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學佛一兩年,現在想學習下禪修,又不知如何開始,可以簡單通俗地介紹下:旨要,方法,注意點嗎?

要聽了就能上手的?


諸比丘。

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

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 馬兵 車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修行要明白修什麼,《楞嚴經》云:「因地不正,果招迂曲。」

所以,講修行在悟,不在修,實質上都不能偏廢,大乘菩薩止觀雙運,如《圓覺經》所講,先修奢摩他,再修(我忘了那個詞兒),反正是講的前後修定慧,實際就是大乘菩薩離不開止觀,這一點南懷瑾先生特彆強調,也就是真修行得有定力,沒有定力都是空談,因為定力可以生智慧。

以般若覺破無明,成觀法師也講,三昧的重要性,佛菩薩在起諸妙用時,也是安住在定境之中,西方極樂界也是眾善所居,不是雜居不善之輩,以此可以看出「定」的重要性。

大乘的禪定(禪法)如,念佛三昧,楞嚴三昧,區別於世間四禪八定,因為本身的下手處就不同,因上不同,自然果也不同。

我們眾生是以散亂心為自心,以此散亂心造諸不善業,從而得不如意的果報,而天人,佛菩薩是以定心為自莊嚴,所以感召的是清凈美妙的境界,這裡我忘了提到,「此心即此土」,凡夫染污心(輪迴業力心)感召婆婆濁惡之土,即五濁惡世,所以《六祖壇經》雲,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禪宗又講,自心本凈,不加修持,但我們迷於色相不知本心,要修的不是心,而是那個「妄」,破妄顯真,但是由於我們無明塵垢太重,若不勤拂拭,會誤以為有塵埃,所以不得已而言「修」。

所謂見地,就是要開示悟入佛之見地,真的能承擔自心是佛,然後在事上磨鍊,這個功夫是最快的,但具備這樣見地的人一定不凡,可自討自己是否有此見地?

學佛的要點抓住了,就不會「忙修瞎練」,隨時向內觀照,不起惑造業,若心無把持,就要以佛咒伏住六識,不能讓意識太過活躍。

待腳跟穩時,就要以菩薩為業,所謂勤習六度,上上增進,這個過程也許很短,也可能十分漫長,要有所了解清楚。


禪修,學佛,必須靜坐。因為佛學是講身心轉變的客觀描述。

靜坐,參考瑜伽師地論中的九心住。

層層提高。身心對照。

沒有身心轉變,沒有提高的靜坐,就是硬坐,呆坐。沒用。

沒有靜坐的理解,讀經,沒用。


在家學佛一兩年,按常理來說,應該是有些基礎了,所謂基礎就是對於佛教的基本義理法,有些初步認識了。知道為什麼修禪,什麼是禪,怎麼修禪,以及注意問題,等等,這裡說的是原始佛教。如果不了解原始佛教,就不容易了解上述問題。

一般人並不了解,原始佛教的禪法是十分系統完備的。禪是什麼?是靜慮,是思維修。思維的內容是十二因緣,想通了就開悟了。但是因緣法太深奧了,太微妙了,不容易被認識,被接受,像阿難尊者那麼聰明,也小看了因緣法,所以跟隨佛一生,佛滅後他才修成阿羅漢。

所以,諸佛悟道後看到這裡,都沉默了,因為因緣法與世間人的愛好、追求、習慣正好相反。說了不了解不接受,反而抵觸擾亂,於是都不想說法了,這才有梵王請佛說法一節。

佛最常說的是四聖諦,不多講大道理。四聖諦是首先認識這個身體是一切苦的集合體,苦因是愛,觀此身色受想行識緣起於空,苦空無常無我,無我所有,從而不再執著身我見,生起厭離心,厭故不樂,不樂即解脫。開悟也是思想解放,所謂大智慧到彼岸。這叫開悟,然後修定,驗證所悟,修行九次第定,漸次滅想,親證緣起空,就是證悟成道。

這個過程名為悟後起修。次序不能亂。否則白練。如來禪法目前已經失傳了,所謂失傳了,不是說徹底沒有了,而是無人認識無人修鍊了。修定的入手方法是觀呼吸,觀息入定。「禪定是消除雜念培養定力的基本功,由淺入深分為四禪、四空定和滅盡定,統稱九次第定。四禪是九定的基礎,主要包括一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四個階段。由初禪到四禪,雜念會逐漸減弱,但是對外界音聲還有知覺。修定的主要方法是觀呼吸,通過把注意力放在觀呼吸上,消除淫慾、瞋恚、傷害以及睡眠、散亂、疑惑等邪惡不善之念,有覺有觀即可進入初禪。在觀息過程中,必然會有內氣觸動現象,產生氣感或曰禪相。佛說「緣觸有受」,所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所有生理反應和感受,其實都與內氣活動有關。當修至脈住息停時,脈搏與呼吸都停止了,便是第四禪,也叫無息禪。」(參見拙作《佛陀時代》_釋尊子著_歷史_起點中文網)這是佛與諸大弟子們的通用方法。你想修習,請多在這方面著力。

經本推薦《阿含經》。

如果沒有悟道修成正果的企望,上面說的就可忽略不計,教禪的人和地方多如牛毛,可以去試試看。


旨要:自心做主

方法:反覆練習覺知和觀察自己的 感受、情緒、心念、行為

注意點:不要氣餒,我們被妄想習氣掌控太久了,所以一開始會很慢


推薦閱讀:

學處 | 學佛為何要先讀《地藏經》
劉素云:走出學佛誤區 開啟智慧之門(文字版)
欲見成果,需長久的修行
岡波巴:若真實修,必有好的修行成果(圖)
學佛問答 >> 宗教篇

TAG: | 修行 | 學佛 | 禪修 | 修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