當中。直到 1500 年前後,大航海時代來臨,世界才真正地連為一體。從那時起,往來頻繁的海上貿易一步步改變了這個世界的版圖。而在所有具有重大意義的改變當中,最細微卻最深遠的變化莫過於全球口味的變化。在此之前,從歐洲的王室貴族到中國的平民百姓,從日本的禪師到墨西哥的酋長,人們彼此都有各自的盤中美味,這些極富本地特色的食材造就了截然不同的味覺。而在此之後,航海家、傳教士、商人們則改變了這個美食版圖,他們將玉米和土豆帶出美洲,將煙草輸入亞洲,將香料運往歐洲……一個統一的全球口味也因此漸次形成。


大宋的食單


食材的選擇,最初有賴於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烹飪的方式,最初受限於烹飪工具的使用。美國生態人類學家尤金?N. 安德森在《中國食物》中說,宋朝時期,中國的農業和食物最後成形。食物生產更為合理化和科學化。中國偉大的烹調法也產生於宋朝。唐朝食物很簡樸,但到宋朝晚期,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緻烹調法已被充分確證。


紹興二十一年(1151)十月,高宗皇帝趙構臨幸清河郡王張俊府第,張俊大擺筵席,侍奉高宗,成為中國歷史上有菜單可查的最豐盛的一桌筵席。這個飯局,跟著宋高宗一起來的有一批大小官員,其中著名的有秦檜,他當時的頭銜正規全稱是「太師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俗稱宰相。陪同的還有六名南宋高級官員,其他中下級的官員一百零一名。其他跟班、儀仗、警衛都還沒算。


南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不僅列舉了席間的兩百多道菜,連上菜的順序也記錄了下來,其中四十一道菜使用魚、蝦、蝸牛、鵝、豬肉、羊肉、鴿肉做成,使用煎、烤、炸、煮等方法;另有四十二道菜為水果和蜜餞,九道菜為各種材料熬成的粥品,二十九道菜為乾魚,還有十五種飲料,十九種糕餅,五十九種點心。


從周密的食單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正式吃飯前先上瓜果、蜜餞招待。這份吃喝單子,在「再坐」前,不是正式吃大菜,是開胃的預吃,那個排場,有七道,每道有八到十二個品種加「再坐」後的三道,總計有十道這樣的在前面鋪排,上百個品種。除了應時瓜果、乾果,也有葷的開胃小吃。乾果,除了一種「林檎旋」不知何物,其他當今市場上都還有。水果中荔枝、金橘、綠橘,有的是時令新果;有的不是,要儲藏起來的,如藕片等。


馬可?波羅聲稱杭州有「十個大市場」和「大批其他市場」。十個市場中個個都每周開市三天,吸引了「4 萬到 5 萬人」;可以買到的肉包括「小種牡鹿、大赤鹿、黃鹿、野兔、家兔、鷓鴣、雉、似雉的鷓鴣、鵪鶉、普通家禽、閹雞和多得不可勝數的鴨和鵝」,以及「應有盡有的蔬菜與水果」。獵物的供應表明……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趣味生活小史

栗月靜

廣西師大出版社

¥9.00 會員免費


和現代人相對比,我國古代人越早可以吃的食物越少,隨著西域的開通,絲綢之路的打通,海上貿易的拓展,到最後大航海的盛行,我們可以吃的東西越來越多,餐桌上的食物越來越豐富。

如果現在人問古人吃什麼,或許只需要回答吃飯就行。確實是吃飯,但是有時候有一些人有特殊的嗜好,他們對吃飯是沒有興趣的。下面歪史列出幾個自己知道的不吃平常飯的人。他們吃的都是奇奇怪怪的東西。

這一些不吃平常飯或者是一時好奇,或者是有被迫,或者只是愛好,並非一成不變。然而他們都是有才能的人,能夠在紛亂的春秋戰國擁有一席之地,沒有點才能是不行的。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齊國國君,東邊臨海,自然是吃遍山珍海味,這位小白同志感覺人世間能吃的都吃遍了,除了人。於是略帶遺憾的對自己專職廚子易牙說:寡人啥都吃到了,就是不知道人是啥味道!

