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講的十二因緣?

就是裡面講的這些名詞不知道究竟指什麼,看經文也是糊裡糊塗的。比如「觸」和「受」感覺是一個意思呀。


複次受法以何為緣。所謂觸法為緣。

由觸緣故即起受法。觸法若無受法何有。

由是眼觸為緣內生諸受。謂樂受苦受非苦樂受。

如是耳鼻舌身意觸為緣內生諸受。

此等諸受。皆由觸法以為緣故。


六處緣觸者。

云何為觸。謂六觸身。

一者 眼觸。

二者 耳觸。

三者 鼻觸。

四者 舌觸。

五者 身觸。

六者 意觸。

是名為觸。

觸緣受者。

云何為受。受有三種。謂

樂受 苦受 不苦不樂受。

是名為受。

受緣愛者。

云何為愛。愛有三種。謂

欲愛 色愛 無色愛。

是名為愛。


護法居士:正法:【十二因緣】 諸法皆由因緣展轉相生?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十二因緣,又稱十二緣起、十二有支等,是佛教對眾生「三世輪迴」流轉的緣起的一種具體描述,包括了十二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這十二支的緣起關係是:

(一)無明緣行(即以無明為緣引起行)

這裡「無明」是相對於智慧而言,特指不知緣起性空道理的愚執,是眾生的根本煩惱。「行」是指由於無明而發動的招感果報的身、語、意三業。「無明緣行」,指由於眾生不知緣起性空的道理,所以做出招感果報的身、語、意三業。

(二)行緣識

這裡的「識」,簡單說就是眾生在父精母卵結合時前往受胎的那個心念。佛教認為一個胎兒的產生不僅僅是父精母卵的結合,它真正的種子是這個「識」的介入,父精母卵只是一個必不可缺的外緣。「行緣識」,即依照過去的業行的牽引,「識」進入現世相應的胎兒中受生。

(三)識緣名色

「名色」是受胎後的父精母卵與「識」發展成「身」、「心」二者,此時還沒有形成六根。「名」就是心,因為無形而稱為「名」。色就是身。識緣名色,指由識介入受精卵而形成的生命體,在六根還沒有完備之時。

(四)名色緣六處

「六處」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名色緣六處」,指胎兒由身心的發展而產生六根,在還沒有出生之時。

(五)六處緣觸

「觸」指六根完備的胎兒出生後,開始接觸六境而產生的感受,此時還不能識別苦、樂。相當於二、三歲的幼兒時期。

(六)觸緣受

「受」指由於觸覺而生的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相當於四、五歲到十四、五歲的兒童時期。

(七)受緣愛

「愛」指由於苦樂等感受而生起的對世俗的貪愛執著。相當於十六、七歲以後的青年時期。

(八)愛緣取

「取」指由於貪慾旺盛而產生的各種身、語、意的行為,狂熱地追求可供享樂的東西。相當於人的成年時期。

(九)取緣有

這裡的「有」就是業,指由於貪愛執著的各種思想、行為必然作為業因,而在今生、後世產生果報的作用。

(十)有緣生

以「有」(現世的業行)為緣,必然導致「識」於來世投胎再生。

(十一)生緣老死

生活在無明之中的眾生,有生則必然有老、死等苦果。

佛教將十二因緣與輪迴相配,有「三世兩重因果」的說法。

十二支中,無明、行二支是過去世的二因,其次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支是現在世的五果,以此說明過去世與現在世的一重因果;再次,愛、取、有三支是現在世的二因,最後生、老死二支是未來世的二果,以此說明現在世與未來世的一重因果。

在這以十二因緣說明的三世之中,於過去世,以無明和業行進行了概述;於現在世,以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支,概述了由精、卵、識結合而成的生命體至少年時期的發展過程,然後以愛、取、有三支概述了成年人生活的主要內容;於未來世,以生、老死二支概述了人一生的流轉性。


觸和受是兩個不同的心所法。觸是指根塵識三事和合,代表了當下識的產生,在十二緣起里表示嬰兒出世。受是指識產生了以後會有苦樂的感受,受心所分為苦,樂,舍三種,也可以分為苦,樂,喜,憂,舍五種,根據不同的語境。受在十二緣起里代表嬰兒出生後會產生苦樂。

