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通過對佛教的了解,你認為哪些教義對人類社會和個人是有益的?

如題


這個問題實在很難回答,因為範圍太廣了。如果廣義地說,只要我們深入全面的了解佛教,佛教的每一條教義都是對人類社會有益的。可如果是一知半解的甚至是迷信地了解,那麼恐怕找不出太多有利的一面。


就初期佛教來說,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很難具體說哪一條教義是有益的。這套理論體系目的是安定個人的內心,使個體解脫煩惱,而且很多實踐佛法的人也確實得到了解脫。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內心安定,解脫煩惱,那麼社會就會和諧,安定。所以,無論從個體還是從社會整體層面說,佛教思想是能夠發揮其積極作用的。

目前的情況是,很多人不了解佛教,還有些人打著佛教的旗號,誤導了一些人,所以造成了社會與人們的誤解。。。


了解佛法的人會知道其對每個生命而言無與倫比的重要意義!不了解卻以為了解的人,只是把佛法當成了一種思想理論!南無阿彌陀佛!


「《法華經》曰: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穩眾生,故現於世。為大眾說,甘露凈法。其法一味,解脫涅盤。」佛為我們表態,他到這個世間來來幹什麼的,來教學的。佛出現在世間,沒有人能夠相比,什麼相比?佛能放下一切法,一般人放不下,不能跟他相比。

  佛是萬緣統統舍了,家也舍了,國也舍了,妻子兒女都舍了,財產也舍了,一個人去過苦行僧的生活,誰都不願意干,他願意干。為什麼願意干?快樂,活在這個世間,無憂無慮,無牽無掛。

  幫助眾生覺悟,這是最大的好事、最殊勝的勝行,沒有報酬,教學不收學費,沒有人能跟他相比。佛每天法喜充滿,他沒有煩惱,他沒有苦痛。眾生苦從哪裡來的?苦從有所求來的。佛無所求,無所得,所以他沒有苦。

  示現在世間,安穩眾生,這一句,在現前的社會,別人要問你,佛教幹些什麼?講些什麼?安穩社會,安穩眾生就是安穩社會。現在社會太亂了,沒有安,也沒有穩,穩是穩定。現在這個社會需要恢復安穩,佛法就是安穩社會最好的方法,不要佛法,要求安穩社會,做不到。佛教用什麼方法安穩?用講經教學。我們在今天做了一個實驗,說明真有效果。

  現在在這個世間講經教學的人很少,我常講,像我這個樣子,不算很高明,中等的教師,不是高明的,這五十五年的教學,在這個世界上產生一定的效果,這就是證明。如果今天像我這樣教學的人,能有個二十、三十個,每天每個人都能教四個小時,這個世界就安穩了,真的,不是假的。社會的安穩,教學為先,你得要教。

佛教不強制要求所有信眾都出家,佛陀的四眾弟子既包括出家眾也包括在家眾。

  尤其現在,在家學佛的人很多,除佛弟子的身份外,他們同時還是子女、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職員、商人等等,可以說遍布各行各業。他們把佛陀的教法應用到生活中,為家庭和社會的建設貢獻積極的力量。

  具體到個人,是否出家,是否結婚生子,都要看因緣。沒出家的人,不結婚、不生子的也很多。結婚生子後再出家的人也有。

  其實沒有純粹偶然的事情。很多事,看似偶然,實際前因早就在那兒,只是伏筆千里,你看不出來罷了。

  有的人有出家的因緣,因緣成熟,他就出家了,其他人攔也是攔不住的。有的人沒有子女緣,跟他信什麼沒關係。

  儒釋道三家在中國並存了幾千年,說明它們之間雖有不同,卻並非水火不容,且正是因為眾生根機不同,三家各有側重,應機教化,才使社會不同階層、不同集體及個人的精神、道德、情感等等需求得到滿足。

  佛教修行有出家、在家兩種。佛教講因緣,出家有出家的因緣,不是所有人都具足出家的因緣,所以佛教不會要求所有人都出家。

  事實上也不會出現所有人都出家的情況。佛教傳入中國近兩千年,歷史上從未有過全民出家修行的時期,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就更不太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了,因此不用擔心。

