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對思想家失望?

論文要求原文:「偉大的思想家不一定是偉大的人,他們的個人品質有時甚至與他們的教導自相矛盾(試看盧梭、薩特的嘴臉),對此我們究竟應該抱有怎樣的態度去評價、看待呢?我們有時對思想很失望,我們有時對思想家很失望,我們有時對兩者都很失望,但我們究竟為何而失望呢?我們的失望到底說明了什麼呢」

重點:

1. 題目不是我出的,也不代表我的觀點,請不要和我討論題目是否正確。

2. 「因為有過高期待所以失望」大家都想得到,請不要再提了。

3. 題目要求全文如上,沒有遺漏,如有疑問請再次讀題。

4. 回答請不要偏題。

5. 如果可以,回答請一針見血簡明扼要,不需要用大段比喻排比誇張的修辭手法來說明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當然,歡迎大段有質量的文字。

謝謝。

杠精是真的牛逼,真的。特別能從自己的角度想問題,用高高在上的語氣揣度別人的想法,真的是心中有屎,看什麼都是屎。一開始沒反反覆復強調是為了論文,有人眼瞎來罵,現在寫的如此清楚了,還能陰陽怪氣,真的,服了。題目都不看完、不看明白答個屁的題。你要諷刺,麻煩諷刺的有水平,所有這樣的回答集中起來看,有的懟完就沒了???原因呢??有原因了,表達的意思也差不多,無語。

————————————————————————

(以下與提問無關,一點個人感想)

我聽到過一個關於知識分子的非常有趣的定義:一個人用比必要的詞語更多的詞語,來說出比他知道的東西更多的東西。

-------艾森豪威爾

突然想起這句話,也適用於一些不是能否算是知識分子的人。

私以為辯證的思考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即使不是打辯論賽的人都知道,被分配到了不認同的觀點,也需要用知識儲備去打贏辯論。所以情緒激烈的反對的回答讓人失望。

所以看了兩天的回答,對思想家沒有失望,對知乎有點失望。很難想像,會有願意花時間打些沒有質量的字來批駁題目的人。失望本就是很主觀的概念,不僅可以對思想家失望,更可以對上帝失望,這是沒有對錯的。

也許在一些人看來,ta反對的觀點不吐不快,或者對別人的否定能讓ta有優越感吧。可以看看薩特的《間隔》。謝謝一些論據不足的不認同的回答,雖然對我寫論文起不到一點幫助。


有些沒有自己的思想的人,無論他是去讀哲學史,還是去讀原著,還是去看論文集,還是去開會,他都只是在「挑」一種「自己喜歡的思想」,然後把自己綁進去。

然後摒棄其餘,層層纏絲,終於做成一個厚繭,並盼望著哪一天自己破繭而出即為蝶而已。

這是能同時實現放棄思考之負擔,又能夠對外展示假裝自己是個有在思考之人,還能對內堅持對自己評價甚高,以至於堅信作繭必能破繭,破繭必可成蝶的神奇法門呢。

這種神奇法門之神奇還不止於此,倘若以上三點有一點得不到滿足,那還能表示自己對思想家失望了,然後再另撿一種來。

前面的那個,權當破繭之代價好了,既然已有層次上的提升,那麼安處後面這個繭之中,繼續纏上幾層,有朝一日,必能成蝶。當然,最好也要讓別人相信我能成蝶。

大抵如此。


對思想不失望,對人失望,底子里是"崇聖"觀念作怪,好比娶"女神「當媳婦,一到敦倫的時候,接受不了,結果鸞鳳不能和鳴,夫婦不偕,家宅不寧。

對思想失望,對人不失望,底子里是對自以為高明的馬後炮式的思維習慣的不安,是缺乏真正的質疑力量的心虛的體現。

對思想,對人都失望,實話說,看不上一個人,也不欣賞這人辦的事,正常的反應不該是不屑,嘲笑,譏諷嗎?失望這種感覺是怎麼產生的?這個大思想家是祖上,長輩,親朋,配偶,子女,還是這個大思想家給你錢了!