易牙一聽,立馬感覺機會來了,二話不說,回家殺了兒子,燉了一盆給國君端過去,事先沒有說,齊桓公吃完,擦了擦嘴角的口水,問易牙這首是什麼肉?易牙恭恭敬敬的說為了滿足君王,回家殺了兒子。。。齊桓公感動 d 差點哭出來。後來,易牙餓死了齊桓公。

楚成王,略晚於齊桓公,又早於晉文公。這位老兄還好,出於荊楚之地的他喜歡吃熊掌。不知道,吃熊掌是不是從他開始的。他晚年時候,由於寵信小兒子,打算更立太子,結果太子商臣發動宮變,包圍了楚成王。

面對成為階下囚的現實,他想的是還想吃一頓熊掌。當然,這個可憐的要求被兒子拒絕了,讓他自縊而死。於是一代令主抱著遺憾而死。

晉文公,春秋五霸第二,在遭遇驪姬之亂以後,他被迫逃亡在外,經歷宋國、鄭國、衛國、齊國、楚國、秦國等當地能夠叫的上的國家。身為公子哥的他當然帶著一堆隨從如狐偃、趙衰、介之推等一干後世有名的賢臣。

有一點遺憾的是,帶的人不能吃,身上的盤纏由於逃命要緊沒有準備多久,於是在衛國時候終於用盡了最後一文錢(當時可沒有一文錢的說法),於是向衛人乞食,但是衛人給他一把土,這可把晉文公給氣的,即使落難的鳳凰也比雞強。擼起袖子就要上去拚命。

幸好,被跟隨的人勸住了,畢竟強龍不壓地頭蛇,你都逃命了,根人家計較啥?跟在一旁的介之推看把,於是背身把自己大腿的肉割下來一塊給重耳燉了。押飢之後的逃亡隊伍火速的開往齊國,霸主齊桓公的的治下。

不知道兩位國君有沒有一起討論人肉的味道。反正他們都吃過,歪史覺得可能有。

趙武靈王,同樣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主兒,和其他三位相比,略為寒酸。早期移風易俗,胡服騎射,滅中山、婁煩等勁敵,挾秦協燕,靠強大的騎本睥睨天下,一時間五二,但是禍起蕭牆,和楚成王一樣,遭遇了兵變。

由於晚年寵信小兒子,於是里小兒子趙何為王,後來覺得對不起長子趙章,於是又打算裂土分疆,結果被趙章利用,後來被李兌和公子成包圍在沙丘長達三個月。吃光了所有實物。

被包圍的期間,既沒有人進去,他也不能出去,又沒有了食物,於是他只好自力更生,抓老鼠、掏鳥窩來果腹,直到後面這一些都沒得吃了被餓死在沙丘行宮,而春秋第一位霸主齊桓公也是被餓死的。

看來人物的死法大概都差不多。

本文歪史原創,謝絕抄襲。


當清晨第一縷陽光划過長夜,照耀在大地上的時候,宋朝的古人們便該起床收拾洗漱,然後在吃過一頓美味可口的早餐之後,正式迎接忙碌而充實的一天。

正在海南儋耳做官的美食家蘇軾,便準備去鄰家老太太開的早餐鋪大快朵頤一番。

這家早餐鋪,專門經營各種麵食早點。蘇軾是店裡的常客,他對於老人家做的「饊子」尤其愛不釋手,還專門寫了一首詩送給老人家:

縴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戲詠饊子贈鄰嫗》)

