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智能劉海屏或機械結構的全面屏解決方案?

2018年以來,以Iphone為領軍的劉海陣營風靡全球(一體化解決方案),犧牲外表換取新的體驗。以OPPO FIND X為代表的機械式結構(機械結構解決方案),犧牲結構穩定性換取新的體驗。包括新發布的榮耀magic2,已滑蓋方式解決掉模組的空間問題,換取較高屏佔比。對現今的全面屏解決方案,不同類型的用戶該如何選擇,以及未來的趨勢如何,可結合自身體驗談一談。


機械結構是倒退。


這個是當時蘋果覺得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了,只能退而求其次,而國產廠商想找個更好的辦法卻發現也沒啥好辦法,還不如退而求其次抄了完事,其一是研發經費不如,二是當時的技術水平還沒達到那麼誇張的地步,機械結構是屬於炫技的做法,同時犧牲也很大,並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等到屏下技術成熟了就會好更多!


我認為劉海屏適用於不在意劉海的設計且追求快捷方便地使用前攝(與其他光學元件)的用戶,是犧牲美觀的全面屏的方案。

Nex的僅前攝升降:我認為更適用於不經常用前攝的用戶,如果不考慮升升降降的前攝,它就是一款真全面屏且不影響日常體驗的手機,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方案。(日常使用厚度其實影響不大)

findx的前後攝升降:我覺得它適用於不用攝像頭的用戶....每當要用到攝像頭,占手機長度1/3的夾層都非得升起來,而且能感受到機械結構升降時的震動,拍照效果據說也不理想,應該是故意和同期發售的nex做差異化處理,我不太看好

說機械結構適用於不經常用前攝的用戶是因為我用nex的時候感覺前攝的升降也就剛開始很有趣,用多了就挺煩的,畢竟用手機也追求效率。希望magic2滑蓋的滑動動作像十多年前的非智能滑蓋機那樣瞬間完成,效率應該會高些。


現在世面上的手機都是跟著蘋果跑,完全沒有自己的東西,反正就是跟風,殊不知別人的東西是否可行,抄襲的也只是一些表面的東西,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是不會有起色的


關鍵還是思考全面屏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我覺得全面屏是一種對生產技術、人機體驗、商業等多方面的刺激,目前我們仍處於探索階段,我相信全面屏只是一個過渡,未來會有更好的等待我們去構想

當然現今還是根據顏值來選嘍,反正功能上也差不了多少,如果是我不如來個設計降級,取消前面板的所有功能,例如前置相機的功能我覺得完全可以只靠後置相機來實現,前置指紋也有很多方法等......現階段我們不能以設計一個手機為目的而去設計它,而是應該以一個設計手持XXX功能的心態去看待手機


國內電子產品市場已經逐漸趨於飽和。

從家用電腦和個人電腦的發展史

與市場營銷表現看,

電腦行業,在數十年的發展,到現在,技術成熟,供應鏈穩定,廠商只能從外觀和性能下功夫,競爭已極為激烈,利潤偏低(js除外)。

所以,手機市場也十分類似。

咋辦?瞎jb探索唄。


過度,全是過度,現在市場上都是基於技術的不足而做出的方案,目前看來體驗最好的是vivoNex,如果vivo肯花錢,正面用蘋果那種封裝,幾近完美了,可惜成本太高。

oppo的findx,犧牲厚度,攝像等,實際體驗並不如nex。

華為m2,小米MIX3好像是劃蓋,感覺電池和攝像更懸~~~希望有好結果。


推薦閱讀:

想買一個蘋果iphoneXR好還是8P好?
同等價位iphone8(64g)/iphone7(128g)/iphone7p(32g)哪個值得買?
如何看待「iPhone 7終於發布了,我可以用上老婆的6s了」這個梗?
如何看待蘋果發售的新機iPhone SE?

TAG:iPhone | 數碼 | 全面屏手機 | 榮耀Magic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