十二緣起不能孤立的理解每個支的含義,必須明白串聯後的含義,它實際上在揭示一個故事,就是眾生從生到死的輪迴過程


十二因緣

指的是,輪迴的十二種根本原因

是緣起論的進一步擴展

緣痴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

具體是什麼意思,我會說

痴說的是無明

因為無明所以產生了善惡業的行為

因為善惡的行為產生了業識

因為業識,產生了業心和業身,叫名色。

業心就是我認為我存在的我

有了輪迴的我之後,我有了六根

這六根和六塵相互聯繫,叫六入

有了六根後,根與外境融合,開始接觸一切事物

叫觸

接觸一切事物之後,我們有了各種感受

苦和樂,不苦也不樂

觸緣愛,是說人開始產生執著了

想要的越來越來多

因為各種的執著,業心便又產生了,輪迴又有了相續

因為愛和取的迷惑之業,所以有了生

生有了因和緣,就必定會有因緣分散而走向死

生的因緣分散的過程就是疾病和衰老

因為貪生怕死,所以引起了一連串的因果

導致一直輪迴

這12因緣有五種理解

十因二果論

七因五果論

五因七果論

三緣二因七果論

循環因果論

這個你們大概看看就行,不用知道太詳細

如來是把這十二因緣,逆向思考的

就是把上面這個順序倒過來看回去

就能覺悟到解脫的根本

以緣起論為根本,詳細化的十二因緣

又可以分別找尋出,四諦的根本

苦諦,起於無明,導致了善惡業的行為

而行為又被記錄在了業心之中

集諦

以十二因緣的老死為開始

而有老,有死,是因為有生

如果不生就不死

生是因為有,有了有才有了生。如果沒有有那就沒有生

按照這個順序,不難思考到,有來自於,取,取因為愛, 愛因為受

滅諦

開始於無明,如果沒有無明就不會有善惡的行為,業心。

沒有了業心和業身也就不會輪迴

修行要做的就是要參悟滅諦

消滅根本的無明,那麼也就斷了輪迴的根本

但是這無明相續不斷

現在的無明又是經由上一世死之後產生的

今生不斷來世相續

念佛法門,其實也是為了斷我們的無明

如果無明不斷是不能往生的

人控制不了自己,什麼也不想。通過念佛這種凈念相繼的方式,可以有效遏制無明念的產生

念佛不是,你念了就覺得可以靠阿彌陀佛來救我。

實際是自救的過程

你功夫沒達到,是不會往生的。

好了,說這最關鍵的道諦

死是因為有生的因

那麼要斷生,就要斷有,斷取,斷愛,斷受,斷觸,斷六入,斷名色

斷識,斷行

最後就是斷無明的境界

按照這個順序反推回去就可以得到解脫

不管你修的是多麼高深的法門,還是多淺顯的道理,

指的是,輪迴的十二種根本原因

是緣起論的進一步擴展

緣痴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

具體是什麼意思,我會說

痴說的是無明

因為無明所以產生了善惡業的行為

因為善惡的行為產生了業識

因為業識,產生了業心和業身,叫名色。

業心就是我認為我存在的我

有了輪迴的我之後,我有了六根

這六根和六塵相互聯繫,叫六入

有了六根後,根與外境融合,開始接觸一切事物

叫觸

接觸一切事物之後,我們有了各種感受

苦和樂,不苦也不樂

觸緣愛,是說人開始產生執著了

想要的越來越來多

因為各種的執著,業心便又產生了,輪迴又有了相續

因為愛和取的迷惑之業,所以有了生

生有了因和緣,就必定會有因緣分散而走向死

生的因緣分散的過程就是疾病和衰老

因為貪生怕死,所以引起了一連串的因果

導致一直輪迴

這12因緣有五種理解

十因二果論

七因五果論

五因七果論

三緣二因七果論

循環因果論

這個你們大概看看就行,不用知道太詳細

如來是把這十二因緣,逆向思考的

就是把上面這個順序倒過來看回去

就能覺悟到解脫的根本

以緣起論為根本,詳細化的十二因緣

又可以分別找尋出,四諦的根本

苦諦,起於無明,導致了善惡業的行為

而行為又被記錄在了業心之中

集諦

以十二因緣的老死為開始

而有老,有死,是因為有生

如果不生就不死

生是因為有,有了有才有了生。如果沒有有那就沒有生

按照這個順序,不難思考到,有來自於,取,取因為愛, 愛因為受

滅諦

開始於無明,如果沒有無明就不會有善惡的行為,業心。

沒有了業心和業身也就不會輪迴

修行要做的就是要參悟滅諦

消滅根本的無明,那麼也就斷了輪迴的根本

但是這無明相續不斷

現在的無明又是經由上一世死之後產生的

今生不斷來世相續

念佛法門,其實也是為了斷我們的無明

如果無明不斷是不能往生的

人控制不了自己,什麼也不想。通過念佛這種凈念相繼的方式,可以有效遏制無明念的產生

念佛不是,你念了就覺得可以靠阿彌陀佛來救我。

實際是自救的過程

你功夫沒達到,是不會往生的。

好了,說這最關鍵的道諦

死是因為有生的因

那麼要斷生,就要斷有,斷取,斷愛,斷受,斷觸,斷六入,斷名色

斷識,斷行

最後就是斷無明的境界

按照這個順序反推回去就可以得到解脫