因為不了解


謝邀。其他的人不清楚,說說盧梭吧。

其實當時的貴族們都是十足荒淫的,盧梭隨波逐流,但偶有反思,最終在痛苦自省中寫出了傳世的懺悔錄(還有兩本有名的懺悔錄,分別是奧古斯汀和托爾斯泰),切不要脫離某個人的時代來談道德,不然許多希臘大哲指不定都豢養過奴隸並且做出極端的惡行呢。

在我看來,只要他比所處時代的平均道德高上那麼幾分,那麼就可以被認可了。

做一個洞穴中猛然回頭並啟蒙庸眾的人,足矣。


思考、思想、謀略、實踐……這些行為有機的組合而成為人的日常——和諧而有條不紊。

但把這些分割、獨立或特別突出某項,則最終使人趨向某種瘋狂。

如謀略家,實際往往成為陰謀家。

而思想家容易癲狂,如尼采自殺了。

諸如人為什麼活著?人從哪裡來?人要到哪裡去?什麼是真理?

這類問題一旦被思想家從生命和生活中獨立拎出來,或者說剝離出來,就成了人生命的高危問題——不論想通了或沒想通總之人的生命就瀕臨盡頭。

日本和韓國流行自殺,其背後是思想和文化的發達。

所以中國道家尚愚,以謀求長壽和完整的生命,樸素和赤子之心是他們的最高境界,因為這些去除了思想家們繁多的思想的污染。

人要的不是對思想家的失望,而是永遠不要對思想家寄以任何的希望,他們天生的人格極度缺陷才會使他們渴求並成為了所謂的思想家。

人的思考、思想、謀略、實踐……是合諧的整體,不要把它們試圖突出或分離,這是和生命在開玩笑。


我們失望的原因也許是即使是偉大思想家仍然無法踐行自己的理論。(不是說期望過高,看下邊一段)

我們在失望既然思想家都無法擺脫凡俗慾望和陋習來達成自己思想中的樣子,我們自己是不是會更差,社會形態是否實際上並沒有因為這些偉大的思想變動分毫,只是簡單的物質推動社會構造進而升級而已。這些偉大的思考是否具有存在的意義,我們的困惑和失望來自於此(廣了還可以引入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之類的較淺的哲學討論吧)

(個人觀點,寫論文的話,後邊可以升華一下)

PS:大一新生,基本上沒寫過啥長篇論文,沒啥經驗,就是個人口嗨


本人沒有對思想家失望過,相反地,對「對思想家失望」反而覺得不可思議。 因為:

1.思想家的思想並不會讓我對思想家本人產生期望。比如那個為無產階級帶來黎明跟曙光的思想家,終其一生都過著有女僕的中產階層的生活,而且期間還跟女僕發生了關係,女僕懷孕了,燕妮能有什麼辦法?

「思想」跟「品質」無關,除非這種"思想"是對「品質」的思想,但多數情況下,對品質的思想不足以讓思想家成名。

2.強調「幹壞事」的思想家很多,我不會期望這些思想家去幹壞事,然後因為他們沒幹而產生失望。孫子兵法,兵者,詭道也,我不會期望孫子天天在欺騙別人。而且一些思想家自相矛盾,我總不會要求他們精分吧。

........

回到題主的問題,我想多數情況下,是一些人在製造完美思想家的幻覺,以此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此種操作用俗話來說,就是「人設」。這些人在欺騙大眾,與其說是對思想家的失望,不如說是對思想家的還原。


你失望的是思想家的思想,而不是思想家本人。因為思想不是實際,往往思想能到達的境界與實際卻相差距離很遠,越是想的更遠的思想家名氣就越大,腳踏實地的平凡人對他們的失望也就越大。未來離我們多遠,只有那些思想家有時間去思考。


先秦為什麼無人談玄說妙,就是因為那時候的人素樸,重實際多餞行,可以說莊子的學說在那時候是不可能出名的,老子和孔子墨子都是重實際,行道在前。如果不是秦統一六國後,百姓富足了,也就是吃飽飯沒事幹了,像莊子佛陀這些花里胡哨不切實際的東西根本興不起來,道教佛教早五六百年,也就是在先秦想在中華髮芽都是痴心妄想,因為沒人信。談玄說妙夸夸其談這些東西的興盛本身就說明道德倫理的淪落。莊子書在先秦諸子中少有人提及,不是沒有原因的。魏晉往後各種宗教崛起,就是人類慾望不斷膨脹的結果,想長生不老,想不生不滅不輪迴,這些不是慾望嗎?可以說這些慾望比想當皇帝還要大。現在明星吸毒,各種吃野生動物,吃猴腦蝙蝠,這就是吃飽了撐的,物質享受太多了,不知道咋作的結果,你讓他吃不飽飯,再也沒人說什麼玄妙覺悟了,都撅屁股死啦幹活。


