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信仰可以用自己的理性去建立嗎?

拋開不可知論,請嘗試以自己的邏輯去表達自己的信仰?還是信仰本身就是有違理性的?

信仰,即是你的信任所在。

與信任不同:信仰同時是你價值的所在。

信仰是人們對生活所持的某些長期的和必須加以捍衛的根本信念。人類在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無限之間的鴻溝,與他們的祖先相比,縮小的幅度可能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大。在這道鴻溝里,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懼,這就給信仰留出了地盤。

因此信仰和人們一般所說的信念有所不同。信仰回答的是人生日常關切最有深度的方面。信仰的對象也是崇拜的對象,在人類經驗領域內的萬事萬物,一切無不是有限的,也只有有限的價值,這些只具有有限價值的事物很難作為信仰對象。信仰是為了超越,超越一切有限,惟有超越現實的無限才能真正成為彌補人自身局限性的希望。「上帝」的真理便是人類尋找到的超驗真理,對「上帝」的信仰不是任何經驗命題可以相提並論的。


謝謝邀請。

我的觀點是不可以。看看那些叫做改革宗只有頭腦的認信沒有信心的行為的所謂的牧者傳道和改革宗教友,再思考這個問題。

基督徒,接受基督耶穌做自己的救主,遵照耶穌的吩咐行事才是基督徒。那麼耶穌教導了什麼?耶穌基督釘十字架和第三天復活這些和人的理性什麼關係呢?


理性本身所描述的,是經審慎思考,從前提推論出結論。這決定了理性必須要有一個非來自於推論的前提存在,而這很多時候被稱為信仰。

根據理性建立信仰,更多時候是在嘗試將這個前提性信仰解構成更為根本性的元素,這個固然是有益的,但是解構過程中如果忽略這些更為根本性的信仰元素,而以為可以僅根據解構行為建立出信仰結論,這本身就是不足夠理性的行為。

但如果如問題描述中所言,是要表達信仰的時候,邏輯就不一定派不上用場了。因為信仰本身是難以表達的,只能見證,但是單單對信仰進行描述又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因此將信仰解構為一些更為直觀原始的元素,如善惡、真假,然後再根據邏輯將信仰構建過程展現於他人,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表達方法,這也是不少神學家所努力的方向,即更好的用邏輯表達信仰。

理性/邏輯是一種很好的語言工具,在人的思考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很大的作用,能理性表達信仰是一種很好的習慣,但是不要因此而誤以為信仰是建基於理性的。


信仰本來就是來自理性主義,理性對應了決定論與可知論,而決定論可知論的內核則是全知全能的必然論,即不可避免加重刑主義。


就哲學來說,哲學本身功能就是幫助人建立信仰的過程,信仰決定行動本身的對錯行為。

信仰的建立是以理性作為保障的,基礎是以確定性的知識作為的。

可以說人的信仰過程中是以理性作為基礎方是最牢固的信仰結構。而哲學所要做的便是對基礎的知識作出批判性的分析。


不能。

任何信仰都可以用反例去駁倒,除非不允許反駁。

社會學家曾經想總結出人類永恆不變的美德,但是他們一條條去分析,發現沒有一條是站得住腳的,都依託於特定的環境。


這根本就是兩條線,互相之間有牽扯,但都是獨立發展的,理性一定關乎自身體驗的經驗,信仰一定與別人有關

舉例,理性自康德終結英倫經驗主義與歐陸理性主義之爭之後,理性一詞才開始被人「普遍地」奉為「政治正確」,我們總不能說在這個時間點之前...信仰也不存在吧,那麼文藝復興之前的黑暗中世紀1300多年...社會是野獸構成的嗎?

理性與信仰是同一出發點=人的認知能力,在不同的環境邊界中做出的「命名」

=名可 名

=水,冰

-----以下與主題無關,看不懂不用看了

→名可 名→而一旦命名過程發生了...就會出現一個問題

→對此事物的描述被固定在「靜態」中,「動態」消失了,而用屁股思考都可以確定,這是幻覺,這個世界上就不存在什麼「靜態」,只有「動態」永恆,

我們看到的「靜態」其實是在觀察產生時,意識截取的時間流中的,一個事物存在的,整體的信息中的,一個片段而已,就像是「照片」截取了球形空間中一個區域的,一個特定時間點上的可見光,

如果我們聲稱我們很了解「花」,同時,我們是不可能去觀察一朵花從生到死周期中的每一個畫面的,事實上那隻能藉助攝像機,否則你會觀察到昏過去大多數的花也都沒怎麼改變,而且這也只是「花」這個事物的一個側面,

那麼我們的觀念中的所有一切也都必定是碎片化的串聯

那麼我們是如何聲稱我們了解這個世界的呢?這本身是不是幻覺呢?

