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教有各種觀想類法門?

rt,觀想的結果與實際結果因該是有所出入的【不凈觀,白骨觀,觀佛菩薩】,那麼為什麼還要觀想?

【我現在有這樣的問題:在慾望起來時,使用白骨觀,不凈觀,但『』觀想的結果與實際結果因該是有所出入的『』的這一念頭一起,就很難再觀想了】


長老。若聖弟子。自如此依於道理。而起正勤。有十種相應法修行。何等為十。

不凈想

無常想

於無常觀於苦想

於苦法中觀無我想

厭惡食想

於一切世間無安樂想

生光明想

觀離欲想

觀滅離想

觀死想

長老。有十四法。能違 能障此不凈想。何等十四。

共女人一處住

失念心觀視女人

恆起放逸

生重欲心

數習凈想

不數習不凈想

恆共作務人聚集而住

隨彼所行

不樂聽正法

不問正法

十一 不能守護六種根門

十二 食不節量

十三 獨住空處不得安心

十四 不能如實觀察

二 無常想者。謂 愛著行法為障。

三 於無常苦想者。有六法為障。何等為六。

懈怠

懶惰

恆樂住息

放逸

不能隨行

不能如實觀察

四 於苦無我想者。我見為障。

五 厭惡食想者。貪味為障。

六 於一切世間無安樂想者。於世間希愛欲為障。

七 生光明想者。有十一法為障。何等十一。

疑惑

不能思量

身粗重

睡弱

正精勤太過

正精勤下劣

心濁

心驚

生種種想

多言說

十一 於色起最極瞻視

八 觀離欲想者。有欲為障。

九 觀滅離想者。隨法執相為障。

十 觀死想者。愛壽為障。

如此等障。未曾伏滅。為滅此障。有三種法。最多恩德。何等為三。

一 樂修。

二 滅離。

三 多住前二。

長老。有十四法。於不凈觀。最多恩德。

不共女人一處住

不失念心觀視女人

恆不放逸

不生重欲心

數習不凈想

不數習凈想

不共作務人住

不隨其所行

樂聽正法

樂聞正法

十一 守護六根門

十二 節量食

十三 獨處心得安住

十四 能如實觀察

長老。

不凈想者。若事修習。則能滅除欲塵愛欲

無常想者。若事修習。能滅一切行法愛著

於無常觀苦想者。若事修習。能除懈怠及懶墮心

於苦法中。觀無我想者。若事修習。能除我見

厭惡食想者。若事修習。能滅貪味

於一切世間無安樂想者。若事修習。能滅世間希有愛欲

生光明想者。若事修習。則能生長智慧及見

觀離欲想者。若事修習。能除有欲

觀滅離想者。若事修習。能滅一切有為法攝

觀死想者。若事修習。能除壽命貪愛


並非只是佛教有各種各樣的觀想法門。要真的去觀想之前,首先要知道觀想的本質是什麼。事實上,任何人無時無刻不在觀想,正是這種觀想決定了一個人變成了什麼。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網路上一張小小的女性大胸照片可以讓一個未婚男性升起強烈的淫慾心。這就是觀想的其中一種運作過程。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講,這種大胸意味著暴露,意味著噁心,讓人不舒服。這些都是長時間的觀想造成的結果。當佛陀講白骨觀或者不凈觀這樣的修法的時候,實際上是在通過這樣的修行方法,去對治這樣的問題。

但並非每一個人都適合這樣的修法,比如我遇到有一些淫慾熾盛的師兄,當他們修行白骨觀的時候,看到白骨依然有感覺。還有一些師兄,他們內心非常憂鬱,去觀察這種不凈的時候,他感到更加憂鬱了。這些都是因為不適合的修行方法。

當我們發現,修行方法的反饋信息是並沒有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反過來去解決它,尋找更適合的修行方法。

觀想的結果和實際的結果,也就是觀想的所緣和直接見到的所緣是有區別的,這個一開始都是這樣,觀想並非一蹴而就,需要非常長時間的禪定觀修。這種長時間的觀修也是建立在能夠正確的觀修這個基礎上的,因為感覺到有了一些好的反饋,這樣也會非常有興趣持續的觀修下去。

所以,先要懂得觀想的原理,之後,找到正確的觀修方法,之後,持續的在生活中去實踐,這樣,最終才能有一個好的觀修效果。


《無量壽經》有許多種觀想,密乘也有許多種觀想。

其出發點無非分三種:對治,入定,意密。

白骨,不凈二觀是作為對治。日觀水觀七寶觀,既能幫助進入定境,又是勝義法的直觀顯現。觀想種子字、光明相、佛菩薩、內護摩,作為密乘修行,各有其用,這裡不詳細展開。

原理則不用多說。理解者自然理解,不理解或者誤認者,想說通他也很難。


謝邀。

鎬頭用刨的,鍬用鏟的。

地是硬的,地是鬆軟的。

相應法門。

如法修持。

跟著跑就是你的不對了,回到觀想就好,那才是正路。

你做觀想幹啥來了。

跑偏了不知道嗎?