  在家居士可以在修行的同時兼顧自己的社會、家庭角色。如果一個社會裡大多數成員都相信因果,去惡行善,有精神信仰,那麼社會會更加和諧。

  在有佛教信仰傳統的地區,社會並沒有因為民眾信佛而停止向前發展。我們甚至可以說,在這些地區,發展更具有可持續性。

  因為佛法的熏陶,人們少欲知足,尊重生命,愛惜資源和環境,不會為了滿足自己無止境的物慾需求而過度開發,不為自身和其他眾生的將來考慮。

  其實,關於什麼是發展,什麼是社會進步,現在人們的觀念已經在改變。

  人們逐漸意識到生產勞動、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改善全民福祉,讓全社會的人過上幸福安樂、有保障、有尊嚴的生活,這其中包括物質上的豐足,也包括精神上的充實。

  在一個只追求物質生產而忽略精神探索和修養的環境中,人們恐怕很難獲得持久的安樂。

  由於個人的情況不同,每個人為社會做貢獻的方式也不一樣。

  有些人通過體力勞動,有些人通過腦力勞動,有為社會創造有形財富的,也有創造文學、藝術等作品為人類留下精神財富的,有修橋修路的,也有專門追拍龍捲風的。

  你不能僅以物質化的標準去判斷誰對人類進步的貢獻更大。


想要現世生活快樂, 就要培養能夠讓你賺到錢的工作技能, 保管錢財和學會理財. 這個教義對社會和個人絕對是有幫助的. 另外善生經關於怎麼正確賺錢更是講得很清楚. 關於現世生活快樂的條件, 佛可是沒有講半點心靈雞湯, 說什麼不執著就能快樂. 佛是直接明確地告訴在家學佛人想要現世生活快樂, 你就得老老實實地滿足下面這四個條件.


居士子。求財物者。當知有六非道。云何為六。一曰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二曰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三曰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四曰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為非道。五曰常喜妓樂求財物者為非道。六曰懶惰求財物者為非道

居士子。若人種種戲者。當知有六災患。云何為六。一者負則生怨。二者失則生恥。三者負則眠不安。四者令怨家懷喜。五者使宗親懷憂。六者在眾所說人不信用。居士子。人博戲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

居士子。人非時行者。當知有六災患。云何為六。一者不自護。二者不護財物。三者不護妻子。四者為人所疑。五者多生苦患。六者為人所謗。居士子。人非時行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

居士子。若人飲酒放逸者。當知有六災患。一者現財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諸鬥諍。四者隱藏發露。五者不稱不護。六者滅慧生癡。居士子。人飲酒放逸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

居士子。若人親近惡知識者。當知有六災患。云何為六。一者親近賊。二者親近欺誑。三者親近狂醉。四者親近放恣。五者逐會嬉戲。六者以此為親友。以此為伴侶。居士子。若人親近惡知識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

居士子。若人喜伎樂者。當知有六災患。云何為六。一者喜聞歌。二者喜見舞。三者喜往作樂。四者喜見弄鈴。五者喜拍兩手。六者喜大聚會。居士子。若人喜伎樂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

居士子。若有懶惰者。當知有六災患。云何為六。一者大早不作業。二者大晚不作業。三者大寒不作業。四者大熱不作業。五者大飽不作業。六者大飢不作業。居士子。若人懶惰者不經營作事。作事不營則功業不成。未得財物則不能得。本有財物便轉消耗。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年少婆羅門名鬱闍迦。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人在家當行幾法。得現法安及現法樂

佛告婆羅門。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

何等為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疏算畫。於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何等為守護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穀。方便所得。自手執作。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王.賊.水.火劫奪漂沒令失。不善守護者亡失。不愛念者輒取。及諸災患所壞。是名善男子善守護

何等為善知識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虛妄.不凶險。如是知識能善安慰。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

云何為正命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圓掌護。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執秤者。少則增之。多則減之。知平而捨。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缽果。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如是。婆羅門。四法成就。現法安.現法樂


站在世俗人的角度,佛陀不僅教導在家人如何通過棄惡揚善、敬業樂群、勤勞致富來創造物質財富,改善現實生活,更關注人心的建設和道德的提升,引導人們創造精神財富,凈化心靈和完善人生。

這些教誨比如在這些經文中可以看到:《大吉祥經》《教誨屍迦羅越經》《長膝經》《適當行為經》等等。


度己度人


推薦閱讀:

你信佛是否曾經身體散發檀香味?
該怎麼修(作者:東方陽熹)—道德真源
仁德上人 心佛歌
母親出家了,我應該怎麼做?
迪拜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的教堂,但為什麼沒有佛教的廟宇?

TAG:佛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