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有邪惡的想法,但是他知道這樣做是不對,並且不去做,那他是善還是惡?

補充,再者一個人沒有任何惡的想法,那他們兩人誰更善良?


借鑒佛法的智慧分析您會明理

我們要善思維,所有善不善業的作者惟一是自己的這顆心,儘管身體的一舉一動、口中的一言一語並沒有表露出來,但是心的分別念也往往會帶來巨大的善果與嚴重的惡果

我們每個人務必要經常觀察自己的心態,如果處在善心之中,理應生起歡喜,盡量使善業與日俱增;倘若處於惡意之下,那就必須立即懺悔,而且暗暗自我譴責:我這個人真是惡劣,雖然聽聞了那麼多正法,竟然還生起這樣的惡分別念,實在慚愧。並下決心從今以後我一定要努力使這樣的分別念在自相續中永不再現。

我們無論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務必要詳詳細細觀察自己的動機,如果確實是善的動機,就去做那件善事;如果處在與別人競爭的心理或者裝模作樣、貪圖名譽等心態中,那就必須要認真加以糾正,做到以菩提心來攝持;如果不論怎樣也無法扭轉自己的動機,還是延緩做那件善事為好。

從前,有許多施主預先約定前來拜訪奔貢甲格西,當天上午,格西在三寶所依前擺設供品,裝飾得極其美觀。當時,他觀察自己的動機,結果發現竟然是為了在施主們面前顯得莊嚴的不清凈心態,於是順手向三寶所依和供品上撒了一把灰並自言自語:「你這個比丘不要那麼虛偽。」帕單巴尊者得知此事後說:「西藏的所有供品中,要數奔貢甲的那一把灰塵最好。」

因此,我們隨時隨地要仔仔細細觀察自相續,一旦心術不正,有造罪的苗頭出現,就要馬上意識到,並且懺前戒後,絕不能讓自相續與惡業同流合污。

當然,在凡夫地的階段,相續中不生起惡分別念的意樂加行也是不現實的事情。從前,奔貢甲格西來到一位施主家中,當時各位施主出門在外。格西心裡琢磨:我沒有茶葉,不如趁機偷一些茶葉,留著以後住山修行時用。當他把手伸進茶葉袋裡時,立即提起正念。於是,他大聲呼喊施主們:「我這個人正在干偷茶的勾當,把這隻手從手腕處砍斷。」

阿底峽尊者也這樣說過:自從我本人進入別解脫門之後,可以說是一塵不染;對於菩薩學處(菩薩戒),偶爾出現過一兩次過失;而步入密宗金剛乘以後,雖然零零碎碎的過失屢有出現,但(都是當下懺悔,)從來沒有讓墮罪過夜的情況。尊者在行途中也是一樣,每當閃現惡分別念時,馬上取出一個木製的曼茶羅,立即懺前戒後。

在攀耶嘉的地方,有施主在眾多格西聚集的行列中供養酸奶,當時奔貢甲格西坐在行列中間。他看到施主給位居前列的人供奉了大量的酸奶,不由得心想:這麼好的酸奶輪到這裡,似乎已經沒有我的份了。當萌生這樣的念頭時,他緊接著便提起正念,認識到自己的思想不對頭,於是暗暗自責:「你這位比丘對飲用酸奶居然有這麼大的信心。」隨即把碗扣下。當供養者來到跟前請他享用酸奶,因為生起了惡念,格西對他說「我已經飲用過了,實在不想再享用。」本來,他只是想和所有比丘平等地得到一份,並不含有什麼不善的成份,但僅僅因為想到自己有希望獲得好酸奶的私慾,就全然放棄了享用。

我們如果隨時隨地觀察自相續而斷惡從善,調柔自心,久而久之自相續就會完全變為善業

從前,扎堪婆羅門經常觀察自心,每當生起一次不善的分別念時,他就放置一個黑色石子,每當生起一次善的分別念時就放置一個白色的石子。最初時全部是黑色石子,通過精勤進行對治,去惡從善,到中間時呈現黑白各半,最後已全部成了白色的。所以我們一切時處應當以正知正念攝持,生起善的對治,力求做到連細微的罪業也不沾染。

