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長輩那麼不經意的一句話或是一個故事,讓你覺得飽含人生哲理、意義深刻?

我的外婆,今年82歲。幼年失去雙親,依靠大哥大嫂長大,見慣了嫂子的冷眼和辱罵。婚後幾年,外公去世,留下我媽5歲多,大舅3歲多,小舅1歲多,共3個孩子。為了自己的孩子不受委屈,選擇獨自撫養3個孩子。在那個風雨飄搖年代,嘗盡了千般苦楚,經受了萬般磨難。幸甚,現在晚年幸福。

外婆在老家聲譽很好,雖目不識丁,卻為人善良,明理不世故,勤勞又聰慧。現在常給我們說的一句話是「我根本沒想到自己能夠活這麼久,還能生活在這麼好的時候,我很知足」。

雖大字不識,但有著幾十年的人生積澱,外婆時常能冒出一兩句我認為飽含人生哲理的話。記得有一次外婆說大舅十四五歲就出去到處討生活,我老婆就說了一句「這麼小就出去,怕是連路都找不到」。外婆聽到後,很不屑地說「怕什麼,嘴是江湖腳是路」。這句不經意的話,我覺得凝練了外婆的人生智慧,讓我崇拜得無以復加。


高中化學老師說的【很多東西沒有為什麼,只有是什麼】

這其實是我的一篇書評,剛好可以用於回答這個問題。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青石(來自豆瓣)

來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309558/

我現在越來越覺得高中化學老師真是牛,在被問到化學問題時,很多次他都會微笑著很耐心而又直截了當的回答「很多東西沒有為什麼,只有是什麼」。我當時一直以為,那是他嫌麻煩,不負責任的一個隨便回答。(可能他當時真的是嫌麻煩,O(∩_∩)O)現在回過頭去看,越發覺得裡面的內涵閃閃發光。

這句話同樣可以概括量子物理揭示的世界,沒有為什麼,只有是什麼。但是不能由此停止追問,追問思考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提高的過程,相對於某個結局的獲得(可能理想可能很糟糕),這個過程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知道為什麼沒有為什麼,與只知道沒有為什麼,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故事要從光說起:上帝說要有光,便有了光。那麼到底光的本質是什麼。以牛頓為代表的粒子派,與以胡克為代表的波派,就此展開了一場論戰,怎奈牛頓實在過於牛逼閃閃,胡克雖然也是天才人物,但是碰到牛頓這樣的曠世奇才,實在是他和同時代其他天才的悲哀。於是,光的粒子說成為絕對的主流。波派只能轉入地下,一個世紀都抬不起頭來。

一個多世紀後,隨著光是電磁波的一種,這一麥克斯韋的理論被赫茲的實驗所證實,光的波動說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波動派一舉將粒子派打倒在地。第二次交鋒,波動說完勝。

1900年,倫敦的開爾文作了一個報告,演講的主題是物理學上的兩朵烏雲。不過他對烏雲的最終消散持一種很樂觀的態度。他與聽眾都以為那只是兩個小瑕疵,很快就會消除。但是,這兩朵烏雲卻令物理學涅槃重生,煥然一新。

第一朵烏雲,最終導致相對論革命的爆發。

第一朵烏雲,最終導致量子論革命的爆發。

在牛頓和麥克斯韋的帶領下,以萬有引力為和電磁力為代表的經典物理學一統江湖,物理學輝煌的大廈已經落成,令人嘆為觀止,讓人頂禮膜拜,留給物理學家的工作已經不多,只剩下一些細節的添磚加瓦。以至於量子力學的開創者,普朗克的導師建議他轉向其他領域。

普朗克在研究黑體時偶爾發現了一個普適公式,但是他卻無法解釋這背後的意義。後來他發現了能量的量子化,既能力在發射和吸收時,不是連續的,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1905年,瑞士一個專利局的小職員根據量子的假設,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可以完美的解釋光電效應。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值得一提的是1905年這個「奇蹟年」,他在專利局的辦公室,一個人用筆和紙,發表了六篇重量級的論文,僅這一年的工作就配得上三個諾貝爾獎。

光的本性似乎又從波動變成了粒子,第三次波立大戰一觸即發。最後終於在光的波粒二象性中統一,彷彿是上帝的一個玩笑,光既是粒子又是波。後期玻爾、海森堡等組成的哥本哈根派開創了量子力學。

量子物理實在太有用了,幾乎奠定了一切現代科技的基礎:半導體、激光、集成電路、新材料、核能等等。但是量子所揭示的物理意義又過於驚悚,以至於將牛頓的經典力學革命的愛因斯坦,雖然在一開始也為量子力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等到由哥本哈根派解釋了量子的物理意義後,依然站到了量子力學的對立面。

量子的世界簡單的說就是:不確定性。由此愛因斯坦發出了著名的疑問:難道上帝是擲骰子的嗎?

