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的智商越高或讀的書越多就越不受社會倫理道德得約束?


見過的越多了解的越多,約不屑一顧


社會倫理道德是人們為了維持社會秩序穩定的所提出的一種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思想觀念。辨析社會倫理道德要根據時代背景去思考。

春秋上承西周禮制社會,下啟戰國諸侯爭霸。在社會倫理道德方面主要體現為禮樂崩壞,孔子認為克己復禮是恢復禮制社會的方法。繼而衍生出了影響了幾千年的倫理道德。

哈哈~順便提一下,孔子的學說經常被他的後世學子篡改,並延伸出許多影響深遠的社會倫理道德觀。例如公羊學派的大復仇主義「不復仇,非子也;不討賊,非臣也」。這種思想觀念成為了當時社會倫理道德的一部分。

再後來,有了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女子貞德觀。

緊接著民國時期從西方流傳過來的一系列禮儀道德婚嫁觀念衝擊著傳統封閉的倫理道德。女人們不裹小腳,推崇自由戀愛、追求男女平等。

這樣荒誕不稽的社會倫理道德,一旦被有權威的官方組織或社會群體推廣,沒見地的人信以為真盲從了。以至於看見不踐行這種社會倫理道德的人怒聲呵斥。

社會倫理道德具有軟暴力性、強迫性。是強勢(群體/者)對弱勢(群體/者)提出的要求,胡蘿蔔加大棒,跟著我走有湯喝。是愚昧無知群體對思想清明者提出的要求,融入集體卻建立在失去自我的前提下,有智慧的人是不會做這種得不償失的事情的。所以有人特立獨行卻獲得了成功,一群人忙忙碌碌卻只能服從安排。

哦 暫且不說啦。大家還是自己思考一下吧。自己思考過的才是屬於自己的。


當你了解的越多,感覺就越淡漠。就好比80年代的時候,有肉吃是件喜訊,豬油渣是很好的零食。21世紀的今天,你晚上回家看到桌上有肉會驚喜嗎?不會,因為你習慣了想要吃肉就能買到的生活。當你讀書讀到一定層次,對各種時代各種層次的不同道德價值觀有了很多了解以後,看一切都是很正常的。比如人殉,一般人都會覺得血腥殘忍,但是你對歷史多做一點了解,就發現這是人類歷史上常見的做法,中國有,歐洲有,美洲也有,做法各種各樣,但是目的都一致。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繞不過去的一個階段。這時你遇到一個聖母白蓮花跟你控訴某民族的歷史血腥野蠻不開化,你只會覺得他淺薄沒常識。


書讀的越多就越不喜歡鬧婚摸伴娘屁股,越不喜歡唯父母命是從,越不信正月剪頭死舅舅,越不會因為算命先生一句「八字不合」而與愛人分開,也許這就是讀書的意義。


並不是沒有約束。更多的是一種淡漠吧。拿一種旁觀者看待自己和別人。會讓你更好的收納自己的感情。分析別人的情感波動。這些通過眼睛能更直觀的感受到。而不是書上那些心理技巧能比的。


任何東西都是有雙面性的,一方向來說書本上的知識和思想對任何人來說都如同清泉甘露,它能間接或直接地去影響一個人的思維甚至是生活。越是好的書籍越是這樣。正如我所說,它能影響一個人的思維,如果一個人不能堅定自己的信念。或者是執意的去相信了偽真理。那麼就會從另一個方向去發展。


可能是智商高的人普遍特別自律吧,這類人更容易遊走在法律的邊緣。不喜勿噴,個人感受。


你知道的越多就越會對你以前所接受的教育與灌輸的理念的部分不贊同。。。


道德時時刻刻都在改變,但人不會變的


因為你會發現,道德其實是統治階級的的工具。(統治階級是個中性詞)


因為道德的根本任務在於 消滅自我


推薦閱讀:

被誤導的「平庸之惡」
撕裂受害人傷口有悖新聞職業倫理

TAG:人性 | 道德 | 倫理 | 智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