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中,「朋」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那是不是孔子不屑與德行較低的人做朋友?


其實理解這句話有兩個重點。

第一,不能斷章取義。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一段完整的論述,我們不能單獨摘出一小句來翻譯。

這三句話表達的是同一個主題:學習。

「學而時習之」是講學習有關內容,「人不知而不慍」是講學習有關內容,那麼中間「有朋自遠方來」也應當是講學習有關的內容。

「朋」是什麼意思?「朋」並不是指什麼品德高尚的人。我們來看漢代的註:

鄭玄在《大司徒》的注中稱:在同一個老師底下學習的同學,叫「朋」。

同師曰朋,同志曰友。

包咸也說:同門叫「朋」。

同門曰朋。

因此《論語註疏》中結合包、鄭二人的注,稱:同門就是同師門的意思。

然則同門者,同在師門以授學者也。

這也是後來我們用「同門」代指「同師門同學」的緣故。

所以我們理解這句話,一定要確定一個基礎:這句話,是講學習的;這個「朋」並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朋友」,而是同學。

第二,搞清楚何謂「不亦」

很多人在翻譯這句話的時候,翻譯成:「有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嗎?」

但是這麼翻譯,就不是「不亦說乎」了,而是「不說乎」。

所以,一定要強調一點:「亦」在這裡應該是要翻譯的。

譙周稱:可以快樂的事,不僅僅只有一項,所以學習、同學到來,都是可以快樂的事。所以用「亦」。

可說可樂之事,其類非一,此「學而時習」、「有朋自遠方來」,亦說樂之事耳,故云「亦」。

那麼按照譙周的說法。這個「不亦」就該翻譯成:不也是很快樂的嗎?

乍看之下,「是」和「也是」好像差不太多。但是「也是」的背後,包含了「省略」的成分。

打個比方:「做A事讓我開心」。它的意思局限於:僅有A事能讓我開心。A事=開心。

而「做A事也讓我開心」,它的意思就是:B事,C事……讓我開心,A事也讓我開心。A事&<開心。

《小戴禮記》中稱:同學不如同志親密。同學來了,你都很快樂,同志來了,你肯定也會很快樂。故而在這裡,《論語》省略不言。

朋疏而友親,朋來既樂,友即可知,故略不言也。

因此我們按照《小戴禮記》的看法,把這句話省略的部分也添上,那就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有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

同志、同學的到來,都讓我快樂。

而且,僅僅只有同志同學的到來讓我快樂嗎?不是的,我還會因為很多事而快樂。不要把快樂局限得那麼小。

因此,快樂什麼?

同志、同學的到來,我們可以一起學習,一起有志於學。學習能使我快樂。

但是他們肯定會有弄不懂的問題,當你看到你的同學、同志沒有學透、沒有搞清楚,他們要來向你請教的時候。你不要因為他們的愚笨而憤怒。所以引出: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故為教誨之道,若有人鈍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慍怒也。(《論語正義》)

同樣的,這裡也是「不亦」,因為君子的標準不止這一條。

所以總體來看,這句話的「學習觀」其實是層層遞進的:

學知識、複習知識,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有同學、同志從遠方過來,和你一起學習,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嗎?

解答別人問題的時候能夠保持心平氣和,不也是作為君子的一條標準嗎?

它主要講的是一種學習態度和學習氛圍。和「道德高尚與否」並沒什麼關係。

這句話的主旨不是教你怎麼交朋友的,而是教你怎麼學習、怎麼和別人一起學習。

當然,孔子的「同學」、「同志」肯定也不是泛泛之輩。對許多人而言,孔子就算想和他們一起學習,他們也會躲孔子躲得遠遠的。

就好比說:你們班上的學渣、社會人,會和學霸一起上自習嗎?學霸就算想和他一起學習,他也會躲得遠遠的,

所以題主要分清楚:是孔子躲避庸人,還是庸人躲避孔子。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今天使用這句話,大多偏離了它的本意。


如果是以【無友不如己者】來問這個問題,還是有深度的。

需要理解一點,夫子之時的儒學影響力還很小,連一個獨立的學派可能都還稱不上,而夫子又述而不作,所以就我個人的觀點,夫子所傳承的最重要的不是學問,而是儒學的精神,擴大點就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所以,當今想讀懂儒學,我覺得首先要領悟到儒學中所蘊藏的幾點:

1、積極進取

2、理性

3、本能的善

後世儒學大興,儒學成為進身之階,這幾點中最容易失去的首先是善,然後就是積極。所以很多人誤以為儒學就是一門學問,但我反覆說:一點良心遠大於一屋子的學問。同樣,一點積極也遠大於一屋子的學問。

儒學之興靠的是善、是積極,是順則兼善天下、退則擇善固執的精神,然後以此種精神驅動理性苦幹才換來的,所以,儒學重要的不是學問,而是找回自己的魂魄:擇善固執、積極進取。

理解了積極進取、理解了善為儒學的核心,才能來回答題主的疑問。

首先,儒學不是成功學,誰能給我帶來利益我就和他做朋友,這不是儒學

其次,傳統上儒學看人只有三種【基於道德層面】:君子、小人、一般民眾,三者間的區別就在於價值觀不同,連價值觀這個做人最根本的東東都不一樣,這樣的朋友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塑料朋友了吧。所以夫子所言,其實就是很直白的說我們不要和小人做朋友