任何思想的產生離不開兩個背景,一個是思想背景,一個是時代背景。

古往今來的思想家能夠為人們所銘記,無不是在這兩種背景的限定下給出了能夠為很多人接受認同的對世界或價值的解釋。這個時刻,他由一個普通人成為一個思想家——甚至是一個立法者。可是,當人們發現了他思想中的漏洞,時代又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的時候,人們就會對這個思想立法者而感到失望。

薩特是在二戰前後成長起來的思想家。從思想資源上看,他吸收了最時髦的思想——現象學、馬克思主義。從時代上看,經歷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殘酷的戰爭,人們的內心虛無,渴望有人能夠對傳統價值做出一番解釋。於是,薩特成為了人們尤其是青年人的精神偶像。但是20世紀50年代開始,薩特的那一套卻越來越不能被人們所接受,他從偶像的神壇跌落。繼他而起的法國思想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比他更為精緻時髦,而且文化批判精神批判能夠給人們提供關於世界和價值的更為合理的解釋。我們現在的生活依然被籠罩在這一批思想家的智慧之下,他們很偉大,但是再過五十年一百年呢?也許從思想的精緻程度上看,他們還是偉大的,但是因為無法再回應時代,這些思想變得沒有生命力,失望便油然而生。

另外,對思想失望和對思想家失望則是人的習慣使然。低下的辯論在不能從思辨上打敗對手時,便轉向無恥卑劣的人身攻擊。我們在生活中預設了這樣一個前提,人如其言,言如其人。但這種觀點的合理性在哪裡?難道不是經驗的歸納,只具有有限的有效性?《論語》中記載孔子因弟子宰予的一個反思,起初對待別人是聽其言而信其行,後來則是聽其言而觀其行。

總之,之所以會對思想失望是因為它不再能夠為處於困惑中的人們提供對世界和價值的解釋,對思想家失望是因為我們習慣地預設了不精確的前提。


所謂「思想」,就是對「重大」或者「深刻」問題的觀點,而「思想家」當然就是發表這類觀點的人。

一個不引人注意的事實是:「思想」通常指的是不確定的觀點。雖然有許多「思想」廣為傳播,但在經歷了數百甚至數千年之後,人類似乎仍未找到確定的答案並達成相關共識。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張法在「江漢大學學報」上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哲學就是研究大問題的。無論怎麼分離,分離出去的學科只要面對大問題,仍會成為哲學問題。從大問題的角度去看,第一,無論哲學的分支如何分離出去,大問題本身是不會被分離出去的。正如威爾遜在《哲學簡說》中所說的:哲學不是個別性的概念,如贍養費、通貨緊縮、透視法,而是普遍概念,如因果性、認識、自由。人沒有個別概念是可以的,沒有普遍概念卻無法生活。他的這本哲學原理著作,就是以七大觀念(科學、精神、自由、認識、語言、客觀、上帝)構成自己的內容。更為重要的是,哲學的問題之為大問題,在於它永遠不能解決。因此,科學要來佔有哲學所取得的成就,來佔有好啦,是科學的,終有一天要被科學所佔;不是科學的,無論何時,終是屬於哲學。因此,薩瓦多爾說:「有些問題是能夠得到滿意解答的,這些問題是科學要處理的問題;另一些問題我們則認為永遠不可能徹底解決。以一種永遠不能盡如人意的方式回答它們,是哲學的任務。」這裡「永遠不可能徹底解決」說到了點上。

顯然,針對所提到的「七大觀念 (科學、精神、自由、認識、語言、客觀、上帝)」的各種觀點,就屬於通常所謂的「思想」範疇。既然那些問題「永遠不可能徹底解決」,對思想和思想家們的失望就是自然情緒。

例如,看到知乎上關於「自由」話題的胡說八道群魔亂舞,正常人都會失望的。

本來到此,問題應該已經回答完了,以下是延申。


一個延申的問題是:確定的觀點是什麼?——確定的觀點通常會被稱為「定理」或「定律」。

與「思想」相比,定理或定律好像不那麼「高級」,原因有這麼幾個:

  1. 定理或定律一旦確定了,繼續的相關探討必然失去了「重大」或者「深刻」;
  2. 定理或定律數量眾多,絕大部分針對的都是細枝末節問題;
  3. 定理或定律的後續發現和應用通常由大量「工匠」層次的人承擔;

