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教育上,你認為有什麼普適性的,基本的原則需要知道?


好好說話,非暴力溝通,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

中國的家長對子女的愛,那是無法用言語來描述的。但是就因為不好好說話,而導致了父母和孩子之間關係緊張,孩子成長不順利。

孩子感冒了,媽媽明明很擔心,卻要說一句:「讓你穿衣服就不穿,活該。」其實心裡並不是這麼想的。而孩子也會和頂牛,:「我感冒不用你管。」

就這樣的對話,父母和孩子都受到了傷害。

由於語言暴力而導致了父母委屈,孩子委屈。

不要嘮叨,不要抱怨,抱怨都是自我感動,別人是不領情的。

所以好好說話,非暴力溝通,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沒有嘮叨,沒有抱怨,孩子成長順利,父母心情愉快。


尊重,無條件的愛,無處不在的快樂

是最基本的原則。擴展開的話有以下6點:

一,尊重:尊重孩子人格,尊重嬰幼兒科學發展規律,尊重認知規律和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規律

二,無條件的愛,以及有條件的支持

三,一致的原則:全家一致,個人前後一致

四,以身作則,以及不能以身作則時誠懇承認缺點

五,快樂無處不在,以遊戲為樂,以學習為樂,以苦為樂,以奮鬥為樂。。。快樂是態度,而不是結果

六、盡量只做對的事情

就這些(每條都有上萬字的內容,暫不展開了)。


不要喊,好好說話。討論事要心平氣和,不能和她大喊大叫,這會給孩子造成很不好的影響。撕心裂肺的吵是一件很讓人難以忍受的事。

不要輕易許給孩子承諾。要讓孩子知道,承諾從來都不是說出來就可以的,還要做出來。做完了,才算是遵守承諾了。有的人總覺得孩子要的東西現在給不了,他總纏著人弄不了就隨口打發一句,先解決眼前。父母的隨口承諾帶給孩子的往往是最難過的記憶。小孩子是最單純的,承諾兩個字很重,但是也很美。

不要動不動就舞刀動槍。古人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他們說的對,但那是古時候。現在也可以打,但不要在可以講道理的時候打,除非涉及嚴重性事件時,動嘴沒有動手來的快,那你可以打。其他時候不要實行「棍棒教育」。

要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適當的教育,不要覺得孩子還小這些他不需要知道就糊弄過去!一個家庭里,孩子也是其中一員,家裡的所有事情他都有決定權和選擇權,不要以為自己是父母就要全部幫孩子做了選擇,這對孩子是沒有好處的。教育不分長短,但分早晚。可以讓孩子學的多或少,但不能讓他把東西學的晚或早,這涉及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至於什麼東西能早教,什麼東西要晚教,這要看覺悟了。就比如:性教育,這個東西孩子懂事了就該知道了,不需要知道多,但最起碼要明白男女授受不親。還有飯桌禮儀,這個東西沒必要早教,而且也不需要家長教(這個地方單純指酒桌禮儀)孩子太小沒必要知道酒桌上怎麼敬酒吧。但是飯桌上主次位,以及基本的都是要知道的。

要適當與孩子進行貼近心靈的溝通(在這裡建議一家子,不要排除父親或者母親)。每周,或者每個月找個時間,坐在陽台上,曬著陽光,喝著茶,聊聊班級,聊聊她的同學,聊聊她在學校的生活,父母也要說,挑一些能說的說,挑一些有意義的說,不要說自己在公司或者工作上不如意的地方,一開始這還不是最好的溝通方法。要撿會讓他覺得有興趣的事情說,方便你們聊天會繼續。並且,在聊天的過程中,不要以家長的身份、訓導的口吻。要記住,當父母和孩子面對面坐在椅子上的時候,雙方要處在同一角度上,因為孩子還小,她不懂父母的心,並且孩子會下意識排斥父母的硬性教育和訓導,所以需要父母嘗試體會孩子的心情,當父母真的體會到了孩子的心情,並且這個聊天真的得以延續,那以後不管是父母或者孩子哪方有矛盾都是很好解決的。在聊天的時候,也是教育的時候,當父母站在孩子朋友的角度上說出一些父母該說的話時,他們的接受度往往會提高很多,這個時候就是父母引導的時候。是引導,不是教訓。

我一直都覺得我家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好的,這會讓我覺得很輕鬆,分為不緊繃,我不累是我愛我家庭的理由。


太多了,先寫幾條,有時間在補充

1、打罵孩子不是教育,只是家長無能憤怒的發泄。

2、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治癒童年。

3、愛孩子不是家長說了算的,是孩子沒有感受到家長的愛,如果沒有感受到愛,那家長做的只是感動自己。

4、無條件的愛孩子,不等於溺愛,無條件的愛孩子是接納孩子所有,接納孩子這個人。無關優點缺點。

5、教育不是立竿見影。是需要長期的引導(孩子越大越明顯)

6、教育的基礎是關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關係惡劣,被教育者不願意接受,教育這件事就不存在。

7、想讓孩子變成優秀的孩子,就要按照優秀孩子的方式對待孩子(皮格馬利翁效應)

8、小學階段主要培養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在小學學習成績沒那麼重要。在學習上真正拉開距離的是初中。

9、人格健全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當孩子做事出bug來找父母哭訴/傾訴時,不要指責!

