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開車過來吃飯的為什麼有人還要勸酒?

不知道我文中這個女的是不是做過陪酒女的原因喜歡勸酒職業病犯了。她男朋友和我們認識之前和她打過兩三次交道,她叫我們到她家吃飯,每次吃飯都要勸酒,我們每次都解釋開車過來的她也要勸,也解釋了我們這邊開車的喝了酒身上起紅疙瘩她也不罷休只能喝酒,每次回家的路上都戰戰兢兢。這次在外面吃飯她又要勸酒我可能比較冷漠得說了一句我們開車過來的不能喝,因為附近查酒駕,這個女的當著很多人直接黑臉很兇的說:誰不是開車過來的?我們這邊只好作罷又喝了酒。飯局結束她男朋友說讓我們開車慢點,他們打車走,因為他們是走路過來的……我當時心裡就像吃了粑粑一樣……先聲明我們這邊小縣城沒代駕


借題吐槽下我們視為傳統的酒桌文化

首先堅持一個觀念,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

古代文人墨客,其實也喜歡喝酒,喝完酒或吟詩作賦,或引吭高歌,或對月而眠,或載歌載舞,好不快活,是為數不多的娛樂活動。而且古代酒的度數低,也不會酩酊大醉懂得適可而止。

然而到了今天,也不知是從何而來,不喝酒就不是兄弟,不喝醉就不給面子,不喝死就是不夠朋友。

那你們都去喝死好了!不夠勁再加點頭孢!

美其名曰「酒桌文化」

我文化你*了個*(髒話請自行腦補)

這特么明明是沒文化的人才幹的出來的事,偏偏一群有文化的人在學!

甭管什麼場合,不喝醉不能談,喝醉了又不認賬。精英的營銷,一定是酒量出眾,千杯不倒。。。。拜託業務能力如果跟酒量成直接正比關係那還要大學幹什麼,把大學都改成酒廠好不好?

衡量一個供應商,不是應該看它的生產資質,專業技術,核心科技,交付水平,業務能力么?

最後考察來考察去,考察一個公司酒囊的大小飯袋的多少?我不能理解。

而且似乎這件事遠遠不會結束。

曾經我喜歡一個電視劇里的一句話,叫「南方人喜歡喝茶,茶是苦的,嘴裡面談的都是生意,北方人愛喝酒,喝多了整個中國都是他的,嘴裡談的都是牛皮。所以南方富足,北方貧瘠」。然後我沖著茶文化,到南方來工作。結果端上桌的還是酒,領導說話還是不醉不歸。

「我開車了!」「找代駕!」

「我酒精過敏!」「這跟料酒一樣你試試」

「我吃頭孢了!」「你知道晚上喝酒還吃這個?看不起我們兄弟?」

那次聚餐,因為面前一杯一個稍微不留意被倒上的酒,我渴了整整一個晚上。

一個除了麻痹神經,沒什麼卵用的飲料,既不能帶來快樂,也不能帶來效益。帶來的只有你剛回家的滿身酒氣和第二天的頭疼欲裂卻還要爬起來繼續上班的恐懼。

甚至失去理智。

然後一邊感慨著喝酒誤事,一邊繼續酩酊大醉。

酒桌文化,殆害無窮

明明有更多的娛樂活動了,卻還是喜歡把自己灌趴下,是因為被酒精麻倒以後,那段昏迷的時間才能讓你從生活的窘迫中逃離??

我承認很多人都是被迫喝酒,因為生活在當下真的不容易。

但是我同樣認為,喝酒帶來不了什麼改變,沒法根據一場酒會判斷對方是不是真的足夠有誠意。

如果真的需要,那應該大力發展的也不是酒會,是測謊儀!


因為有代駕。


可能就為了開心,也可能是客套吧,習慣性問答。


謝邀!

就是因為氣氛到了,剛好知道你也喝酒,又剛好有代駕。就會讓你喝咯,如果平時不喝大家也不會喊你。


也許人家只是出於禮貌,覺得不勸酒就是招呼來賓不到位.而且現在也有代駕車可以喊,只是自己堅持原則,開車不喝酒就行了.


推薦閱讀:

《柳葉刀》不了解中國!法國超三千萬人研究:大量飲酒讓人變傻。

TAG:拒酒 | 酒桌文化 | 職場喝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