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式教育制度下出來的孩子大多都不自信?

過年回家和同學聊天感觸特別深,真的許多許多人都特別自卑。


你這個問題能寫一本書,太深了。我只能大概說一說。

這不僅僅是教育制度的問題,更是每個家庭的家長的教育觀的問題。

簡而言之,中國的封建思想流毒太深,封建思想的出發點就是等級制度,意思就是某些人生來就對另一些人有統治權。統治別人的前提就是,削弱他的自信,他才能聽話。

你看到了嗎?中國不僅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尤其明顯,家長最要求孩子的就是「聽話」「乖」,就是不許孩子有自己的主見,甚至根本不敢有主見,必須以家長的意志為主。孩子能有自信嗎?

其實在中國家庭中,很少有家長能尊重孩子,能保持平等的。更多的是統治與被統治關係。家長覺得孩子生來就歸他管,聽他的天經地義,否則就是不孝,或者大逆不道。這就是封建餘毒。

這個統治套路說起來很簡單,但是用來馴奴超級好用。

孩子出生後,告訴孩子「聽話的才是好孩子」——孩子為了取悅大人乖乖聽話,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以家長的意見為準——孩子跟家長的做法看法有任何不同,則抨擊謾罵「講道理」,總之結論一定是「家長對,孩子不對」——孩子越來越沒自信,有任何不同意見都會產生內疚感,覺得自己不是「好孩子」——孩子長大後,完全認同於和忠誠於家長的這一套——馴奴完成。

完成的結果就是,孩子主動馴服,自動成為家長意志的載體,家長的權威已經在他心裡內化。任何事,他有自己的想法之後,一定不會相信自己,一定要從家長的角度去思考,一定等待家長給個「正確答案」。

自己有任何不同於家長告訴他「應該」有的感受和想法,都會深深自責,認為自己不好,不孝。

所以叫馴奴完成。因為他已經可以自己馴化自己了。

到了社會上,他會自動把所有「高他一等」的人,比如老師,老闆,領導,權威,專家……投射為家長,唯唯諾諾,言聽計從。

學校的教育就是家庭這種教育模式的延伸,老師說的才是正確答案。除此之外你不能有自己獨特的角度和看法。

人家發達國家的教育與此相反,人家是把孩子當成成年人一樣尊重,一樣在乎他的個人意見。人家孩子當然有自信。

其實自信是天生的,只要後天不去破壞,毀壞,它本來就在,人本來就自信。

破壞自信的方式就是用各種方法時時刻刻給孩子植入「你不行,你做不了,你想的不對,你的感受是錯的……」十幾年下來,多大的自信都能磨沒了。


從某種程度而言,傳統教育以應試為主,一切為了成績。且中國農村人口依然佔有很大比重,對於部分家庭,經濟實力不允許孩子參加各種技能培訓或課外興趣班。在很多貧困地區,依然只有通過高考才能走出去,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中國式教育相對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夯重的學業使得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發展自己的興趣,而西式教育相對更注重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形形色色的戶外活動、課程以及教育模式,從小就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社會責任感等。同時也與家長的鼓勵和認同感有非常大的關聯。整體來看,國情和文化差異起了較大的影響作用。


根據不同的出生

根據不同的背景

根據不同的環境

自不自信的取決點都不同

中國式教育制度下依舊可以開叉出家庭本身的教育 所以 並不是所有人都不自信 比例問題也是一個點

但大多數來說 可能就是如題一般

在教育里 西方很多教育則是以鼓勵來促進孩子

而我們 卻是大多用打壓的方式 例如:黃金棍下出狀元

但有些時候 會物極必反

有些人的自信來自於他們父母的背景勢力

有些人的自信來自於他們的埋頭於書海

知識會讓人自信 勢力亦是如此

中國式教育普遍就是別人說的彈簧

你以為壓的越低彈得越高 但實則已經壓倒了極致 已經彈不起來了


自信的前提是愛自己。可是中國式教育缺少愛和鼓勵,很多孩子甚至不能認識自己


因為中國式教育是一種競爭淘汰的選拔教育,有人生贏家就會有步步輸家,那些在各種考試中失敗的學生能若無其事假裝快樂嗎?即使她或他本人對考試成績毫無在乎,他們的家長、老師會毫不在乎嗎?所以小則批評打罵,大則被迫終止學業,甚至有的人一生都要背負失敗者的思想包袱。


推薦閱讀:

爺爺奶奶寵溺孩子怎麼辦?
教材題型少,沒有資料利於孩子學習嗎?
如果我想學心理學,該從哪方面入手?
作為長期從事技術工作的人員,適合讀MBA嗎?
在大學裡家境不富裕的人會自卑嗎?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制度 | 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