至心一處,余皆妄念,覺失正觀,立即糾偏。

發現偏離了,跟著跑了就馬上回來,重頭來,否則,你就愛咋咋的吧。

最後,勸你自己別瞎練。

特別是這種觀想類的。修鍊的目的是什麼知道嗎?對治的是啥?對修鍊者要求?下一步是什麼?現階段的反應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怎麼處理等等,這些你都知道嗎?

不知道還瞎練,先好好研究一下不行嗎?沒過來人指導,好歹理論上得過關吶!啥啥都不知道,上來就實操,真是不畏虎啊。

先這樣吧。


修行人,必須走真法門,真觀想門。

何為真法門,真觀想?

佛祖釋迦牟尼親口宣講的真法門,真觀想門。

在哪裡呀?

就是北傳佛教【雜阿含經】,南傳佛教【相應部經典】!

感恩佛祖!請讀經文。

===================================================================

【經文資訊】漢譯南傳大藏經第 15 冊 No. 0006 相應部經典(第22卷-第34卷)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0004a03]

一二

[0004a03]

居士!於此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住纏於色是我,色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色,色是我所,彼色變易[3]、變異。彼人於色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04a07]

一三

[0004a07]

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住纏於我是受,受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受,受是我所,彼受變易、變異。彼人於受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04a10]

一四

[0004a10]

觀想是我,我以想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彼想變易、變異。彼人於想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04a13]

一五

[0004a13]

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彼人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彼行變易、變異。彼人於行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05a02]

一六

[0005a02]

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纏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彼 [P.4]

人住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彼識變易、變異。彼人於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05a05]

一七

[0005a05]

居士!如是為身病而心病。

--------------------------------------------------------------------------------------------------------------

[0005a07]

一九

[0005a07]

居士!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之法,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色,色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色,色是我所,而彼色變易、變異。彼人於色之變易、變異,不生愁、悲、苦、憂、惱。

[0005a11]

二〇

[0005a11]

不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不住於我是受,受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受是我,受是我所,而彼受變易、變異。彼人於受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05a14]

二一

[0005a14]

不觀想是我,我以想為有,我中有想,想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想,想是我所,而彼想變易、變異。彼人於想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06a03]

[P.5] 二二

[0006a03]

不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行,行是我所,而彼行變易、變異。彼人於行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06a06]

二三

[0006a06]

不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不住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彼人不住纏於我是識,識是我所,而彼識變易、變異。彼人於識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06a09]

二四

[0006a09]

居士!如是為身病而心無病。」

-----------------------------------------------------------------------

[0018a04]

「諸比丘!應修習三昧。諸比丘!入三昧之比丘應如實了知。

[0018a05]

[P.14] 三

[0018a05]

何為如實了知耶?〔謂〕色集與滅,受集與滅,想集與滅,行集與滅,識集與滅是。

[0018a07]

[0018a07]

諸比丘!以何為色集耶?以何為受集耶?以何為想集耶?以何為行集耶?以何為識集耶?

[0018a09]

[0018a09]

諸比丘!於此處歡喜、歡呼、耽著而住。何為歡喜、歡呼、耽著而住耶?

[0018a10]

[0018a10]

歡喜、歡呼、耽著於色而住。依歡喜、歡呼、耽著,而彼生喜。喜取於色。緣取而彼有生,緣有而彼生生,緣生而老、死、愁、悲、苦、憂、惱生。如是於此處,悉皆有苦蘊之集。

[0018a13]

七~九

[0018a13]

歡喜於受……乃至……歡喜於想……乃至……歡喜於行……乃至……

[0018a14]

一〇

[0018a14]

歡喜、歡呼、耽著於識而住。依歡喜、歡呼、耽著於識而住,而彼生喜、喜取於識。緣取而彼有生,緣有而生生。緣生……乃至……如是於此處悉皆苦蘊之集。

[0019a02]

一一

[0019a02]

諸比丘!此是色之集……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是識之集。

[0019a04]

一二

[0019a04]

諸比丘!何為色之滅耶!……乃至……受……乃至……想……乃至……行……乃至……是為識之滅。

[0019a06]

諸比丘!於此處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而住。何為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而住耶?

