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治「意」和「識」這二賊?

今天看到白玉蟾真人《修道真言》中有一句:

請問知乎的各位師兄,這兩賊怎樣治呢,有什麼方法嗎


制伏此二賊,不外乎三件功夫。

第一是磨,心性修鍊無捷徑,唯有持之以恆,慢慢打磨,想要速成或者走捷徑,那是想多了。

第二是煉,道門講煉己,己者心也。煉己不是跑到深山老林就以為可以練好,恰恰相反,煉己反而要到紅塵中去打磨。

要去入世,去歷練,去體會。

最能打磨心性的,是這萬丈紅塵,這是煉己大法,故而前人說: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林。

最終做到見景忘情,心無掛礙。

第三是德,眾善奉行,德行如一,才是向善之道。

但這個德,不是讓你為了積德而去行善,抱著一顆有所求的心態,去行善?那無功德,唯有不圖回報,發自內心的善念,才是真善。

剛剛說的是外德,你還得有內德。

這個內德就是你內在的涵養,你內在的修行。比如靜以修心,儉以養德。

你若貪圖享受,總想著舒舒服服過日子,那樣是練不出心性上的功夫,所以佛道二家,皆有吃苦一事。


可以說自兩晉以來,能夠把「心與意」、「識與神」這些個概念掰扯清楚的先賢們還真不多。這白玉蟾真人說得就很到位。

要弄清楚這些概念,我們必須知道道家對於人體構成的理論。文始道真經《關尹子》里把人體看作是五種元素的構成:土火木金水。分別對應五神:意神魂魄精。我發現目前好像只有文始道門對此有系統的講解,其他道派好像都失傳了。

要理清楚五行對五神的邏輯,首先我們得知道古人對於這個「心」和那個「囟」字早就弄混了。古人嘴裡說的有意識的那個心,應該是囟。而作為人體器官的「心」應該寫作「囟」。囟字是心臟的象形;心字是頭蓋骨囟門的象形。簡單來說,古人說的心,就是人的大腦部位,而不是心臟。

古人早就認識到,人體的核心不是心臟而是大腦,而五行的核心是土,所以二者就對應起來了,所以頭頂就叫做泥丸宮。而心臟是給大腦供血的,火生土,心臟對應神,神屬火。

在五神里「意」的概念代表「元神」,就是祖先腦,就是下意識思維,不受人控制的思維。而「神」的概念代表的就是「識」,就是通過實踐逐漸積累起來的理性認識,是一種理性思維,知道對與錯。

舉個例子,長途跋涉口渴難耐,突然看到路旁有棵李子樹,第一反應就是馬上摘下吃解渴,生理也會配合分泌口水唾液,這就是「意」。但是你的理性告訴你,應該跟主人說一聲,否則就是偷,這就是「識」。

這就是所謂的「意多欲,識多愛」。欲,是本能的反應;愛,是甄別後的選擇。牢里呆三年、母豬賽貂蟬,這是欲。在母豬和貂蟬之間選擇,這就是愛。

欲,是一種無來由的突然的顯現,這個欲去了,那個欲又來,無始無終、無邊無沿。對於跳出來的每個「欲」都想滿足,就叫做「貪」。根據你自己的審美標準,在母豬和貂蟬之間做出了選擇,然後想辦法去擁有,這就叫做「求」。這就是「不欲何貪,不愛何求」,慾望不跳出來,就沒有貪;沒有去自己所喜愛的,就不會有「求」。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意」代表元神,我們修法不是為了找到元神嗎?為什麼又成賊了呢?這就得知道「意土」的陰陽之別。土分陰陽二性,用易理五行表示就是「水土一家」和「火土一家」。火土為陽,水土為陰。也就是說元神也是分陰陽的。這就是道的有和無。道的雖說是「無中之有、有中之無」的無盡循環,但是「虛無」的那種道才是道家最高的追求。也就是說元神之陰才是道法修鍊追求的最高層次。

說到底,修道也是一種慾望,這種慾望就是元神之陽,所謂追求的純陽之體。就是老子在《道德經》里所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里的「事」,我們還在當個事兒去追求,目的是想要品嘗「事」成後的滋味。所以,文始道認為修法的最高境界,不是純陽之體,而是元神之陰——「無味」,不要這種成就感。有些人做事兒,不為名、不為利,這麼做就是為了心裡舒坦,這就是「味」。這味,就是下意識、祖先腦、元神層面的「意」,說不清道不明,難捉摸。老子哲學的老辣之處,就是把人性最深層的東西都給挖出來了。就連道法修鍊的最終追求,那都不要有,就是「無味」。有,那就是「味」。

但是這種「無味」怎麼才能逐步達到呢?不是「禁慾」而是「厭欲」。莊子說「千歲厭世、去而上仙」,活得太久了,什麼都吃夠了、什麼都見夠了、什麼都玩兒夠了,實在沒意思了,甚至連呼吸的慾望都沒有了,怎麼辦?只能成仙了!慾望是在經過、見過中逐漸磨滅的。