饊子」是用麵粉、食鹽和水揉搓出的麵條,經過高溫油炸後,產生的一種酥脆可口的美食,喜歡甜味的古人,還會加入蜜糖調製出一種香甜的口感。

饊子」最舒服的吃法和油條類似,先喊店家來上一碗清甜的豆漿,再將「饊子」放入豆漿中泡軟,「饊子」吸足了豆漿後,便帶著一股濃濃的豆香,一口咬下去,唇齒間只剩下滿滿的幸福感,也難怪連蘇軾先生這樣的資深美食家也對「饊子」的滋味難以忘懷。

【「饊子」】

其實,別看蘇軾先生早餐吃「饊子」吃得香,便覺得在古時候,南方人早餐吃麵食製品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

在麵食被南方民眾接受之前,關於早餐吃什麼的問題上,南方人和北方人各有所好:南方人主打米飯,北方人主打麵食,俗稱「南米北面」

宋朝的麵食師傅,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將美味的麵食製品打造成南方食客也喜歡的網紅美食,當真是耗費了一番功夫呢!

一、餅、面、包子、饅頭、餛飩,一份充滿儀式感的宋朝麵食早餐,喚醒你一天的活力

提到宋朝麵食家族的成員,宋代的人們閉上眼去,腦海中全是各種美食的形象,絕大多數人都能輕鬆說上十幾種,還不帶重樣的:煎角子(煎餃子)、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賣米薄皮春繭、豐糖糕、乳糕、栗糕、炊餅、油酥餅兒…

走進汴京城中遠近聞名的張賣食麵店,裡面光是餅的種類便足以讓挑剔的食客,說不出話來:其中火燒的叫燒餅,水煮的叫湯餅(面片湯),蒸的叫籠餅(饅頭)。

在手藝高超的師傅手中,普通的麵糰經過烘烤、油煎、油炸、水蒸之後,便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一塊普通的大餅,既可以烤熟後撒上芝麻,直接上手吃,也可以掰碎了混合著肉湯食用,神奇的是兩種吃法可以讓同一樣食物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風味。

【花式面制食品】

宋代人特喜歡食用饅頭,那時候的饅頭和我們現今的包子差不多,裡面有各種各樣的肉餡,像糖肉饅頭、羊肉饅頭、太學饅頭、筍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諸多饅頭中,「太學饅頭」最為特殊,按照《錢塘遺事》的記載,宋代參加科舉的學子們,在完成了廷試之後,天子會給學子們賜食,其規格便是太學饅頭一個、羊肉泡飯一盞。

據《苕溪漁隱叢話》記載,這一傳統的背後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電子書阿狸的美食小時光:花事美食作者 夢之城去試讀?

古人吃喝講求順天應時,學子的飲食標配便是「春秋炊餅,冬饅頭」,有一日,宋神宗入太學視察學子的時候,嘗過了這一美食後,感到非常滿意,便給饅頭賜名「太學饅頭」:朕以此養士,可無愧矣。自是飲食稍豐潔,而饅頭遂知名

此後,太學饅頭便成了文人墨客追捧的網紅美食。

「太學饅頭」雖然冠以饅頭之名,但它其實是用發好的麵皮包上腌制好的肉絲,製成的珍饈佳肴。

【饅頭】

看過了市井網紅小吃,那麼宮廷中的麵食又有什麼特殊之處呢?

《宋會要輯稿·御廚》記載,宋朝的宮廷中,以麵食為主。也就是說,皇帝的早餐和今天的我們類似,常常是一碗加著各種臊子熱氣騰騰的麵食:絲雞面、三鮮面、子料澆蝦面、魚桐皮面、鹽煎麵、筍潑肉面、炒雞面……

宋高宗是個餛飩愛好者,他喜食各類餛飩。

宋代的餛飩種類繁多,有諸如椿根餛飩、十味餛飩、二十四節氣餛飩、丁香餛飩等等不同口味、花形的餛飩,其中代表著二十四種節氣的二十四節氣餛飩,便主打二十四種餡料、二十四種花形。