[0019a08]

一三

[0019a08]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色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色而住,彼於色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有滅,……乃至……如是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0019a10]

一四

[0019a10]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受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受而住,彼 [P.15]

受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乃至……如是而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0019a13]

一五

[0019a13]

不歡喜於想……乃至……

[0019a14]

一六

[0019a14]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行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行而住,則彼於行喜滅。喜滅故彼取滅。取滅故……乃至……如是而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0020a02]

一七

[0020a02]

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識而住。依不歡喜、不歡呼、不耽著於識而住,則彼於識喜滅,……乃至……喜滅故彼取滅,……乃至……如是於此處,悉皆苦蘊之滅。

[0020a05]

一八

[0020a05]

諸比丘!此色之滅……乃至……受之滅,想之滅、行之滅、識之滅。」

---------------------------------------------------------------------------------------------------

0021a08] 三

[0021a08]

世尊說:

[0021a09]

「諸比丘!以何為取著、恐懼耶?

[0021a10]

[0021a10]

諸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不知聖人之法,不順聖人之法,不見善知識,不知善知識之法,不順善知識之法。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隨轉色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色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生起[2],以心永盡而住。以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0022a01]

[0022a01]

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彼人於受變易、變異。彼人有受之變易、變異,隨轉色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受之變易所生之恐懼法生起,以心永盡而住。以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0022a04]

[0022a04]

想……乃至……

[0022a05]

[0022a05]

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彼人於行變易、變異。彼人有行變易、變異,隨轉行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行之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永盡而住。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0022a08]

[0022a08]

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 [P.17]

之變易、變異,隨轉識之變易而識生。彼人有隨轉識之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永盡而住,以心永盡故即驚愕、困惑、希望,取著而恐懼。

[0022a11]

[0022a11]

諸比丘!取著、恐懼者,即如是。

[0022a12]

一〇

[0022a12]

諸比丘!何為不取著、不恐懼耶?

[0022a13]

一一

[0022a13]

諸比丘!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知聖人之法,善順聖人法,以見善知識,知善知識之法,善順善知識之法。不觀色是我,我以色有,我中有色,色中有我。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隨轉色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色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0023a04]

一二

[0023a04]

不觀受是我,我以受有,我中有受,受中有我。彼人於受變易、變異。彼人有受之變易、變異,隨轉受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受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0023a08]

一三

[0023a08]

想……乃至……

[0023a09]

一四

[0023a09]

不觀行是我,我以行有,我中有行,行中有我。彼人於行變易、變異。彼人 [P.18]

有行之變易、變異,隨轉行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行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0023a12]

一五

[0023a12]

不觀識是我,我以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之變易、變異,隨轉識之變易而識不生。彼人有隨轉識變易所生之恐懼及法之生起,以心不永盡而住,心不永盡故,即不驚愕,不困惑,不希望,不取著而不恐懼。

[0024a02]

一六

[0024a02]

諸比丘!不取著、不恐懼為如是。」

---------------------------------------------------------------------------------

0024a10] 三

[0024a10]

「諸比丘!何為取著、恐懼耶?

[0024a11]

[0024a11]

諸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觀此色是我所,我是如是,我之我是如是。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2]、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24a13]

[0024a13]

此受是我所……乃至……

[0024a14]

[0024a14]

此想是我所……乃至……

[0025a01]

[0025a01]

此行是我所……乃至……

[0025a02]

[0025a02]

觀此識是我所,我是如是,我之我是如是。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之變易、變異,而生愁、悲、苦、憂、惱。

[0025a04]

[0025a04]

諸比丘!取著恐懼為如是。

[0025a05]

一〇

[0025a05]

諸比丘!何為不取著、不恐懼耶?

[0025a06]

[P.19] 一一

[0025a06]

諸比丘!此處有有聞之聖弟子,觀此識非我所,我非如是,我之我非如是。彼人於色變易、變異。彼人有色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25a08]

一二

[0025a08]

此受非我所……乃至……

[0025a09]

一三

[0025a09]

此想非我所……乃至……

[0025a10]

一四

[0025a10]

此行非我所……乃至……

[0025a11]

一五

[0025a11]

觀此識非我所、我非如是、我之我非如是。彼人於識變易、變異。彼人有識之變易、變異,而不生愁、悲、苦、憂、惱。

[0025a13]

一六

[0025a13]

諸比丘!不取著、不恐懼者為如是。」

----------------------------------------------------------------------------

第九 過去未來現在(一)[1]

[0026a06]

[0026a06]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0026a07]

[0026a07]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常,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0026a09]

[0026a09]

受是無常……乃至……

[0026a10]

[0026a10]

想是無常……乃至……

[0026a11]

[0026a11]

過去未來之行皆無常,何況現在之〔行〕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行,不悅未來之行,對現在之行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0026a13]

[0026a13]

過去未來之識皆無常,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一〇〕第十 過去未來現在(二)

[0027a04]

[0027a04]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27a05]

[P.20] 二

[0027a05]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苦,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0027a07]

[0027a07]

受皆苦……乃至……

[0027a08]

[0027a08]

想皆苦……乃至……

[0027a09]

[0027a09]

行皆苦……乃至……

[0027a10]

[0027a10]