不管你修的是多麼高深的法門,還是多淺顯的道理,想要解脫,反正有這個過程

這個圖挺形象的

而且今世做善事也只是讓下一個輪迴,是一個好夢,

如果不迴向解脫的話,那麼所行的善業和解脫是沒有關聯的

切斷無明的人,善惡業對於他來說就是夢醒了一樣,奈何不了他了

唯一的缺點就是,過去的業報要受完

而今後就算把3世的諸佛罵個遍,實際上也沒有業力產生

一切的根本,本來無本

這種是在破見

悟性好的,一下就參透了

但是對於很多智慧和見解留在初步的佛弟子那裡

完全難以理解的

他們的那種執著是相對於稍微好一點的執著

一就是一不能成為二

這種今世是解脫不了的,如果把善業迴向到解脫上,再來世有可能破迷開悟

昨天和今天所說的東西,其實還是在小乘的範圍

這些理論都是來自於阿含

聲聞,緣覺乘

嗯,如果沒有特別的根性的話,路還是要一步一步走的

作者:光音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大通勝願 圓明真士

http://weixin.qq.com/r/JC25obPEsO7PrffC93g2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邀

曾經寫過一些粗淺的間接,不妨一看。

人生終極問題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 正法眼藏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251688/answer/143597744


十二因緣的詳細內容如下:

(1)無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煩惱的總稱。於緣起性空無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執著,此謂"無明";

(2)行:造作義,指一切行為,即依無明所造的善惡業;

(3)識:業識,此識隨業受報,為過去業力所驅,挾持所造善惡種子而來投胎;

(4)名色:名指心識,色指形體。由於一念愛染投入母體為名,成胎後為色。所謂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個月的中間,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於出胎後對六塵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觸:即接觸。根、塵和合而成觸。指出胎後六根與一切外境之接觸;

(7)受:即領受。根境相對於違順二種境界上,生起苦樂二種感覺謂之"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情緒;

(8)愛:即貪愛。對於五塵欲境,心生貪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歡之樂境則念念貪求,必盡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後已,遇所憎之苦境則念念厭離,必千方百計以圖舍之而後已,此即為愛染欲境的一種趨求。

(10)有:即業。即有因有果,由前際因(愛取),生後際果(生老死),業力牽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輪迴的事實來。此為所作業力感報的一種規定;

(11)生:即受生。以現在所作之業為因,依因感果,必招來世受生,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活動;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諸根衰敗叫做老,身壞命終謂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軀自然從少到老,無常轉變必至於死,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結果。


1.自己找古代本國課本好好學,現代漢語有多像古文是一個謎,文言文的效益是未知

哪些懂古文的,包括懂怎麼讀的,你知道都是什麼級別的人嗎?小老百姓會用到嗎


推薦閱讀:

斷際: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圖)——道德真源
敲響心中的木魚+木魚唱誦精編版(佛經每日聞思修系列)
南懷瑾《南禪七日》—— 三十九、楞嚴經總結
學處|佛經中的隨喜文
佛說「簡修」

TAG:佛經 | 佛法 | 十二因緣 | 佛法實修 | 佛教術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