【餛飩】

看過了宋朝種類豐富的麵食早餐後,讓人不禁感嘆,在吃這方面,宋朝人是相當認真的。

二、宋朝麵食的生存發展智慧:「南北融合」,打破「南米北面」的江湖格局

「民以食為天」,來自北方的麵食師傅們因地制宜,他們在推廣麵食時,為了迎合南方市場的飲食需求,麵食師傅結合南方人的口感,不斷改進配方,使得南方人也日漸喜歡起各類麵食製品。

麵食的「南北融合」之路,走得很艱難,首先是不同地區的居民對食品的口感要求就不一樣,有的人喜歡吃甜食,有的人喜歡吃辣味,這些都需要廚師去摸索;其次便是不同地區生產的特產不同,廚師未必能買到想要的食材

方法總是比困難多,麵食師傅通過實地考察、反覆試驗,並且和來自不同地域的廚師積極交流分享經驗,他們終於初步掌握了讓南方人也喜歡吃麵食的技巧。

並且,他們還在汴梁這個「集四海之珍奇」的美食大都市成功試點了:「飲食混淆,無南北之分矣。」

舉幾個南北美食家在進行廚藝經驗交流的過程中,創新出的作品做例子:

「槐芽溫淘」,將嫩槐樹芽摘下來,搗碎成泥後,再混合上麵粉、鹽和水製成素麵,因其口感帶有槐樹的清香,又價格低廉,故而在宋代的早餐店中,這份美味很受民眾的歡迎。

「雲英面」,將藕、蓮、菱、芋等帶有粉質的食材混合在一起蒸熟後搗爛,再加上蜂蜜和蜜糖攪拌,使其冷卻形成「麵糰」,吃的時候就像做刀削麵一樣片成面片煮熟即可。

雲英面的流行,和它對於食材的兼容性有著莫大的關係,生活在內陸地區的人民可以在其中加入自己喜歡的豬肉、瓜果,沿海地區的人民又可以將其與海鮮結合起來,這當真是一種走到哪兒都能做的美味。

「假煎肉」,將麵筋和葫蘆包在一起腌制,然後用油微煎,便可以做出肉的口感,這種「素肉」成本低廉,味道又極佳,很快便成為民眾家中常見的菜肴。

【古代美食】

光是瞧著這配料和製作技藝,便可以知道麵食師傅們在推廣麵食的過程中,做出了很多次失敗的嘗試,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三、「北面」在南方紮根的社會因素

「北面」能夠在宋朝時走向大江南北,成為南方民眾早餐上的熱門選項,和當時「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有著重要的關係。

宋朝的時候,北方始終面臨著敵人的威脅,北方生活的居民為了躲避戰亂,便開始了南遷的歷程。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為南方面食行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加上當時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吸引了很多北方的商人舉家南遷,這進一步推動了南北飲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北面」南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的出現滿足了宋朝市民階層對於美味的追求。

麵食做法簡單、樣式多樣、口感豐富,一碗熱氣騰騰的麵食下肚,它既能填飽肚子,又能滿足不同地域食客的味蕾,當真是難得的美味佳肴。

【餃子】

清晨的時候,面對著一盤小巧玲瓏的餃子,那一刻,我只覺得只要輕輕吃上一口,彷彿便能保持住一天的活力似的。

也許,這正是麵食的魅力所在:它不分地域、不分男女老少,它總是能以獨特的形式出現,去儘可能滿足每一個人挑剔的胃

參考資料:

【1】《東京夢華錄·卷十六》

【2】《宋史》

【3】《夢梁錄·卷十三》

【4】《宋人軼事彙編·卷三》

【5】《宋會要輯稿》


推薦閱讀:

南美原生缸玩家開缸,骨架之美在於糾結
怎樣成為有趣的靈魂?
怎麼讓你的人生過的有趣有意義?
那些有趣的單詞13:dinosaur
詩詞丨讓人拍案叫絕的43句「詩詞之最」,太有趣了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美食 | 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