過去未來之色皆是苦,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一一〕第十一 過去未來現在(三)

[0027a13]

[0027a13]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27a14]

[0027a14]

「諸比丘!過去未來之色皆是無我,何況現在之色耶?諸比丘!多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色,不悅未來之色,對現在之色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0028a02]

[0028a02]

受皆是無我……乃至……

[0028a03]

[0028a03]

想皆是無我……乃至……

[0028a04]

[0028a04]

行皆是無我……乃至……

[0028a05]

[0028a05]

過去、未來之識皆是無我,何況現在之〔識〕耶?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不顧過去之識,不悅未來之識,對現在之識趣向厭離、離欲、滅盡。」

--------------------------------------------------------------------------------

第二 無常品

〔一二〕第一 無常[1]

[0029a04]

[0029a04]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29a05]

[0029a05]

於此……乃至……

[0029a06]

[0029a06]

「諸比丘!色是無常……乃至……

[0029a07]

四~六

[0029a07]

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

[0029a08]

[0029a08]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如是觀色、厭離色、厭離受、厭離想、厭離行、厭離識,厭離而離欲,離欲而解脫,解脫即生解脫智,即知: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一三〕第二 苦

[0030a01]

一~二

[0030a01]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30a02]

三~七

[0030a02]

「諸比丘!色是苦,受是苦,想是苦,行是苦,識是苦。

[0030a03]

[0030a03]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一四〕第三 無我

[0030a05]

一~二

[0030a05]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30a06]

三~七

[0030a06]

「諸比丘!色無我,受無我,想無我,行無我,識無我。

[0030a07]

[0030a07]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P.22] 〔一五〕第四 無常者[1](一)

[0030a09]

一~二

[0030a09]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30a10]

[0030a10]

「諸比丘!色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0a12]

[0030a12]

受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0a14]

[0030a14]

相是無常……

[0031a01]

[0031a01]

行是無常……

[0031a02]

[0031a02]

識是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1a04]

[0031a04]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一六〕第五 無常者(二)

[0031a09]

一~二

[0031a09]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31a10]

[0031a10]

「諸比丘!色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

[0031a11]

[0031a11]

受是苦……

[0031a12]

[0031a12]

想是苦……

[0031a13]

[0031a13]

行是苦……

[0031a14]

[0031a14]

識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2a02]

[0032a02]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一七〕第六 無常者(三)

[0032a04]

一~二

[0032a04]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乃至……

[0032a05]

[P.23] 三

[0032a05]

「諸比丘!色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2a06]

四~六

[0032a06]

受是無我……想是無我……行是無我……

[0032a07]

[0032a07]

識是無我,無我者非我所,非我,非我之我。應以正慧如實作如是觀。

[0032a08]

[0032a08]

諸比丘!有聞之聖弟子……乃至……知……不受後有。」


不喜歡就不要採用嘛。

學佛證悟所必須的是「如實觀」,觀想只能用於先行培養定力。

白骨觀本來就只適合極少數人,用於對治特彆強的貪慾。最終有沒有可能觀到真實的骨骼,不清楚。但即使假設可以,在達到這點之前的修習過程,也仍然可以說是自欺、洗腦。事實如此,不必擔心什麼謗法。


因為契合這部分喜歡觀想的眾生的心性和需求,所以佛為之提供這些觀想法門,所謂隨緣度眾,觀機逗教。

但是,有些眾生比如末學,就和觀想法門不相應,佛菩薩也提供了不觀想的的法門:

無相念佛

也就是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

有緣者寶之。

南無佛法僧


你這個問題提的挺好。

觀想的結果和實際效果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呢?因為你修的是有為法。有為法,沒有妙用。別盲修瞎練了。

修佛之前先做一個有底線的人。

為什麼?欲成佛先成人。

第一,敬佛之前先敬父母。

第二,不能違反國家法律。

第三,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也不能傷害別人。

一天有底線很容易,一個月有底線很容易,難的是一輩子有底線。

做到了,你學,就開悟了,就明理了,就明心了。

明心了,早晚就能,見到性。

見性成佛。

所以說要做一個有底線的人,是門檻兒。

佛法不怕不明白,就怕不辯,理不辯不明。不明理修,是盲修瞎練。

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以前哄小孩,給他放個奧特曼啥的他能看一個下午,後來熊孩子多了,口味刁了,光一個奧特曼不夠看了,就只好找來更多的片子。

法門種類為啥多?一個道理。


借假以修真。

以密乘言之,先「生起次第」,再「圓滿次第」。

中土亦有原生,曰存神觀想,黃庭是也,上清三奇,大洞真經、雌一寶經、大有妙經皆是也。


推薦閱讀:

怨天尤人之時,想想因果
千年古剎密印寺與靈祐禪師
東方陽熹:一字偈——道德真源
他來不喜,他走不悲
繼續懺悔口業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 |