再次,現代是個人價值崛起的時代、是多元價值觀的時代,所以應當把傳統的分類調整為:君子、小人【違背社會公德、非競爭條件下損人利己】、好人【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者】。而君子和好人的價值觀相差不大,這當然也說明文明的進步,教育的擴大所帶來的進步。但不管如何,君子不能和小人做朋友這是毋庸置疑的

最後,儒者當健行,所以除了自我激勵,真.朋友之間也應彼此砥礪,但自然是以自我激勵為主,儒學是求己的,而不是外求他人或偶像的

所以就題主的理解來說,應去掉不屑、德行較低等亂七八糟的,而是斬釘截鐵的說:不要和小人做朋友。

抱歉啊,一開始就被什麼不屑給帶到溝里去了,所以有些誤會題主了,還沒審清題目就有些帶情緒的回答了,抱歉!


朋不是指品德高尚的人,而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朋和友的意思不同。

友指的是相處得好的人,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關係好的人,不一定志同道合,志同道合的人,不一定關係好。

你有很多好友,你喜歡下棋,他們有的喜歡釣魚,有的喜歡打遊戲,愛好不一樣。

毛澤東和蕭子升,是好友,但是志向不一樣,毛澤東喜歡共產主義,蕭子升喜歡無政府主義。他們是友不是朋,所以最終分道揚鑣。

好友因為志向不同,最終成為死敵的人也不少。

志同道合的人不一定是好友。有很多根本就沒見過面,沒聽說過。也有很多關係平淡如水。也有很多因為其它原因,例如見解不同而成為敵人。張國燾和毛澤東都喜歡共產主義,是朋,但是由於對革命策略的見解不同,最終成為了敵人。

凡是有某種喜好的人,都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探討。

一個小偷總想找小偷合夥作案,幾個小偷聚在一起,研究偷竊技巧,互相配合偷盜,這就叫朋黨為奸。

喜歡釣魚的人想找喜歡釣魚的人一起釣魚,喜歡下棋的人想找喜歡下棋的人切磋。魚找魚,蝦找蝦,烏龜找王八。

一個嗜棋如命的人,身邊沒有人喜歡下棋,他就會感到非常苦悶。一天,遠方突然有一個喜歡下棋的人慕名而來,找他下棋,他能不高興嗎?這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我們通常說朋黨,在古代,黨指的是一伙人,一個群體。而今天,黨指的是有共同目的有組織的一伙人。所以,在今天,朋是黨的基礎,先有志同道合,然後才能立黨。

孔子當年主張克己復禮,恢復周初的舊禮,但是搭理他的人沒有,都把他當異類看,躲他遠遠地,他感到很孤獨,整天長吁短嘆。他就巴望有一個理解他的人,和他一拍即合的人來找他,共同商議復禮大業。


這個問題要分成兩塊回答,一是朋字的意義,一是孔子會否不屑德行較低的人。

首先,朋字有幾種解讀,有解作同窗意,有解作弟子,楊伯峻和錢穆的書中都解作志同道合之人,我認為是妥當的。私以為,這句話要同「人不知而不慍」聯繫起來讀。人生極難得知己,如果有一知己從遠方而來,那當然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同樣的,如果運氣不好,沒有知己,君子也不會怨憤。所以,朋字解作志同道合之人是恰當的,朋在這句話中可不是簡單的同窗關係,不是普通的「朋友」的意思。我們每個人都有許許多多的同學,有許多稱得上朋友的人,敢問其中可有一二知己?可有一二同道之人?幾年不見得老同學打電話來,除了借錢就是結婚,你真的會高興嗎?

明確了此句中朋字的意思,就知道,孔子是不會與德行低的人為朋的。有幾個人能做孔子的知己或同道好友呢?就算對於普通人,也不建議同道德品質有缺的人成為同道好友。這就是【無友不如己者】的意思。

不以為朋,不代表不屑

打個比方,可可西里上守護藏羚羊的志願者,他們愛藏羚羊,但他們不會把藏羚羊當做「朋友」。

孔子一輩子講仁,講仁者愛人,孔子當然是不會放棄那些德行低的小人的。

比如,孔子講【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對於德行低的人,君子要去感化他們,要去教導他們,而不是瞧不起他們。再比如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德行低的人,同樣有可取之處,君子要發現他們的長處,這更加不是瞧不起的態度了。

總結起來,這句中的「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知己,不是隨隨便便的普通朋友。孔子不會瞧不起德行低的人,但也不可能成為他們的知己。


謝邀

對這句話的理解,樓主典型的牽強附會,深文周納

首先,「朋」的理解不應和品德高尚掛鉤

而對這句話的理解,也不是有朋友從遠方來

而是「有朋,自遠方來」(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有朋:通「友朋」,漢代學者認為「同道曰友,同門曰朋」,這裡有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易傳》有「君子以朋友講習」,可以作為註解

所以這句話的翻譯應該是這樣的


推薦閱讀:

「不忮不求」,孔子推崇這種人,但現在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了!
倫理道德在儒家是否是第一位?
三維絲張永輝談儒家環保思想說
儒家思想是東亞的良心
為什麼有些人批判儒教?

TAG:孔子 | 品德 | 儒家 | 論語書籍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