這對於經典的,認為世界可以測量,可以預測,萬物都是按一定的規律運轉的經典物理學來說,是災難性的。以追求客觀、準確、穩定的世界為己任的物理學,竟然自我發展出了量子力學這麼一個異類,實在是過於詭異。

這就好比說,我們都在一再追尋為什麼這個世界是這樣的,凡事都有個原因,而量子告訴我們沒有那麼多為什麼,有的只有是什麼。你問生命的意義什麼,世界的本質是什麼,量子告訴你:這就是上帝隨便擲了一次骰子,沒那麼多意義可言。

這實在太可怕了,但是越來越多的實驗,都一再證實量子力學的正確性。

在對量子力學的解釋中有兩派主要的意見。哥本哈根學派與平行宇宙派。

哥派認為:電子本來是一個虛無的按照一定的概率存在,它可能出現在A或B,只有在被觀測時,它才會隨意的出現在具體的位置,也就是說人的觀測直接影響它的位置。意識決定存在, 聽起來是不是很唯心呢。

平行宇宙的解釋:當你在A處觀測到電子時,並不是說B處沒有,而是因為它在另一個宇宙出現在B的位置。有無窮多個宇宙,可以窮盡所有的可能狀態。

現實的體驗,讓我更喜歡和傾向於平行宇宙的概念,那些宇宙的我和各式各樣的人有著各種千奇百怪的聯繫,可以做很多匪夷所思的事兒。

現實的體驗包括:,夢境和短暫的預知。

夢境里我會和很多熟人出現在一些奇怪的場景,但是醒來卻又很難記住具體的內容。

短暫的預知:去到一個第一次到的地方,卻覺得以前到過很是熟悉。或者經歷一些場景(例如和某人對話,做某件事),那個場景覺得自己經歷過,記憶清晰。但是這樣的感覺都很短暫,只有幾秒。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與一個人對話,我可以清楚的猜到他的下一句話,結果他說的話和我的預測分毫不差,這個在面對其他人時也經歷過,本不足為奇,神奇的是接下來,我接了他的話,又預估了一句他的下語句,還是字字都對上了。(不是那種簡單的對話,每句話都比較長)

在夢境和短暫預測時,我都可以理解為,我與某個宇宙中的自己建立了某種神奇的連接,「他」在那裡的經歷,讓現實的我產生了一種極為熟悉的感覺。

最後,相對論與量子論都在彼此的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又很難調和,物理學家對於統一的追求有著宗教般的信仰,他們渴望用一種理論就能解釋這個世界,簡潔又深刻。

目前的超弦理論有可能會是這樣的一種終極理論。但是,此後再次出現烏雲,出現顛覆,也未可知。人類對自然,對世界的探索會有個邊界,我們可能永遠無法觸碰到這個邊界,但是一直在逼近它。

這本書告訴我,要對自然懷有謙卑的態度,同時對科學的探索抱有激情和希望。

最後說說本書吸引我的幾點:

一、文筆相當吸引人,在作者筆下,物理界就像是一個江湖,各路英雄豪傑為了宇宙的終極理論而戰,讀起來蕩氣迴腸,熱血沸騰。

二、通俗易懂,作者對量子力學有很深的了解,並盡量少的使用數學公式,在講解公式時會採用日常生活中的比喻,使得有初中物理基礎的人都能大概了解。

三、飯後閑話環節類似於課堂休息,裡面包含這種科學的公案甚至科學家的八卦,如牛頓與胡克的恩恩怨怨,薛定諤的情人激發他極大的性慾,在此驅使下,他的效率極高。通過這樣的故事,摘去科學家固有的臉譜化,還原他們作為人,因為榮譽、愛情等展現的七情六慾。

四、科學家們對量子力學的解釋,顛覆我們對這個世界固有的理解。


我媽最喜歡說的就是事情做著做著就順了,越不做事情越多,人越懶,越懶越不做。


這個怎麼念?

我媽從小教我念 紐絲旁

我也一直以為是這樣念的

然後有一次,小學二年級左右吧

在參觀課上

老師問班上的人誰知道糹怎麼讀

我信心滿滿的舉手起立

用驕傲的充滿自信的

熱情洋溢的聲音大聲地說

吶油紐,紐絲旁

老師先笑了

然後校長領導們也笑了

接著學生們也笑了

全場只有那個天真的孩子眨巴著大眼睛

憋著通紅的臉不知道該生氣還是哭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麼叫做尷尬

後來我讀大學了

當年的老師成為了我媽的牌友

有一次她們在打牌

我提起了這件事

我媽想了想表示她忘記了這番事

那個老師更是一臉懵逼

從彼,我知道了什麼叫尷尬

讓我之後再準備在眾人面前發言和表現之前必須多次確定自己是否有把握

不是我尷尬

是沒有準備自以為是的我尷尬

從此,我知道了什麼叫回憶傷人

讓我之後再也不陷入回憶中還保存著或美好或溫馨或自嘲的念想

不是回憶傷人

是陷入回憶無法自拔的舉動傷人


再生氣,也得吃飯。


我爺爺是個聾子,有天他說

活著麻煩,死了可惜


推薦閱讀:

實踐的層次
你為什麼哭著來到這個世界?
10個搞笑段子,個個醒腦,太在理了
有哪些理糙話不糙的話(就是看似很有道理,實際胡說八道的話)?
為何我明白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TAG:人生 | 哲理 | 人生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