即便是今生今世沒有積累罪業,但從輪迴無始時以來所積累的罪業也是無邊無際,而且也必然有不堪設想的業果要感受。

作為現在唯一行善、修習空性的那些人來說,依靠採取現行對治力可以將後世轉生惡趣的業力、隨眠習氣在今世成熟而感受痛苦

《能斷金剛經》中說:「行持波羅蜜多之菩薩,受到損惱或受極大損惱,此乃未來所受之苦業,於此世成熟。」

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經》中說:「須菩提,善男子、善女子,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

---敬摘錄索達吉上師仁波切《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從前,有一次阿底峽尊者感到手痛,於是把手放在仲敦巴的懷裡說:「請您給我加持一下這隻手,因為您有一顆善良的心。」尊者一直將心地善良放在重要的位置,平時問安也是說:「生起善心了嗎?」在一切教誨中也著重強調:「心地要善良啊!」

隨著心的善惡,一切黑業白業以及業力的強弱也會有相應的變化。如果懷有一顆善心,那麼身體所做的事和口中所說的話都會成為善法,就像前面所講的把鞋墊放在泥塔小像上的公案那樣。如果心存惡意,那麼儘管表面上似乎是善行,實際上通通成了惡業。因此我們不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要學修心地善良。正如(宗喀巴大師)所說:「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於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

心善地道如何善呢?下面以實例來說明這一點。從前,母女二人互相攙扶趟過一條大河,結果母女倆都被大水沖走。當時母親心想:如果我的這個女兒不被水沖走,那麼我自己被水沖走就沖走吧!女兒也同樣心想:如果母親不被水沖走,我自己被水沖走就沖走吧!她們二人彼此之間生起這樣的善心,雖然她們都溺水而亡,但是死後均轉生到了梵天界。

此外,以前在夏薩夠喀地方,有六位出家人和一名信使共有七人上了同一條船。船行進到河的四分之一時,船夫對大家說:「船超重了,要麼你們當中會游泳的一個人跳下去,要麼我跳到水裡,你們中的一個人來划槳。」所有的船客全是既不會游泳也不會划槳,那位信使說:「與其所有的人死,還不如我一人死好。」隨後便縱身跳入水中,此時空中彩虹環繞、花雨紛紛,信使本來不會游泳卻順利到達河的彼岸而安然無恙。

那麼心惡地道又怎麼惡呢?從前,一個乞丐躺在城門過道上胡思亂想:如果這位國王的頭顱斷掉,讓我來做國王那該多好啊!他心裡屢屢萌生這樣的惡念。第二天早晨,正當他酣然熟睡的時候,國王乘車而來,車輪恰恰輾過這個乞丐的脖子,結果他自己的頭斷了。

本來我們求法的目的就是為了隨時隨地以正知正念護持自己的這顆心,如果對自相續不進行詳察細審,那麼很容易在無意義中生起猛烈的貪心嗔心而積累下深重的惡業。那個老乞丐生起了如此不切實際的惡念,結果立即受報應。本來,安安穩穩地坐在寶座上、舒舒服服地睡在寶榻上的國王頭顱也根本不可能隨隨便便斷掉。假如國王的頭真的斷了,那麼國王駕崩後身為國王的太子不繼承王位,猶如猛虎熊豹般的大臣們不執掌國政,難道會讓你這樣一個漂泊不定、窮困潦倒的老乞丐做國王嗎?

如果我們沒有好好觀察自相續,那麼在無意中很可能會生起那樣的噁心。如夏日瓦格西說:「當護意國政,否則三有增。」

佛經中云:「何者作意佛,佛安住彼前,恆時賜加持,解脫一切罪。

佛經中說:任何人觀想佛陀、作意佛陀,佛陀就安住在他面前,恆時賜予有形無形的加持,令其從一切罪業中得以解脫。觀想佛陀,所積之資糧也不會耗盡,善根不會虛耗。

《宣說文殊剎土功德經》中云:「諸法依緣生,住於意樂上,何者發何願,將獲如是果。

《宣說文殊剎土功德經》講得非常清楚,一切諸法本來不存在,是空性的,空性中依因緣生萬法,因緣又住於我們的心(意樂)上,心善則一切善,心惡則一切惡,因此,在佛像等殊勝對境前發什麼願,結果也會實現什麼果。比如,你發了生生世世度化無量眾生的願,將來就會實現這個願;假如發願來世要害眾生,這種惡願也會成真。因此,我們遇到僧眾、佛法時,一定要發廣大的善願。一切的吉祥決定從善業生,一切的凶禍決定從惡業生。善惡由心主宰,語言、行為是心的表現。因此,從外在的語言行為可以推測內心的善惡,而從心地的善惡可以推測未來的吉凶。