「黃帝御女一千二百而登仙」,喜歡女人怎麼辦?(各位大神,不要拿現代倫理看古代文化)那就多到厭煩,夠了然後成仙。張良功成身退,想當官怎麼辦?那就王侯將相,位極人臣,沒意思了,也就撤了。喜歡錢怎麼辦?就像范蠡,富可敵國。錢太多怎麼辦?太沒意思,那就散盡家財,隱居清修。清修後,又覺得還是有錢好,怎麼辦?沒關係,再出來掙錢啊,又是富可敵國。又感覺錢多了沒意思,怎麼辦?再散盡家財、再隱居。反覆這麼折騰幾次後,也就成仙了。這就是范蠡。

以上的這些故事可能都是虛構,但是反映的卻是「厭欲」而非「禁慾」的原始道家思想。

修法就好像練武,那得從一招一式練起,最終達到「無招勝有招」。一開始就從「無招」練起,見過人腦袋是怎麼被打成狗腦袋的,就不這麼想了。

修法,需要一步步地修。文始道門講究「周行妥善」,通過日常的每一件小事兒的三思而後行,逐漸提高自己的思想修為。不是「愚善」,而是「妥善」。當你一次次冷靜處理身邊每一件事物的時候,這其實就是一步步的厭欲。把每一件事兒都做到了「心安理得」,心境自然就會恬淡。意和識,這二賊雖說馬上去不掉,但是會逐漸不再猖獗,最終有一天會磨滅的。

…………………………………………………………………………

關注我的知乎,發現更多精彩!


強行治掉它們便落入頑空,不要把意識當作敵人,而是接受它們的存在,但不跟著它們走,來便來,去就去,不要跟隨,更不要試圖消滅。

樓下有答主提到吃苦,我也是這個觀點。苦吃多了便知道天命,知天命是知道的基礎,知天命而懂無為,而懂煉心即是在紅塵中磨之又磨。


這個畢竟是道門術語,所以根治方法也要按照道門手段來。通常來講是多重方法共同作用,主以變化氣質為綱,其中最重要的當屬戒法。目前來講,最系統的要屬全真三壇大戒,其次是正一各派律法籙戒科文,這個是必須遵守的。不過鑒於白祖乃丹派南宗祖師,此言應在丹家語境之內,與玄關息息相關,那具體對應方法就不曉得了,沒研究過,您自己查資料。

前文提到是以變化氣質為綱,那麼一切有助於變化氣質的,都有助於性功進步。性命同源嘛。除去戒法,便是科教內容了,經懺齋醮都是,都能起到作用(好比其他答主提到的清靜經)。變化氣質是結果,降伏二賊是目的,積累功行是描述,德重鬼神欽是體驗。僅按目前教團路數,是必須一步步磨的,不存在對症根治。丹派性功還要看北宗全真,有志於此那就多多研究,南宗的看看就行了,反正你學不到……

如果非要說對症根治的話,建議了解一下早期全真流行的性功修鍊模式,比如坐圜、戰睡魔、乞化、苦行,以及重陽祖師的活死人墓啥的……戰勝身中各賊的難度,哪裡是說說而已……


修道真言,是漸進地論述入門的功夫,降服意識的方法就在上下文之中。

本段後文有「不欲何貪,不愛何求。無貪無求,性如虛空,煩惱妄想,皆不為累。」

即,意識生欲愛,欲愛是(生)貪求,降服就要使性如虛空。

下文有「虛之又虛,與天合體。空空空,空中有實功。」與上文呼應。

兩段之間的內容就是降服貪求心的方法。

養氣只在收心。心在腔子里,則氣存矣。

居塵不染塵,乃上品也。其次避之。

清靜二字是換骨法。

凡人能治心,便是道中人。若全消俗障,何患乎不成。

加粗字就是方法。再之後的大段內容都是此方法的細節。

需要注意的是「春桃多艷,是三冬蘊藏之真陽也。秋菊多黃,是三伏聚養之真陰也。此中玄理,意會者得之。」

此段內容需要細細體會,是這一部分重中之重,正如白玉蟾祖師所說,意會者得之,不便直說。

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通篇看似段落零碎,實則上下呼應,次第分明,環環相扣,互為印證。

一點拙見,不吝指教。


用《常清靜經》,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簡事。


其實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結合說常清靜經來看。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沒事就琢磨這幾句話,自己想明白了,才是真明白……我是糊塗蟲,很長時間才明白一點點 …………

假裝有個分割線……

嗯,還是結合問題再隨便說下吧。

夫心之動,非心也,意也。意多欲

然後結合清靜經,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就是心的動,是被慾望牽著跑的,不是自己想動,所以不停的滿足慾望,有時候清醒一點,會覺得心很累……

神之馳,非神也,識也。識多愛

嗯…這個問題,參考《太乙金華宗旨》里的回光法,裡面對神的講述很精彩,而且回光法,這個方法我也覺得很好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莊子的逍遙?
道長異事錄-今日講述有關鮮有人知的傀儡教的故事
道教發現了什麼?敢說人的命運在自己不在老天
妖邪錄-第七十三章 葯丹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