一定要注意,當ta事情沒有做好,來找父母訴說時,與做錯但自己根本沒意識到是截然不同的情況!這時候一定不能是批評或者指責!!切記。

首先,ta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懷有著自我認知的無能、無助甚至絕望的情緒。

(甚至很多情況下大人覺得做錯了、搞砸了一件眼中的小事,沒什麼大不了的事的時候,但當孩子主動開口跟你說,ta已經極度難過、悲傷、絕望、徹底無助。一件很小的事在ta眼中的後果可能是不可承受的,這時候ta也許會出現很多過激過度的反應,比如哭鬧、哭訴、說很絕望的要死之類的,家長不願聽到的話。)

但一定不要指責,和批評。

即使ta已經在哭鬧了,父母首先要平穩住自己的情緒。試著共情孩子的低落到絕望。然後安撫孩子的情緒,告訴ta這一次的錯誤最糟糕會造成怎樣的後果,爸爸媽媽可以陪著你、和你一起解決、補救。這樣可以幫助ta鎮靜、獲得安全感、面對挫折心理能量和勇氣,以及改正錯誤的心理動力。

而不是聽到孩子自己說,自己做錯了什麼事、沒做好什麼事,被批評、被嘲笑,或者出現了怎樣的後果後(哪怕確實已經引發了很嚴重的後果),語氣生硬甚至憤怒地指責ta怎麼這麼蠢、這麼丟三落四、自己的事情管不好做不好、不預留出時間、不周密等等…錯誤的做法會進一步給孩子帶來傷害、讓ta產生習得性無助,或者產生逆反心理,明明孩子已經知道自己這次沒做好是什麼原因,或者父母給指出了,只是因為父母教育和溝通的方式不當,ta反而不會改,會逆反、會強化這種問題和錯誤,以後一直、持續、變本加厲的犯錯。所謂逆反並不只針對青春期容易叛逆的孩子,即使年齡更小和更成熟,哪怕二三十歲了,如果父母的溝通方式有問題,ta都會一直逆反,而不會往父母期望的方向上去做。

哪怕孩子心裡明白自己這樣是錯的,其實當ta跟父母講的時候,ta已經嘗到了後果、意識到了自己有錯。而這種反向形成最嚴重的後果是,好,我錯了,但你憑什麼這麼說我?我永遠都不會改!我永遠都這樣子!我就是這樣子!我好不了了!我去死吧!

——我去死!

在孩子沒做好事情並且ta知道的時候,父母的指責(可能是從小到大一次次累積的)會點燃ta的死本能,因為陷入了徹底無助、一無是處、沒有辦法改了,所以去死。

你們還記得那個引起熱議的視頻嗎?高架橋上,兒子拉開車門,奔向高架橋邊,翻出跳了下去,而母親撕心裂肺的哭喊…

雖然我不在當時那輛轎車中,但以做青少年心理諮詢的經驗,我就已經想像出了那天轎車裡的畫面,以及那個男孩十幾年人生中多少次類似的經歷。

孩子的抑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等等很多障礙和自殺危機與行為,都是因為ta曾已經自己意識到的錯誤,又獲得了指責的心理傷害造成的。

前面有位答主提到非暴力溝通,就是這樣的道理,而我補充一下孩子在這一典型事件過程中的心理機制,這就是尤為要注意非暴力溝通的地方。

以上說做法上最核心的要點,而在觀念上,只需記住和理解: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血脈的延續、你的傀儡木偶、你的未竟理想和事業的實現者。

而是,ta是獨立的個體,而你的品格將在ta身上展現。

願天下父母心,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推薦閱讀:

新生兒:寶寶有眼屎就是上火?
育兒經||對症下藥——解救不同類型「電視寶寶」全攻略
可怕2歲,人生第一叛逆期:你必須會這套「打狗棒法」!
我小時候差點淹死,所以現在孩子玩水特別重視這幾點

TAG:教育 | 育兒 | 教育方式 | 教育理念 | 育兒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