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如何「取天下」?

原文:

  •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問題:

  • 什麼是取天下?是指從一個小組織的聖人(領導者)到一個更大組織的聖人?或是指其他?
  • 延展問題:道德經里似乎都是在講作為聖人該採取什麼策略,那如果一個組織里的聖人不合格,屬下想要取而代之,該採取什麼策略呢?


就是作為一個領導人,應該無為而為之。不要沒事亂髮布各種政令,讓人民各行其道,各自遵循自己的天命,百花齊放。所以你這個樣的時候,反而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取得了天下。這是中國人典型的無首史觀。或者叫做唯物主義歷史觀點。歷史不是一個個英雄創造的。而是人民大眾創造的。一個個英雄創造歷史,這是西方的觀點。

看過電影流浪地球吧?拯救地球的那一幫中國人真的是英雄嗎?他們這個小隊真的比其他的小隊要強很多嗎?其實不是的。是運氣導致了他們這種選擇,導致了他們成功,他們並不比別的小隊強多少,他們的想法,別的小隊早就已經提出過了。但是諸多巧合,很幸運,他們成功了。無首,天下吉。


道德經的治國的基本理念是無為而治。取天下常以無事。取天下就是治理天下的意思。


聖人不合格?純粹的顛倒妄想,倒果為因。不合格的怎麼能稱聖人?即稱聖人,必須合格,因此,聖人之說,一般為蓋棺定論。在世之人可稱賢,不稱聖。

題主的意思應指一個團隊的領袖(非聖人)某些行為讓團員不服,那個(修聖的)領袖該怎麼辦?

找出對方不服的原因,若自己有失,就改正,若對方有誤,則為其釋疑。總之,對上根之人曉之以理,對下根之人示之以德,有理有德,自然讓人心服口服,若存心鬧事,請出團隊即可。

聖人如何取天下?

聖人以無為之心行應對天下。

無為:即無我、無執著、無妄想,隨順因緣而為,簡稱「無為」。

個人理解,供參考。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弔民伐罪,周發殷湯。

什麼是取天下?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霸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聖人,就是大家共推的首領,不合格則換人。


這個國,其實就是一人,而非千萬兵馬之國。

就是讀者自己,參經的時候是有關聯性的。

欲,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全文為:

道德經·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道德經所有章節,都是圍繞第一章來說的。如果道能用第一章就說明白,也就沒必要寫那麼多字了。所以,後面的內容都是在解釋第一章。

如果你非要說治國之法,很簡單。

當權者無欲、無求,故其子民皆可從其欲,所以萬物皆生。

若當權者有欲,則如始皇,為其私慾而坑殺萬民。

若當權者無私,則其民各安其業,天下太平。

天道反覆,當生則生,當亡則亡。既然無私又何必在意生死。

說一段許由的故事吧。

從前堯到大澤之中拜見許由,說。「十個太陽都出來了,火把卻還不熄滅,不是徒勞嗎?您來做天子,天下一定能夠大治,我願把天下交 給您治理。」許由推辭說:「這是為什麼呢?要說是因為天下還不太平吧,可如今天下已經太平了;說是為了自己吧,須知鶴鷯在樹林中築巢,樹木再多,自己也只不過佔據一棵樹枝;鼴鼠到河裡喝水,河水再多,自己也只不過喝飽肚皮。您回去吧!我哪裡用得著天下?」說罷,就去箕山腳下、穎水北岸種田為生,終生也沒有過問天下的表示。


推薦閱讀:

讀王蒙的《老子的幫助》實在覺得略顯粗陋,讀不下去,能否推薦對《道德經》解讀較好的書籍?
《老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究竟作何解釋?
道德經中哪些章節體現了老子的守弱觀?
究竟到了怎樣的境界,才算是把《道德經》理解得透徹,以至於爐火純青了?
如何讀道德經?

TAG:老子人物 | 道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