是,也不是

不是=如此碎片,如此支離破碎的認知,其實已經夠我們窩在這個小破球上繁衍至今,同時也保證了我們可以繼續繁衍下去,暫時還看不到大限何時將至,陽光之下從未有新鮮事,

呵呵,這樣描述這個物種時,感覺我們只是超大號的蟻群而已,我們觀察螞蟻,身高提供給我們的視角讓我們有資格去驚嘆於螞蟻的「群體智能」,而在巨大的信息流尺度上,我們又何嘗不是呢?愛因斯坦發明相對論,但他沒可能憑自己造出GPS的

是=如果我們不能否認物理學大廈,那麼就是TMD沒有什麼「靜態」存在,藉此視角審視我們的觀念體系,其中「信仰」「假定」「虛妄的正義」的數量可能會多到讓我們心驚的程度

綜上

一則,這一定是「誤讀」產生的起點之一,

二則,我非常懷疑所謂的「經驗>閱讀」就是由此而來,

三則,讀書人的體驗: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為何?看靜態照片如何能看出「動畫片」的效果呢?那麼,決定「群體智能」的,必定不只是個體認知能力依託的「腦硬體」,而是「共同此在」

→文本不可能>「照片」,但我們必然從看山是山開始,生而知之之人是法定存在,而不是真實存在,那麼如果這個推測正確,則我在不同生命階段去讀一本相同的書,完全可能會有不同收穫,而經得住如此咀嚼的作者,當然是神級,希望我真正反覆去嚼康德的時候,他能經得起我嚼...

------------

回到水與冰,這很必要,因為界定「本能的範疇」不能從複雜事物出發,腦子會燒掉的

我們一般只會更記得水或冰,證據是,你不能用一個詞直接描述,水與冰之間的中間態,也許有這個詞存在,但我不能在此時很容易地想起來就證明了,我們沒有這種需要,或,我們沒有這種能力,不藉助攝像機時,你付不起這種注意力成本,你會死於無聊

觀察兩種形態之間的漸變過程,是需要付出相對於觀察兩種形態存在更多的成本的,畢竟在這個地球上,滴水成冰的環境或者更稀少,或者對人來說並不友好

借鑒佛家「觀法」→想像一團火焰,淺嘗即知,我們脫離視覺觀想火很難,觀想火的「照片」很容易,只要你是活人,觀想「動態」的火...我不知道宗師們是否能做到,除非我選擇相信他們很「特殊」

...上一句描述中,看到我們思考的過程如何地依賴「信仰」→我信/不信他們特殊→信=神論的起點,不信=天文學/進化論的起點,

可真相如何呢?當我不是宗師時,我是不會知道的,當我是宗師時...我是無法把這個體感複製給別人的...

------------

通過上面這一段無意義的廢話,我們至少能確定的是,教育體制中默認正確的一些觀念是錯的,

比如,所謂碎片化不好,體系化很重要,都應該有一個適用的範圍,而常識中的相關描述,都隱去/未發現這部分細節,類似於上面提到的:「我們真的了解花嗎?」

如果我真的是對的...那麼「復讀機」們會氣死的


邏輯的、哲理的、物理的、正確的、高度的、有益的、且其含無限屬性,即可為信仰、方能作為信仰,如非此種信仰,只會帶來愚昧,產生危害。

在那七大要素里,已超越了理性範疇,理性只為七要素中的一元,何愁信仰不是建立在理性上呢,不含不是理性產物的信仰,其不能恆久、啟迪、進步。

既代表正確、代表理性、又能代表無限的信仰,那麼全世界就會只有一個信仰勝出,反之世上只一個信仰是可靠的,最值得人類去信賴。


我覺得不能。

紀伯倫說:「上帝休憩於理性,運行於激情。」

因為信仰高於理性。


你可以造出一隻機關鳥,但那不是真正的鳥。


並非專業人士,不過感覺和一個問題很像,科學和宗教究竟有何區別?然後有人提出過可證偽性,你可以去看看,可能對你有所幫助。


你所說的信仰是信仰嗎?

你所謂的理性的定義是什麼?


推薦閱讀:

感恩今生相遇仁愛家族
上帝造水,人類釀酒
1.4.2 求真的技術與態度(Ⅰ)
這個世界上值得我們普通人為之奮鬥的事業有哪些?
有信仰是一種什麼感覺?

TAG: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