即使偉大如牛頓,也幾乎沒聽說過他被稱之為「思想家」。當然,偉大的牛頓定律,也不大可能被稱之為「思想」——那隻不過是「定律」而已。


估計會有人質疑:「定理」或「定律」只是屬於自然範疇,通常「思想」所在的社會範疇沒有那些東西。

這個判斷錯了,社會人文範疇的「定理」或「定律」有不少,只是把控了社會人文理論主流「思想界」不了解甚至抵制確定性觀點,從前面張法那段文字中抑制不住的得意洋洋,我們不難感受到這點。

一個具體的例子是:科斯定理。

儘管科斯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儘管科斯定理能夠廣泛應用于思想、政治、法律、企業、商業、... 甚至產品設計等社會各方面。在思想界的成功抵制下,這個迄今人類歷史上在無論深度、廣度、還是重要性上,幾乎是唯一堪比牛頓定律的偉大理論發現,至今仍處於默默無聞的境地。

這樣的場景怎能不讓人失望。


回頭再說讓思想界得意洋洋的「永遠不可能徹底解決」的七大觀念問題,其解決方案早已出現在「工匠」們發現的各種定理定律中了。例如:1957 年 Jaynes 提出了「最大熵原理」,以數學方程的形式給出了「自由」的精確定義,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並且同樣在自然、社會及人文領域中有廣泛豐富的應用。

而俗話說得好:人喚你不動,鬼叫你飛跑 ——至今 (如:張法文字發表於 2010 年),思想界仍沉湎在自己的無知與愚昧中,引領著整個世界繼續群魔亂舞胡說八道。

他們「無愧於」人們的失望。


魯迅的狂人日記寫的很清楚,自己也是和別人沒有兩樣都是吃過人的,他想要救的只有沒吃過人的孩子。恩格斯自己也是開工廠的資本家,但是如果他在當時不繼承家業,馬克思就沒法繼續發展自己的思想。

人的肉體是沒有辦法超脫於他所生存的歷史社會環境而遺世獨立的,但這不代表他們的思想不能。對思想家的失望,源於用他們超越時代的思想去評判他們無法超越時代的人身。


失望是因為事實和你的期望不符

你對思想家失望就是一因為你把他預設成了聖人

至於怎麼看待,分開看待。學術的人和實際的人。很多科學家都有黑料,比如牛頓因私慾迫害同時期的科學家胡克。但是我不會因此就覺得牛頓三定律有問題。

畢竟牛頓三定律被提出之後有經過了許多後人的研究,解讀,評價……不是牛頓提出之後就成了現在看到的樣子。


思想家也是人,是人就無法擺脫旁人的糾纏,思想即使再高深偉大其面對生活依舊無奈,行為落入平庸,知行合一是任何人都無法做到的,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思想是先於現實實踐的東西,只有全社會達成共識才有可能實現社會性質的提升,這是一個艱難的運動歷程,當人們看到思想家的思想無法馬上踐行或思想家迫於平庸或思想家不能明白的告訴人們具體踐行方法,失望油然而生,思想家同樣有他的局限,思想追求細節思想就會失去方向,思想追求統一思想就不得不忽略細節,思想總是不完備不完善的,這與微觀事物的不確定性原理是完全一致的,人們對思想的不懈追求但發現思想並不完備這又是產生失望的另一原因。

思想是行為的指南,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先導,實踐思想是一件難以做到的事情,無論我們多少代人怎樣努力,我們看到接觸到的人類合作的作品許多具有先進性觀賞性但是永遠都無法做到完美,這是現實的局限,光速的限制,對於思想者的失望就自然而然了。


1.你對思想家的言行不一而失望。世上又有幾個人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2.你對思想家的思想失望。有兩個原因。其一他的思想不符合實際,很多思想家的思想不符合實際。其二他的思想符合實際,但感覺有些殘酷,現實確有殘酷的一面。

3.失望可能是你的原因。如果沒有任何一個思想家的思想讓你滿意,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你沒有確定的思想。其二你是未來偉大的思想家。


推薦閱讀:

No.0 HK416是我的老婆
畢達哥拉斯的數
我對哲學感興趣,到底該從哪本書開始讀起?
關於人類究竟在做什麼的一些空想(歡迎建議和批評)
[譯]探索者模式:喬布斯和費曼的共同點

TAG:哲學 | 哲學家 | 思想 | 思想家 | 思想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