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關於坦然接受生死的經典著作推薦?


也許看完當下能坦然接受,生死真的到了面前,還是無法接受。


有幾本書值得一看:

1.《西藏生死書》 索甲仁波切

2.《天堂與地獄》 史威登堡

3.《前世今生 生命輪迴的啟示》布萊恩魏斯

4.《前世今生2 總有奇蹟會降臨》布萊恩魏斯


讀《聖經》,進窄門,去天堂!


《聖經》《老人與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建議找幾部抗日的片子,每個裡面都有幾個坦然接受生死的共產黨員。

感受他們的情感,或許對人生有另一種認識。


有一部龍媽主演的電影。名字忘了 她在裡面演個保姆照顧一個截癱的富家公子


生與死,看了這本書你就會了解為什麼生,死是自然規律,或許對你有啟發。


生死坦然面對的書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心經》

人生的問題很多,但如果給以高度概括,那便不外「生死」二字了。通常人們關心生活,然而,生活只是生的一部分。哲學、宗教里重視探討生的來源及死的歸宿。佛教作為生命的科學,人生的智慧,對於有情生死問題,不但有深刻的研究,還有解決的方法。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句話,從邏輯上來說當然是這樣,在聲聞人的智慧中,因為他們覺得有實在的無明,這才有了無明的滅除;因為有老死,才有老死的滅除。而菩薩境界觀照無明乃至老死都是無自性空,無明乃至老死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假象,夢幻泡影,因此菩薩不滅除生死,也不必厭離生死,在生死中超越生死。

死對人來說,是無法迴避的,生的末端便是死。誰不想長命百歲?但人活百歲終要死,世上沒有長生不老葯。當然,對死亡懷有恐懼並不奇怪,人一死,便會失去生活給他的各種美好事物。但一個人,如果你經歷過人世滄桑,活著時盡職盡責的工作,沒有虛度時光,那麼應該死而無憾了。死亡是人生的終結,如同旅途的一個驛站。正像英國作家雨果臨終前說的那樣:「生命的旅行,總有結束的時候,我該休息了。」

英國著名哲學家、散文家羅素對生死的理解很形象:每個人的人生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流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後,熱烈地衝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的更平穩了。最後河水流入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爾後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能這樣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們所珍愛的一切都將存在下去。如果我們都能像羅素那樣,把人生比作河水,不知不覺地融入大海,毫無痛苦的失去自身的存在,那就不會感到死的恐懼了。當死亡來臨之際,坦然面對死亡,把它當作生命過程里的一個環節。像雨果那樣,臨終輕鬆地說:「我該休息了!」聖嚴法師說:「人活著不過是在一呼一吸之間,呼吸在,所以你一切都在。」

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也說:「死亡並不是生命的反義詞,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禪宗還有句名言:「大死一番,再活現成。」倘若不以身體作為死亡的依據,人的一生當中,總是要面臨無數次死亡與重生的體驗。大多數的人,終其一生,費盡心思追尋的是:得不到的財富、不確定的愛情、過眼雲煙的名利,卻很少人能夠停下來想一想,要如何正視臨終面對的死亡。

生死其實是同一件事的兩面,生時不能無憂,臨終必將慌亂。人生是一連串的未知、不確定,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死亡」但卻也是人們最難以接受的事實。悲慟、號啕也怨天尤人都於事無補,唯有坦然接受,好好準備。然而,我們準備好了嗎?人的一生之中,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死亡無疑是不如意中最不如意的一樁。死亡和我們生命中所經歷的失敗或者失去是一樣的,都令人感到無比的沮喪,尤其是面對自己或親友終將死亡的事實時,更是難以接受。死亡,是很多人的忌諱,但是,誰又能決定死亡?死亡,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面對生死,恐懼是多餘的,惟有面對。

面對「有生必有死」的必然現象,猶如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就像我們現在對談,結束後就要分開的。見面是緣,分開也是緣。分開以後會不會見面?以後是以什麼樣子的角色見面呢?在什麼樣的場合呢?不一定!如果真有因緣,就一定會再相見的,不管時空如何轉變。

在《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三中佛陀以四種良馬譬喻眾生的根器。認為最利根的人聽聞老病死苦,心中便會生出警惕,依正法思維而調伏身心,有如上等的良馬見鞭影即知行進的方向。比較次等根器的人,則是在見到鄰里有人受老病死苦時,便心生警惕而發心修行,這樣的人有如次等良馬,雖然不能在睹見鞭影時,即知前進,但只經鞭杖輕觸毛尾後,便知如何行走。第三等善根的人,則是要見到自己親近的人深受老病死苦時,方才驚覺而發心修行,就如第三等良馬,要等鞭杖輕抽,肌體微疼後,才知策進。第四種人,則要自己身遭老病死苦的折磨之後,才能認真面對生命的苦惱,猶如拉車的馬雖經鞭子抽打仍不知策進,非得以鐵錐刺身,徹膚傷骨之後才驚覺,進而「牽車著路,隨御者心,遲素左右」。至於頑劣難以教化的劣馬,則是伸頸狂嘶,作勢噬人,前腳跪地,後腳踢人,不願就軛,即或受軛,稍受鞭杖,便斷韁折勒,縱橫馳走。

雖然人生中有許多不確定的事,但有一件事是絕對確定的,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到最後,終究不免一死。把時間拉長,生死、死生是無盡的輪迴。如同昨天、今天、明天的無盡延續,前生、今世、來生也是無始無終的聯結,而貫穿無盡時間的是當下。這一刻是生,但對下一刻的生而言,前一刻的生已然是死。前生已逝,未來未到,這都不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唯有每一個現在,是我們可以把握得住的。

因此,我們不必因為終將死亡而變得消極虛無,也不必因為今生的不美滿而寄望來世。把握「當下」的生活態度,其實就已決定我們的幸福與悲哀了。

在每一刻的現在,學習努力,並在每一刻的當下練習「為而不有」,那麼,每一刻都將是圓滿的結束,也就是嶄新的開始。孔子的學生季路問孔子:「敢問死?」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也許,在了解死亡的意義之前,要先知道怎麼活?在現實的世界裡,不必以生死命題來鑽牛角尖,也毋須在虛幻中迷失自己。因為,人生是永遠的捨棄和永遠的追求。我們無法預知死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活在現在,活在當下。當下,就是生命最好的禮物。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是生的境界,也是死的境界。我們是心存希冀,痛苦地生存,還是快樂地死去,讓尊嚴歸於塵土?只有真正尊重生命,懂得、參透生命的人,才能正確地把握。


推薦閱讀:

如何面對癌症晚期父親即將離世的現實?
世間除了生老病死,還有哪些循環?
傅雷與朱梅馥 | 依依戀戀惜惜,生生死死戚戚
什麼是生,什麼是死
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為了懷孕,你付出了多少?

TAG:生死 | 生死觀 | 看透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