《佛說十善業道經》上說:「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輪轉趨向的好壞是由「業」的性質決定的。眾生所造之業,按其性質又可分為善、惡和無記業。善業能感召善果,惡業能感召惡果,無計業即非善非惡中性的業對以後果報不起作用。內心的善惡念頭,而引起的因果業力;業障,因業而生障礙,從身口意所生,身口意三業,以意業為主,看《了凡四訓》《俞凈意遇灶神記》會明白身語意三門中,意惡很重要,貪瞋痴慢疑任何一條,都是由我們六根接處外境塵緣所產生的分別念,思維之後去造作生種種的業障,內心被五毒佔領,之後帶來種種痛苦,五毒充滿的人,毫無幸福而言,世間出世間都沒有成就,內心的毒瘤,是由執著、貪婪、嗔恚、愚痴、妒忌、懷疑,而組成,因為善與惡不同,分別帶來智慧與吉祥或者是災殃痛苦。五毒熾盛的人自己並不覺察念頭中的惡念非常損減福德,福報消耗前,慢慢對上師三寶失去信心,自以為是,我慢如山,業障貪慾蒙蔽智慧,猶如飛蛾撲火只顧光亮不顧生命,五毒充滿的人,不觀自心善惡之念,她們慢慢的捨棄三寶與善知識,依附權勢,以為自己學會很多自作聰明,得少為足,為了名聞利養,扭曲自我,以為自己的心機算計,必定成功一番事業,這樣的信佛人因為五毒業力糾纏,如旅泥潭,漸困漸重,因為缺少慈悲心,不守戒律,懷掩耳盜鈴之心,貪圖利益,必會給自己未來的人生,帶來痛苦違緣。

所以,人首先要心地善良,這是安樂之路,再在行為與語言上行善,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成辦安樂的途徑。因此至尊宗喀巴大師說:「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有邪惡的想法」即「」意之動」為惡;「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即「良知」知惡;「不去做」即「格物」去惡。由此觀之,他在致良知,亦即是善。待到功夫深,他的這個「邪惡想法」將不會在出現。屆時的他,自然比曾經那個有邪的想法的他要善。

一個沒有任何惡念的人,顯然要比一個有的惡念的人更善良。在這要分清楚何謂惡念,《中庸》裡面一番話可以作為參考「「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陽明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體。本體上才過當些子,便是惡了。不是有一個善,卻又有一個惡來相對也。故善惡只是一物。」」對某件事、某個人的看法和態度,稍微過了便是惡念。唯聖人能不偏不倚,能擇乎中庸而守,能致良知!


思想有惡,行為沒有。我們說身口意三業清凈,這裡就是意業不凈,身業無犯。《無量壽經》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犯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小乘經重行為,行為不犯就不是破戒;大乘經重心,心想有惡也是破戒。阿彌陀佛。


有邪惡想法的是正常人,沒有任何邪惡想法的是聖人,並沒有善良與不善良之分。


前者是善良的,因為後者沒有惡的想法,這沒能說明後者有惡之後是否會去做,進而也不能看出後者是否善良或者邪惡。

所以前者才是善良的,他明辨了善惡,且向善。


我認為是善良的,起碼他能認識到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你還知道自己有邪惡的想法,證明你本性是善,善惡一念間,聽說過沒,對一個人的善對另一個人就不一定是善,對事對人的,你盡量不要去傷害他人,因為在理智情況下一般你心裡的小孩子會傷心,如果你覺得報仇給你以快感,那我建議你用其他方式來化解內心的憤懣,練個瑜伽,瘋狂咂石頭,找心理專家罵罵他之類的,畢竟我們這是法制社會,毀了自己和他人,很不道德


只是有這個想法,但是有控制力去管好自己的行為,我覺得與善惡都沒什麼關係。我認為善良與邪惡跟行為有關,但是與想法無關。


沒有邪惡的想法很難得

有想法不去做很可貴


推薦閱讀:

咳到吐

TAG:善良 | 邪惡 | | 心底善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